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国】营养新知:最近42篇饮食营养相关研究的简要解读(一)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30 07:51 1

摘要:差不多每个月,我都会对自己感兴趣的、近期发表的、饮食营养健康相关的一些重要研究的摘要进行汇总。如果读者对某一个研究感兴趣,可以按图索骥去查阅该研究论文的原文。世上本来没有可靠结论,研究文献多了,就成了可靠结论。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中心医院营养科主任

营养教研室主任、主任医师

辽宁省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辽宁省营养学会副会长、辽宁省营养师协会副会长

大连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营养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促会临床营养与健康学专业委员会委员

文章来源:营养医师王兴国

已授权《临床营养网》转载

引言:

差不多每个月,我都会对自己感兴趣的、近期发表的、饮食营养健康相关的一些重要研究的摘要进行汇总。如果读者对某一个研究感兴趣,可以按图索骥去查阅该研究论文的原文。世上本来没有可靠结论,研究文献多了,就成了可靠结论。

1

临床实验证明,16+8轻断食能缓解脂肪肝

" Journal of Hepatology "期刊发表来自韩国CHA医科大学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见下图),共纳入了333名超重或肥胖的脂肪肝(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肝病)患者,干预期16周,随机分为三组:标准饮食组(113人)、限时进食组(110人)、热量限制组(110人),限时饮食组患者每天进食时间限制在8小时内,其余16小时禁食(16+8轻断食)。

结果发现,16周饮食干预后,限时进食组肝脏脂肪含量显著减少23.7%,与热量限制组(减少24.7%)效果相当,然而,标准饮食组增加了0.7%。

此外,限时进食组体重减轻了4.6%,并且腰围和内脏脂肪显著减少,效果与热量限制组相似。不过,在血糖、HbA1c、胰岛素、HOMA-IR等方面,三组之间无明显差异。在昼夜节律和睡眠质量方面,限时进食组和热量限制组无显著差异。

2

甜菜根汁降低血压

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在《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自由基生物学与医学)发表的安慰剂对照、双盲交叉研究(下图左),发现甜菜根汁富含的硝酸盐对60岁以上老年人的降低血压作用与口腔微生物(菌群)有很大关系。口腔内的微生物通过还原硝酸盐生成亚硝酸盐,后者在胃内进一步转化为一氧化氮。

此前我们发过的研究:European Respiratory Journal发表的研究(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平行组研究,下图右),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中,长期以甜菜根汁的形式补充膳食硝酸盐可持续降低血压,并与内皮功能和运动能力的改善有关。

3

可可提取物抗炎,巧克力吃起来

" Age and Ageing "期刊发表来自哈佛大学的临床研究(下图),共纳入COSMOS(一项大型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598名参与者,为期2年,通过血液样本测量了五种炎症标志物,分析了可可提取物对炎症标志物的影响。

可可提取物组每天补充含500毫克可可黄烷醇(其中包括80毫克表儿茶素),结果发现,在为期2年的试验后,与安慰剂组相比,可可提取物显著降低了hsCRP(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可可提取物组参与者的hsCRP水平每年平均降低8.4%。值得注意的是,在基线炎症水平较高的人群中效果更为显著,hsCRP水平每年平均降低接近38%。

此外,与安慰剂相比,可可提取物还显著增加了干扰素γ(IFN-γ)水平,每年平均升高6.8%,这表明可可可能具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

4

鹰嘴豆调节餐后血糖

Nutrition Journal 发表的一项关于鹰嘴豆的系统综述与荟萃分析(下图),共纳入28项符合条件的研究。结果显示,餐后血糖增量曲线下面积(iAUC)在鹰嘴豆组显著下降,平均差值为-47.89,表明鹰嘴豆能够有效减少餐后血糖总暴露。对血糖峰值(Cmax)和胰岛素iAUC未见统计学显著差异,提示鹰嘴豆对餐后血糖峰值及胰岛素分泌的影响较为有限。 然而,GRADE评估指出,由于研究间存在较大异质性,血糖iAUC证据质量为极低,提示结果需谨慎解读。

研究者表示,鹰嘴豆富含膳食纤维、复杂碳水化合物和植物蛋白,这些成分共同作用延缓糖类消化吸收,减缓血糖上升速度。膳食纤维还能促进肠道健康,间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此外,鹰嘴豆中的抗性淀粉可作为益生元,调节肠道菌群,潜藏改善代谢功能的潜力。这些机制共同解释了本研究中观察到的血糖iAUC降低现象。

5

咖啡可能会影响抗生素疗效

PLOS Biology发表一项研究,基于实验室测试(而不是人体实验)发现咖啡因能够通过一种名为 Rob 的关键蛋白,调控细菌细胞膜上主要孔蛋白 OmpF 表达水平下降,减少抗生素(环丙沙星、阿莫西林)的跨膜摄取,从而产生明显的抗生素拮抗效应。

