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看到韩国瑜直接被分配到“不分区立委”第一名,那时候外界其实都在问,他会去哪里?是留在台北继续搞中央事务,还是下南部替国民党拼一把?最后的结果就是,他挑了一条最难也最熟悉的路——回到高雄。这个决定,不仅是个人的“荣归”,反倒像临阵救火,把自己扔回了“战场最前线”
文丨欧崇敬
看到韩国瑜直接被分配到“不分区立委”第一名,那时候外界其实都在问,他会去哪里?是留在台北继续搞中央事务,还是下南部替国民党拼一把?最后的结果就是,他挑了一条最难也最熟悉的路——回到高雄。这个决定,不仅是个人的“荣归”,反倒像临阵救火,把自己扔回了“战场最前线”。谁都懂,高雄不是随便能拿下的城市,韩国瑜这次真的是想翻身?还是为国民党找条生路?
“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听惯了这些话,没什么新鲜,但是放在韩国瑜身上有那么点意思。上一次高雄市长选举,他被民进党“碾压”,灰头土脸下台。而这一次,突然间又见他回到高雄,成了重整旗鼓的人物!气氛变了。国民党这几年在高雄几乎看不到影子,都说要团结,要不然小党分散打根本没人能看,最后还不是团灭?韩国瑜牵头,各路派系的老大哥、二哥全被拉回来站队,局面一时间乱中有序。
高雄这地界,没什么神秘。三大派系,白、红、黑,角力多年互有消长,外人听起来好像黑帮片,其实只是地方政治的老套路。白派、红派原本都是国民党的班底,最早的时候鼎盛自信,后来星星散去,有些投向民进党,有些维持着最后一丝温度。韩国瑜这次下去,目标也很清晰,黑派民进党多,短期内不好动,他直接扎进白、红两派。这两派要是真捏合到一起,国民党才有可能重新抢一席地盘?
这场“收复”行动里,不得不提王金平。他老人家历经风雨,是白派的支柱。还有义大的林义守,谁都不能忽视。说到白派,别忘了,蔡英文的副手陈建仁,就是白派大长老的儿子。怎么看怎么复杂,白派人才流动厉害,部分精英流入民进党,局势一夜之间有变。
很多人其实不太了解台湾政坛。民进党现在的阵容,细算之后,三分之二干脆就是国民党老手子。这些人不是一开始就民进党,早年在国民党阵营混得不顺,干脆另起炉灶。或者不如说,台湾政治人物走的不就是“哪里不顺、哪里转弯去”?国民党体系太紧绷,以至于人才“流失”到民进党成了常态。这三十年谁敢说没有这种变化?倒是没人提,大家都只议论谁能赢。
如果说人才流动是一种常态,也许“流出就能流回”应该算另一种常态。有一些选票和人脉失去,韩国瑜就试试能不能按同样的路径找回来。方法也不复杂,其实很老套,辅选重点先锁定高雄的三山:旗山、冈山、凤山。选这三座山是战略。高雄地势狭长,三座山南北呼应。每次地方选举,有点像画圈圈,抓住这几个“圈”,移动资源,一旦打开局面就顺势推展出去。谁会想到,这几十个行政区,其实真正左右选情的不过几个关键点?
