5G专网重塑轨道交通新范式,助力城市动脉智能跃迁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09:32 1

摘要:近日,记者受邀探访了上海地铁联合中国移动和华为打造的轨道交通5G公专网创新标杆。作为全球轨道交通领域的标杆,上海地铁已建成21条线路,覆盖517座车站,配备7000余辆列车,运营里程近900公里,日均客运量超1000万人次,运营规模稳居世界前列。如今,5G网络

近日,记者受邀探访了上海地铁联合中国移动和华为打造的轨道交通5G公专网创新标杆。作为全球轨道交通领域的标杆,上海地铁已建成21条线路,覆盖517座车站,配备7000余辆列车,运营里程近900公里,日均客运量超1000万人次,运营规模稳居世界前列。如今,5G网络凭借地上地下全域覆盖的卓越性能,依托“一网多能”的创新技术,不仅为地铁调度、设备运维巡检、安全运营管理等核心生产业务提供稳定支撑,助力15000余名运维人员实现全场景高效作业,更让广大乘客尽享极速上网体验,为上海地铁的安全高效运营及数字化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行业挑战:城市轨交建网的共性问题

对于城市轨道交通的网络建设,通常都面临着如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 网络施工部署难

受地铁运营模式限制,白天需全力保障线路运营,仅夜间运营结束后可入场施工,每天只有3~4小时的“黄金窗口期”,大幅增加了建网难度。不仅如此,地铁内部场景复杂:站台部分构造差异明显、隧道区域狭长弯曲,需要适配快速安装的建网方案。

· 定位精度要求高

安全运营是地铁运行的核心底线,其涉及的隧道巡检、故障定位、应急搜救等关键业务,均高度依赖精准的定位数据作为决策支撑。然而,地下空间天然屏蔽卫星信号,只能转而依靠基站定位技术。更重要的是,地铁场景存在空间狭小、信号传播路径复杂等特殊限制,进一步增加了定位难度。因此,能够在站台、隧道实现精准定位的方案,已成为保障地铁安全运营的刚需。

· 网络能力需求大

地铁网络需同步承载设备状态监测、设备运维巡检、列车视频回传等重要生产业务,对确定性低时延、高可靠性和安全隔离提出了极高要求。同时,地铁作为典型的高密度人流场景,早晚高峰时段乘客集中用网需求爆发,网络需要同时具备超高容量。

技术突破:从“通信管道”到“数字动脉”的跃迁

上海地铁深度融合5G技术,通过多项技术创新,将多种智能应用巧妙封装进网络这一“隐形架构”中。这套网络如同地铁的“自主神经系统”——既能实时感知运行状态、筑牢行车安全防线,又能精准响应乘客需求、优化出行体验,更能打通运营数据链路、显著提升管理效率,实现了安全、体验与效率的全方位升级。

· 高集成、免漏缆,破解网络部署难题

在站台区域,上海地铁采用业界集成度最高的LampSite方案:其单头端可同时支持四个频段,且能直接复用原有光纤,仅需替换头端即可快速实现网络升级改造;同时,搭配业界首创的分布式Massive MIMO技术,可实现网络容量三倍提升。

而在隧道区域,则采用EasyMacro方案,该方案无需部署漏缆,相比“RRU+漏缆”传统部署方式,不仅大幅简化了隧道内施工流程,更实现了显著的降本增效——部署周期缩短60%以上,每公里建设成本节省约50%。

· 创新定位算法,实现地铁全线米级精准定位

为满足地铁全域高精定位需求,上海地铁创新采用多种算法结合,实现对人、车、物的高精度定位覆盖。在站台区域,采用二维UTDOA双曲线定位算法,通过多个LampSite的pRRU头端,达成“90%场景下定位精度1-3米”的高标准;在隧道区域,创新设计一维UL-RTOA定位算法,借助EasyMacro设备在轨行区的部署,实现“90% 场景下定位精度3-10米”的目标。精准定位技术的落地,直接推动地铁日检效率大幅提升,日检时间从原先的3小时压缩至30分钟,显著降低运营成本。