目前尚不清楚这种效应在真实人体中的运作机制,或是需摄入多少咖啡才能对抗生素效果造成明显影响。

6

双胞胎研究:运动并不导致长寿

《Europe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发表一项前瞻性双胞胎研究(下图),发现运动确实和长寿相关,但并不是运动导致长寿,而是基因好、更健康的人更愿意、更能坚持运动。

使用了芬兰双胞胎队列数据(纳入22,750名同性别双胞胎),结合问卷调查、表观遗传学检测和30年死亡随访。 将受试者分为四种长期运动模式:①久坐型(8.8%);② 中度活动型(38.4%);③活动型(45.5%);④ 高度活动型(7.3%)。

分析生物年龄发现,①④组的生物年龄比②③组更“老”!在调整吸烟、饮酒、教育、BMI等因素之后,④的平均生物年龄仍比②老1.2年,比③老1.6年。

分析死亡率发现,与静坐少动的①组相比,活跃人群(②③④组)的死亡风险降低幅度仅为7%!而且这种保护效应仅早些年观察得到,到后来年头多了就观察不到了。这暗示了“反向因果”的存在,很可能是那些本身就更健康的人才能保持运动习惯,而不是运动本身创造了这些健康优势。那些因病无法运动的人(集中①组)在随访早期就去世了,造成了“不运动导致死亡”的假象。

分析双生子(控制遗传混淆因素),即比较一对双胞胎中运动更多的一位和运动更少的一位的死亡风险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运动与长寿之间的关联,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遗传倾向和早期共同环境。简而言之,可能是某些“基因”让你既热爱运动又身体健康长寿,而不是运动行为本身直接导致了长寿。

****该研究并不是否定运动的益处,但长寿这件事很可能并不是靠更多运动来争取的。

7

中国人最佳体重是男性BMI=26.3、女性=25.4

" Cell Reports Medicine "期刊发表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研究(下图),分析了中国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队列(4C)研究的10年随访数据,共纳入了16.6万名40岁及以上的中国成年人,平均年龄为56岁,65%为女性,基线时均没有心血管疾病或癌症,并测量了身高、体重、腰围和臀围。在平均10年的随访期间,共有10601人患心血管疾病,8785人死亡。

分析结果表明,肥胖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呈正相关,BMI、腰围、腰臀比越高,心血管疾病风险越高;而与全因死亡风险呈U型相关,过低或过高的BMI、腰围、腰臀比都会增加死亡风险。

全因死亡风险最低的男性BMI、腰围、腰臀比分别为26.3、88 cm、0.90,女性为25.4 、83 cm、0.85。

此外,在80岁或以上的老年人中,BMI、腰围、腰臀比的增加不再与心血管疾病增加相关,反而有保护作用,表明老年人不宜盲目减肥。

8

百岁老人的免疫优势

《柳叶刀》子刊" eBioMedicine "发表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的研究(下图),分析了3个百岁老人队列,包括海南临高百岁老人队列、江苏如皋百岁老人队列和日本百岁老人队列,共有31位百岁老人、17位他们的后代和26位对照组。结果发现,百岁老人外周免疫细胞中B细胞和CD4+ T细胞比例下降,而NK细胞比例显著上升,而且百岁老人的NK细胞更年轻,表现出更年轻的转录特征和细胞毒性。

此外,百岁老人NK细胞中关键转录因子RUNX3表达增强,促进NK细胞功能,增强NK细胞与T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维持免疫功能。

9

补充维生素D,吃四减三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发表来自美国佐治亚医学院的大型、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VITAL)(研究见下图),采用2×2设计,共纳入约2.6万人,在为期5年内,参与者随机接受维生素D3(2000 IU/天)、Omega-3脂肪酸(1克/天)、两者同时或安慰剂,分析补充维生素D3或Omega-3脂肪酸对端粒长度的影响。

结果发现,在4年内,与安慰剂组相比,补充维生素D3组端粒缩短速度减少了140个碱基对。

140个碱基对意味着什么呢?在自然衰老过程中,每10年端粒约缩短约460个碱基对。所以140个碱基对相当于3年时间。也就是说,每天补充2000 IU维生素D3连续4年,细胞衰老减缓了3年。

10

补充维生素D2反而降低维生素D3水平

" Nutrition Reviews "期刊发表来自英国萨里大学的Meta分析(研究见下图),系统回顾了20项随机对照试验(RCT),并对其中11项研究进行了荟萃分析。在20项研究中,有18项发现补充维生素D2后,血清25(OH)D3水平降低。对11项研究荟萃分析发现,与未补充维生素D2或补充安慰剂相比,补充维生素D2的参与者血清25(OH)D3水平平均下降了18 nmol/L,绝对变化为降低了9.25 nmol/L。

也就是说,维生素D2反而会显著降低体内维生素D3水平。这表明,在提高血清25(OH)D水平方面,维生素D3可能是最佳选择。

维生素D有两种形式:维生素D2和D3。D3主要来源于人类皮肤在阳光下合成,以及动物性食物中,而D2主要来源于植物,如蘑菇。维生素D2和D3都需要在肝脏和肾脏中经过两次羟基化才能变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维生素D。

《临床营养网》编辑部

本站动态栏:

来源:健康使者刘哈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