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特色产业枝繁叶茂 乡村振兴硕果累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30 08:13 1

摘要:9月,博望镇黄金梨种植专业村前荒村的黄金梨进入采摘季,当地果农忙在地头,甜在心头。种植户胡世林告诉记者:“我种了12亩黄金梨,今年差不多能收入十来万块钱。”如今,博望镇黄金梨种植面积达到2.3万亩,以阳光玫瑰为主的葡萄产业面积达6000亩,有蔬菜大棚1000多

□河南日报社三农全媒体中心记者 曹国宏 曹怡然 通讯员 张中坡 刘文举 王小玲 文/图

金秋时节,走进方城县,特色农业产业园遍布沃野,瓜、果、药、菌清香四溢,采摘、搬运的忙碌身影和整装待发的货运车辆,一同奏响了秋季的丰收“乐章”。

9月,博望镇黄金梨种植专业村前荒村的黄金梨进入采摘季,当地果农忙在地头,甜在心头。种植户胡世林告诉记者:“我种了12亩黄金梨,今年差不多能收入十来万块钱。”如今,博望镇黄金梨种植面积达到2.3万亩,以阳光玫瑰为主的葡萄产业面积达6000亩,有蔬菜大棚1000多座,以番茄、黄瓜等为特色的蔬菜产业面积近10000亩,特色产业带动6000多人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博望镇只是方城县培育发展农业产业的代表之一。近年来,该县在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上多措并举,持续发力,特色产业发展亮点纷呈。目前,已建成以杨集镇现代中医药产业园为代表的19个乡村特色产业园,培育特色农业龙头企业84家。数据显示,方城县市级以上农业知名品牌25个。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已带动252个村集体增收、10万多名群众实现就业增收,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特色产业金钥匙

打开增收致富门

一方水土养一方“特”产。在拐河镇的中药材基地里,玄参、丹参、桔梗等中草药在农户们的精心管护下长势喜人。基地负责人闫磊介绍:“目前我们公司种植的玄参已经超过5000亩,丹参400多亩,还有桔梗200多亩。有600多农户跟着公司一起种,大家积极性都非常高。”据了解,拐河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种植基础,紧抓中药材产业发展新机遇,进一步谋划布局全镇中药材产业发展,走出一条机制活、产业优、生态美、百姓富的高质量发展新路。目前,该镇以玄参、丹参、射干、瓜蒌为主的中草药种植面积近万亩。同时,引进中草药加工企业入驻,通过建链、延链、补链带动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产业兴则乡村兴,乡村兴则百姓富。近年来,方城县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通过政府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参与等举措,选准主导产业,突出“一村一品”,按下了产业振兴的“快进键”。目前,该县已形成以中药材、林果、大棚蔬菜、食用菌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带动10万多名群众吃上“产业饭”。

方城县副县长樊海鹏说,近年来,我们锚定乡村全面振兴总目标,学习借鉴“千万工程”先进经验,积极探索以产业兴农、特色引领、富民强县为主的发展路径,在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构建了以道地中药材、特色林果、优质果蔬、高产花生、绿色畜牧、食用菌、薯品、蚕桑、烟叶、休闲农业为主的十大产业体系。同时,坚持三产融合、农文旅融合、产村融合发展理念,创新实施了“百园建设、百村示范、百景点打造”,有效推动特色产业向高附加、强带动、集群式、品牌化发展。

提升乡村产业质效

激发农村经济活力

全力抓好粮食生产,确保农业稳产保供。强化耕地保护建设,筑牢农业发展根基。方城县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构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过程监管机制,不断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深入实施农村沟渠连通整治三年行动,以“四沟四渠”为重点,全面排查“堵、断、浅”问题,该县累计整治连通农村沟渠1721.78公里。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2025年方城县125万亩夏粮顺利收获,总产56.275万吨。扎实做好秋作物田间管理工作,该县按照“种子落地、管字上马”的要求,落实好查苗补种、科学施肥浇水、除草防病治虫等措施,为秋粮丰产丰收打好基础。

以工业化理念和产业化思维,大力培育乡村富民产业,推动各乡镇(街道)产业园区扩规增效。该县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支持有条件的村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设施农业,构建运营主体、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良好格局。同时,深化“万企兴万村”行动,做好“土特产”文章,做强“畜、果、药、菌、烟”特色产业,以推进烩面产业、“两牛”产业、智慧菌菇、50万头生猪养殖、生猪屠宰及肉食加工、中药材产业集群等产业项目发展为引领,建设一批中心镇乡村振兴产业园和重点村共富产业园;实施村集体经济提升三年行动,管好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探索农村建设用地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周转利用,因地制宜、村企一体做活经营,力争村集体年收入50万元、20万元以上的村分别达10%和20%。