· 多频协同+智能资源调度,满足地铁生产业务和公众服务需求

为突破带宽瓶颈,上海地铁采用2.6GHz+4.9GHz多频协同网络架构,叠加三载波聚合技术,显著提升网络容量,最终实现3Gbps峰值下行速率与500Mbps上行速率,充分满足大流量数据传输需求。同时,网络自动化引擎通过机器学习,可基于客流情况和生产业务需求,进行网络切片资源的智能调度,动态分配网络,灵活适配产业级与消费级的融合业务场景,确保各类业务高效运行。

生态赋能:从“技术底座”到“产业繁荣”的裂变

走进蒲汇塘基地的运维中心,数十块大小不一的屏幕实时运转,屏幕上跳动的数据、清晰的画面与动态的运营图谱,共同勾勒出地铁数字化运营的生动图景。正如上海地铁总师室通信总监所言:“这绝非一次普通的网络升级,而是对轨道交通运营体系DNA的深度重构。”

· 精准高效运维,行车更安全

在5G技术的赋能下,上海地铁在运维与服务领域实现多维度突破:首先,可视化智能巡检全面替代传统人工巡检,不仅达成“0”漏检率的精准目标,还借助高精定位技术快速锁定故障设备的准确位置,使日检效率提升35%,大幅优化运维流程;其次,5G单兵终端融合视频传输、语音集群与定位功能于一体,真正实现“现场可视、指挥可达”,能为后台管理人员实时提供1080P高清现场视频,将突发应急场景的响应时间从分钟级压缩至秒级,显著增强应急处置能力;最后,通过5G提供的高速宽带通道,可实时获取公网监测图片、视频等对传输速率要求较高的重要数据,推动地铁关键部件维修模式从“故障维修”向“预防维修”演进,进一步保障运营稳定性。

· 动态智能调度,运营更优质

借助5G技术的支撑,上海地铁在运营调度上实现效能升级。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流变化规律,结合列车精准定位技术实施智能调度,在高峰时段精准匹配运力投放,不仅减少了列车不必要的走行距离,同时显著提升了协同疏运能力以及车辆的通行效率,有效缓解高峰出行压力。网络资源则可基于实际业务需求实现动态调度,在突发情况发生时,能稳定保障高清音视频通话顺畅,为后台对现场的应急排障指导、人员安全疏散指挥等关键操作提供可靠通信支持,进一步强化运营安全性与应急响应能力。

· 算力下沉企业,数据更稳定

上海地铁5G专网在数据安全方面进行了针对性设计,采用先进的核心网算力下沉方案,严格满足申通地铁集团内部运维管理数据、定位数据100%不出集团的安全要求,从技术层面筑牢数据隐私与信息安全防线。同时,通过冗余备份方案的应用,即便在大网失联的极端场景下,专网核心网应急控制面仍能稳定支持专网用户的惯性运行与应急接入,支持业务秒级恢复,为地铁网络的持续可靠运行提供双重保障。

· 优化网络体验,乘车更舒适

上海地铁全路段实现5G覆盖后,不仅显著改善了乘客用网体验——即便在高峰时段,网络卡顿现象也大幅缓解,用网体验的跨越式升级直接推动网络流量增长超90%;同时,依托5G技术全面升级的PIS系统(乘客信息系统),能够实时向乘客发布丰富多元的新媒体资讯,不仅为乘客带来更优质的信息服务体验,还有效提升了地铁广告的传播价值与商业吸引力,达成了地铁公司与运营商的互利共赢。

全球示范:中国标准的“出海密码”

当记者惊讶于上海地铁的先进体验时,他们或许未曾留意这份体验背后蕴藏的标准输出——这份诞生于黄浦江畔的地铁“通信基因”,正具备重塑全球城市地下交通血脉的潜力。从中国来看,上海地铁5G公专网的全线部署,直接推动了国内《轨道交通5G公专网》行业标准的发布,使其正式成为轨道交通行业的标配方案,同时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无线通信网络工程技术标准》也已启动编制,并将上海地铁的技术方案列为重要参考依据;对国际而言,上海地铁在网络切片管理、隧道覆盖方案、商业运营模式等方面的成功实践,为全球城市轨道交通的5G技术应用树立了标杆范例。截至2025年6月,上海地铁已先后接待了来自新加坡、德国、阿联酋等多个国家的城轨及运营商代表团到访考察。

来源:热文大爆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