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问题的导火索,是一位粉丝在某社交平台的留言:“周深的唱功能否配得上‘T0’的评价?为什么我觉得他的歌越来越套路化?”短短几行字,迅速引发数千条评论。
当我们谈论周深的唱功时,为什么总有人说“被神话”?是他的实力配不上市场的追捧,还是我们对“好唱功”的定义本身出了问题?
争议的起点:粉丝的疑问与市场的矛盾
这个问题的导火索,是一位粉丝在某社交平台的留言:“周深的唱功能否配得上‘T0’的评价?为什么我觉得他的歌越来越套路化?”短短几行字,迅速引发数千条评论。
有人力挺:“周深是华语OST(影视剧原声带)之王,唱功全面得像‘六边形战士’”;也有人质疑:“他的歌听多了都是一个味道,无非是‘强混+抒情’的套路,没什么新意”。
这背后,是当下华语音乐市场的一个矛盾:当影视剧原声带(OST)成为2021年以来华语音乐最大的“蛋糕”(占比超过40%),周深凭借一己之力拿下了其中30%的份额,成为“OST界的顶流”。但随之而来的,是“流量与实力”的争议——当一个歌手的商业成绩远超同行,人们总会忍不住问:“他的唱功真的配得上这份热度吗?”
周深的唱功:从商业到艺术的“全维度碾压”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商业市场”“声乐实力”“学术文化”三个维度分析周深的唱功。
首先,商业市场的“断档式”领先,说明他的唱功符合市场需求。
2021年以来,影视剧OST成为华语音乐市场份额最大的板块(占比超过40%),而周深是其中的“王者”。数据显示,他演唱的OST数量占比超过同类歌手的30%,每首歌的播放量均突破亿次,远超周杰伦、单依纯、汪苏泷等一线歌手。比如《流浪地球》的片尾曲《开启新征程》,播放量高达5亿次;电视剧《人世间》的OST《光字片》,更是成为年度爆款。
这种“断档式”的领先,源于他对OST的精准把握——既能用强混声演绎宏大叙事(如电影OST),也能用弱混声诠释细腻情感(如电视剧OST),甚至能将美声功底融入流行唱法(如《大鱼》),让歌曲既有专业性又有市场亲和力。
其次,声乐实力的“教科书级”表现,说明他的唱功无可挑剔。
作为科班出身的美声歌手,周深的唱功堪称“全面”。他的混声体系完善(混声是将胸声与头声结合,让声音更有力量又不失细腻),强混、弱混、头声、声带边缘化(用声带边缘振动,发出空灵声音)等技巧运用自如。
比如《大鱼》中的“怕你飞远去”,用头声营造空灵氛围,弱混声处理细腻,成为华语乐坛的经典片段;而《达拉崩吧》中的“搞怪”风格,用声带边缘化发出“萌”的声音,展现了他的多变性。相比之下,同为科班的黄霄云,虽然美声功底深厚,但市场化处理远不如周深——她的歌往往过于“专业”,缺乏市场亲和力,这也说明周深在声乐上的“平衡感”。
最后,学术与文化的“开创性”贡献,说明他的唱功具有深度。
周深的“女声男唱”是华语乐坛的突破——他不是单纯模仿李玉刚的戏曲音色,而是用科学的方法(如调整共鸣腔)发出女性化的声音,且能保持强弱动态(如声音的大小、轻重变化)。
这种处理,让他的声音既有“女性的细腻”,又有“男性的力量”,契合东方文化的“中和之美”。比如他演唱的《茉莉花》,用女性化的音色演绎传统民歌,让观众感受到东方文化的魅力;而《中国话》中的“绕口令”,用男性的力量与女性的细腻结合,成为文化宣传的“标杆”。
网友的争议:是“神话”还是“真实力”?
随着周深的走红,质疑声也随之而来。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1. “套路化”问题:OST缺乏创新,记忆点缺失。
有网友指出,周深的OST存在“模板化”处理,“不管是电影还是电视剧的歌,都用‘强混+抒情’的模式,听多了腻”。比如《流浪地球》的片尾曲《开启新征程》,虽然宏大,但缺乏记忆点;而电视剧《人世间》的OST《光字片》,用“弱混+钢琴”的模式,与其他电视剧的OST差别不大。
有网友在微博评论:“周深的OST都一个调,比如《流浪地球》的歌,除了宏大没别的,不如以前的《大鱼》有灵气。”
2. “综艺过多”问题:影响音乐专注度,专辑大众化。
还有网友认为,周深的综艺过多(比如《奔跑吧》《极限挑战》《歌手》等),影响了音乐专注度。“他的专辑越来越大众化,没有以前的灵气了”,有网友在知乎说:“比如他的最新专辑《深深》,里面的歌都是‘抒情+流行’的模式,缺乏创新,不如单依纯的《李白》有个性。”
支持的网友则反驳:“周深的唱功是真的强,能驾驭各种风格,只是市场需要他的‘套路’,因为观众喜欢”;“他的综艺是破圈的方式,让更多人认识他的音乐,这没什么不好”;“比如《达拉崩吧》的搞怪风格,就是他在综艺中的创新,说明他没有放弃音乐”。
是“优秀”还是“需要进步”?
面对质疑,周深本人在采访中承认:“工作太多,确实会压缩每首歌的处理时间,导致有些歌缺乏变化。”但他同时表示:“我会尽量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找到平衡,比如在专辑中加入更多个人风格的作品。”
事实上,周深的唱功依然是华语乐坛的“T0”级别——他的商业成绩(OST份额、演唱会规模、综艺流量)、声乐实力(全面性、平衡感)、学术与文化贡献(开创性、东方美),都让他配得上“优秀”的评价。而那些质疑,更多是对他的“更高期待”——期待他在保持市场号召力的同时,能为华语音乐带来更多艺术上的惊喜。
影响:重新定义“好唱功”的标准
周深的争议,让我们重新思考“好唱功”的定义:
1. “好唱功”不是“完美”,而是“平衡”。
周深的成功说明,“好唱功”不仅需要技术(如混声、头声),还需要市场意识(如了解观众喜欢什么)。他的“套路化”是市场的需要,而他的“创新”(如《达拉崩吧》)是艺术的追求,两者并不矛盾。
2. “好唱功”不是“小众”,而是“大众”。
周深的“大众化”专辑是市场的选择,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艺术价值”。比如他的《大鱼》,虽然是“大众化”的歌,但因为“有灵气”,成为了经典。而单依纯的“小众”专辑(如《李白》),虽然现在“不火”,但未来可能会成为“大众化”的经典。两者都是“好唱功”的表现,只是路径不同。
当我们谈论周深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回到开头的问题:“周深的唱功能否配得上‘T0’的评价?”答案是肯定的。他的实力,藏在市场的选择里(OST份额、演唱会规模),藏在声乐的细节里(《大鱼》的转音、《达拉崩吧》的搞怪),藏在文化的认同里(《茉莉花》的东方美、《中国话》的文化宣传)。
而那些质疑,不过是我们对“好唱功”的更高期待——期待他在保持市场号召力的同时,能为华语音乐带来更多艺术上的惊喜。毕竟,对于一个歌手来说,“被神话”不是终点,“不断进步”才是永恒的主题。
你认为周深的唱功是被神话了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
来源:扦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