高雄地形特别狭长,北到南隔得远,开车走省公路要花上五个小时。在这样拉长的空间里,“耳语部队”自然不能只铺一条线,得拆成几个区块,用各自的脉络抓紧选民。每一个区块都有不同的人,区域对立、资源分化,不耕耘重点就没选票。还是选举拼得厉害,一个区谁占优谁赢。
说到立委,区域选举高雄有8席。过去20年国民党在这里基本是连根拔起,席次总是输给民进党。因为选举制度变了,单一选区制只选出一个,对在野党来说,生存空间极小。区划定了,候选人再多也只能有一个胜者。国民党多次碰壁,有时候甚至连拉锯的余地都没有。选举不是打气,是比拼“谁更会算”。
不过今年开始,高雄有些新气象。韩国瑜的回归是一个开头,王金平、林义守继续助阵,历史上的边缘人物又回到了棋盘中央。韩的团队希望能拿下两席,甚至三席,从数据来看,不算没有机会。民调不一定可靠,但是地方派系重新归队,总能有些不同。有个说法,拿下高雄后,柯志恩就成了下一任市长热门人选。
两年前谁会信国民党在高雄能翻盘?而现在看起来,有些人觉得机会来了,有些还是觉得不靠谱。谁说派系就一定能回归团结?白派、红派的老人有的想东有的奔西,年轻的也就是不太理会大局。韩国瑜其实也不是每个角落都能管住。你看,有些地区“口号”喊得响,人却没聚齐。是不是等明年大家还得再看一遍败局?
但也有人觉得情况不一样了。高雄这几年外来人口多,政治传播变快,“耳语部队”再怎么分区,终究敌不过网络舆论一波流。有些传统派系生生死死,年轻选民更看重议题和市政,新旧交替下,谁都不好预测。有没有可能,这次国民党其实只是把自己历史包袱又找回来?韩国瑜的回归,也许是冒险,也可能只是“原地绕圈”。事件本身其实复杂,谁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手里是真刀真枪。
在选举策略上,有的分析师数据一栏,我们查台“中央选举委员会”官网资料,2024年前高雄“区域立委”民进党占有7席,国民党零席。最近一轮民调,由“美丽岛电子报”发布,国民党在南区支持率拉升至34%,比前两年增长14%。这些数字不一定是金科玉律,但至少能看出一些趋势变化。也许呢,也许不一定就能翻盘?
地方派系人物被拉拢回来,很多其实也只是“象征”意义。有点像打了一针强心剂,真正能发挥多久?谁也说不准。义大的资金支援、王金平的老道处事法,各自都有自己算盘。韩国瑜自己也不是无敌的,他需要拿回群众信任,可是基层动员永远不是一个人的事。实际行动怎么看,信息到处都在,“王金平归队”照片成了热搜,可私下里派系即便合流,也不是铁板一块。我们难得看到有“裂痕”的瞬间,却没人愿意承认,明明就在那儿。
高雄的选举游戏,说到底就是各种角色的流动性像水一样。派系不是永远捆绑的,你刚拉回来这一波,下一波又散了,谁来说是在做真正的“团结”?只有结果能说明一切。韩国瑜带来的改观,或许只是外表上的繁荣,又或许实质已经有了些变动。数据和民意的交错,其实也挺有趣,到底有用没用?我们谁也不敢保证。
偶有专家认为,国民党“人脉回流”一定能带动席次增长,可现实里,选民口味变得快,“地方老人”话语权也有限,这点谁能否认?本地政坛互联网流传的实时数据,显示高雄35岁以下选民中,民进党支持度仍然高于国民党大约1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派系归队的确令传统票仓活跃,但年轻人还是对新议题更感兴趣。谁都看不出来到底谁会笑到最后!
高雄,历史上多次变天,每一次都靠着人物合流、分派、再合流。韩国瑜回归这次,没有百分之百的胜算,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你问他能不能真正带动选战胜利,他可能也会犹豫。但有一点没错,喧闹之后,大家关注的,不只是派系,还是真正的治理能不能落地。是不是这样?
这场选举未必是终局,也不是一场豪赌那么简单。
韩国瑜的高雄策略,既有派系的硬核操作,又夹杂新旧交错的微妙流动。阵仗很大,局势也很不确定。**高雄的政治流变,谁能说它不是一场持续不断的试探?**
回头看这些事件,有时候真实就在表象后面。如果说团结能带来胜利,那么分裂是不是偶尔更有动力?没人真能下定论,选举至此不过半程。
现在的高雄,和过去那些年确实不太一样了。大家的选择,好像更多了,也复杂了。**未来的局面,或许还会翻篇。**
来源:晴天聊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