加快发展乡村富民产业,激发农村经济活力。方城县充分利用乡级国土空间规划、村庄规划分别预留不低于10%、5%的产业用地指标,尽可能留足产业发展用地。同时,以“三百工程”为载体,围绕“10+N”(以道地中药材、特色林果、优质果蔬、高产花生、绿色畜牧、食用菌、薯品、蚕桑、烟叶、休闲农业为主的十大产业体系+若干区域优势产业重点链)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工作格局,打造绿色食品产业集群、肉制品生产大县、绿色食品业强县。

结合“百园创建”工作,通过大力发展乡村产业,各村对集体资产资源的运营意识进一步增强,通过流转土地、入股企业、荒山种植、房屋租赁等方式有效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强化龙头带动。各乡镇通过产业园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培育本地龙头企业84家。同时,创新“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农户”运作模式,联农带农效果明显。杨集镇鸿旺牧业通过“种养游”结合扩规增效,在养殖场周边流转土地12000余亩发展有机林果、种粮食、搞旅游,成功打造成豫西南养殖明星、3A级养猪场,辐射带动6个乡镇建设现代化养殖场,带动30多个行政村2000余名群众增收。正在实施的年产50万头生猪养殖场建设项目,建成后预计可实现利润3000万元以上,增加就业岗位700个,带动人均年收入增加3万元以上。目前,全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7306家,村集体收入20万元以上的村95个、50万元以上的村38个。

拉长产业链 拓宽致富路

走进位于小史店镇工业园区的薯品汇食品科技(河南)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线正全力以赴运行,工人在有条不紊地赶制产品。一盒盒标有“薯品汇”字样的红薯仔、酸辣粉、羊肉粉等薯产品在精心包装后码成了垛,准备装车外运。

“目前,企业各条生产线保持满负荷生产,确保产品市场供应。”薯品汇公司负责人吕海坤介绍,公司每年种植红薯100多亩,辐射带动小史店镇及周边乡镇种植10000多亩,年生产红薯淀粉5000多吨,深加工酸辣粉和羊肉粉50000件左右、粉条粉皮10吨左右,鲜薯深加工10吨左右。原本不起眼的红薯,通过深加工,摇身一变,身价倍增。

同样不起眼的方城野菜,如今远销国内外,不仅成了人们钟爱的绿色食品,更成了当地村民的“致富菜”。“年产量3.5万吨,产值9600万元,惠及3万户农户,带来就业岗位5000个,实现了农企双赢。”河南裕盛益民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包文祥介绍,公司现有4条生产线,主要产品有速冻荠菜、蒲公英、香椿芽等3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等30余个大中城市,出口法国、韩国、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

作为蔬菜深加工企业,河南裕盛益民食品有限公司多年来致力于荠菜、面条菜、蒲公英等数十种野菜的种植加工。目前,该公司已在清河、赵河等乡镇发展蔬菜基地3万多亩,辐射带动新野、舞钢等6县(市)发展蔬菜基地5万多亩,成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其注册的“豫宛健民”商标被授予河南省名优品牌。今年5月,该公司生产的“方城荠菜”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为南阳市农业高质量发展再添新名片。

方城县是全国19个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之一,四里店镇是该县桑蚕产业发展规模最大、最集中的乡镇。该镇按照“一产带二产促三产”的发展规划,打造出柞桑蚕文化研学基地及蚕宝宝科普馆、蚕丝科普馆,深化蚕产业链上下游适配性对接,围绕蚕桑制品的现场加工、销售、餐饮、体验,成功激活“柞桑蚕+”文旅文创发展新引擎。目前,四里店镇已建成标准化蚕棚186座,引进蚕桑制品深加工企业2家,蚕桑产业品牌效益、经济效益持续提升。

方城县坚持做好“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增值大文章,聚焦以薯品、蚕桑、中药材、果蔬等为主的“10+N”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积极构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通过政策扶持、科技支撑、品牌培育,让来自乡野田间的“土特产”,快速成长为一个个大产业。

2024年,方城县“两品一标”农产品达到16个,申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1个,市级以上农业知名品牌22个,县级以上涉农龙头企业34家,其中,种植业龙头企业12家、养殖业龙头企业5家、农产品加工业企业17家。全县龙头企业涉及面广、带动能力强,带动全县近10万人就业,近3000户农户创业。同时,结合县域优势特色产业组织规划了粮食、油料、养殖、特色果蔬、乡村农文旅、乡村商贸加工流通等6大产业,培育以河南裕盛益民食品有限公司为链主的绿色食品和以河南正合肉食品有限公司为链主的畜牧屠宰加工两条产业链,新争取国家中药材产业集群项目1个(河南省芝元堂药业有限公司中药材产业集群项目)。

来源:河南日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