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省委书记刘宁调研时指出,从一粒种到一条链,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也连着群众幸福生活。如今秋粮已经收获,我们正在规划种植绿色高产优质小麦品种,把科研成果与小麦种子一起播种于田地,并开展全周期管护。”周口国家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院长、郸城县副县长张福丽介绍道。9
“省委书记刘宁调研时指出,从一粒种到一条链,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也连着群众幸福生活。如今秋粮已经收获,我们正在规划种植绿色高产优质小麦品种,把科研成果与小麦种子一起播种于田地,并开展全周期管护。”周口国家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院长、郸城县副县长张福丽介绍道。9月29日,记者在周口国家农高区郸城县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看到,河南省农科院、周口国家农高区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和郸城县相关负责同志正在查看土壤墒情、测量地块,筹备冬小麦播种工作。
据悉,周口国家农高区于2022年4月获国务院批复建设,是我国9个国家农高区之一、河南省首个国家农高区,规划总面积118平方公里,核心区位于郸城县。
农高区建设稳步推进,创新体系日益完善。截至目前,郸城县与周口国家农高区协同推进,共建成省级以上科技创新研发平台46个,建成小麦原种、功能食品、可降解材料改性技术应用等中试生产基地4个。人才引进成效显著,精准柔性引进院士10名、中原学者6名、博士138名、硕士178名。成功创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企业35家,逐步构建了“科研平台+中试基地+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的科研创新体系。成果转化能力持续增强,共承担科研项目193个,取得国家级科技奖4项、省级科技奖7项,获国家发明专利382项,年技术合同成交额提升至8.6亿元以上,并获批河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及示范区。
聚焦小麦种业创新,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围绕小麦主导产业发展,周口国家农高区深化与中原农谷合作,推进小麦种质科研成果转化,加快推动现代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种业“芯片”。在小麦种质研发方面,周口国家农高区与中国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河南农业大学、周口市农科院等单位合作,建成小麦科研试验示范基地,繁育郑麦、周麦、豫农、新麦、存麦等系列小麦新品种31个。其中,小麦育种专家许为钢院士团队承担的重大科技专项,运用高通量分子选择等技术,培育出绿色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育成的郑麦1860在2022年至2024年连续三年入选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目录。周口市农科院研发的周麦9号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周麦18号、周麦22号等成果先后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该院选育的矮秆大穗、多抗小麦骨干亲本新种质“周8425B”,已被国内200多家育种单位应用,截至2024年已衍生出小麦新品种900多个,广泛种植于全国六大小麦主产区。郑麦136、周麦36号入选2025年农业农村部主导品种目录,周麦49号在国家区域试验中亩产达877.9公斤。
强化良种繁育推广,提升产业带动能力。在良种繁育推广方面,周口国家农高区建设标准化的小麦良种繁育基地20万亩,示范带动小麦种子田100万亩,良种推广面积达950万亩。其中,周麦新品种推广应用面积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30%以上,在黄淮平原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500万亩。郸城县已荣获省级制种大县称号,正积极创建国家级制种大县。
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完善种业产业链条。在龙头企业培育方面,周口国家农高区新引进培育河南农高种业、丰德康种业、天存种业等制种企业8家。其中,丰德康智能化种子创制中心项目总投资1.2亿元,致力于建设年产3万吨小麦种子的智能化加工生产线,实现从预清、精选到包衣、包装、码垛装车的全流程自动化。天存种业小麦种子育繁推一体化项目计划总投资1.1亿元,占地50亩,将重点建设年产2万吨小麦种子的智能化生产线、种子科研与检测中心、种质资源储存中心等。项目达产后,预计年产值2亿元,并带动约10万亩高标准种子田建设。
夯实科研平台支撑,汇聚创新发展动能。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周口国家农高区充分发挥河南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周口师范学院等单位科研团队优势,建成投用了周口国家农高区小麦技术创新中心。目前,智慧农业信息中心、黄淮地区小麦抗性鉴定测试站、小麦高通量分子标记检测平台、人工气候实验室、生物模拟实验室等均已建成投用。
展望未来,锚定目标持续发力。眼下,新一季小麦即将播种。郸城县和周口国家农高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坚持以国家农高区建设目标为牵引,整合优质科研资源,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做强做优产业链条。下一步,将重点建设小麦育种家种子中试基地、黄淮麦作实验室,培育种业龙头企业,打造良种繁育基地,不断提升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综合竞争力。周口日报全媒体记者 徐松 通讯员 李涛
来源:周口日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