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全球半导体行业在周期底部徘徊时,中国半导体的“国产替代”却正在上演一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这不是一场单纯的市场竞争,更是国家科技主权的“保卫战”——而10月,正是这场战役的关键窗口期。
当全球半导体行业在周期底部徘徊时,中国半导体的“国产替代”却正在上演一场没有退路的攻坚战。这不是一场单纯的市场竞争,更是国家科技主权的“保卫战”——而10月,正是这场战役的关键窗口期。
(1)半导体设备:从“0到1”到“1到100”的突破
国产半导体设备的崛起,早已不是停留在实验室的概念。中微公司的5nm刻蚀机已进入台积电供应链,2025年上半年其刻蚀设备国内市占率突破35%;北方华创的氧化炉、薄膜沉积设备在长江存储、长鑫存储的产线中实现批量应用,2025年Q3国内半导体设备招标中,北方华创以28%的份额跻身国内第一梯队。【2025年Q3国内半导体设备招标金额同比增长120%】,这组数据的背后,是国内晶圆厂“扩产潮”与设备国产化的共振。
但突破的背后仍有隐忧:美国对半导体设备出口的限制层层加码,应用材料、泛林半导体等国际巨头对国内先进制程设备的封锁,倒逼国内企业必须在14nm以下制程设备上加速突破。比如中科信的离子注入机,在28nm制程上已实现国产替代,正全力攻关14nm技术;万业企业通过收购凯世通,在离子注入机领域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
(2)半导体材料:被“卡脖子”最狠的领域,却藏着最大机会
如果说设备是半导体产线的“骨架”,材料就是“血液”。国内半导体材料的国产化率普遍不足20%,但这恰恰意味着万亿级的替代空间。
光刻胶:江化微的ArF光刻胶通过中芯国际验证,2025年上半年营收同比增长89%;南大光电的ArF光刻胶在长江存储实现规模化采购,打破日本JSR、信越化学的垄断。
电子特气:金宏气体的高纯氨、和远气体的高纯氢,在国内晶圆厂的渗透率已超30%,但全球市场仍被林德、空气化工等巨头把持,国产替代路还很长。
靶材:江丰电子的铝靶、钛靶在台积电南京厂实现批量供应,2025年上半年靶材业务营收同比增长67%,但在高端铜靶、钽靶领域,仍依赖美国霍尼韦尔。
这场“材料突围战”的胜负,将直接决定中国半导体产业能否真正实现“自主可控”。而10月,随着三季报的披露,那些在材料领域实现“从认证到量产”跨越的企业,或将迎来业绩与估值的双击。
如果说半导体是“科技皇冠上的明珠”,那新能源就是“全球能源革命的引擎”。在“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的双重驱动下,风电、光伏设备、储能三大领域在10月迎来政策、市场、技术的三重共振。
(1)风电:海上风电的“超级周期”才刚刚开始
国内陆上风电已进入“平价时代”,但海上风电却迎来“爆发前夜”。【2025年1-9月国内海上风电新增装机18.2GW,同比增长156%】,这个数据足以说明行业热度。
机组大型化:明阳智能的16MW海上风机已完成吊装,单机容量提升直接降低度电成本;金风科技的14MW机组在广东阳江实现商业化运行,海上风电的“规模效应”正加速显现。
产业链博弈:风机价格从2023年的6000元/kW降至2025年的4200元/kW,倒逼上游零部件企业升级。新强联的大型轴承、天顺风能的大兆瓦叶片,通过技术迭代实现“以价换量”后的利润修复。
海外市场:欧洲海上风电招标量激增,东方电缆的海缆产品在德国、丹麦项目中中标,2025年上半年海外营收占比提升至35%,海上风电的“全球化”正成为新增长点。
(2)光伏设备:技术迭代催生的“造富机器”
光伏行业的“技术内卷”从未停歇,从PERC到TOPCon再到HJT,每一次技术变革都催生一批“黑马”。
设备厂商的“卡位战”:晶盛机电的单晶炉在N型硅片时代持续领先,2025年上半年市占率超60%;捷佳伟创的HJT设备在通威、爱旭的产线中实现批量交付,转换效率突破26.5%,正加速替代TOPCon设备。
全球需求爆发:【2025年全球光伏装机需求预计达650GW,其中国内占比超30%】,国内光伏组件出口量同比增长48%,隆基绿能、晶科能源的组件在东南亚、拉美市场供不应求。
盈利修复逻辑:硅料价格从2023年的30万元/吨降至2025年的6万元/吨,光伏企业的毛利率从15%修复至25%以上,三季报业绩预增的光伏企业占比超70%。
(3)储能:政策+市场双轮驱动的“万亿蓝海”
储能是新能源的“配套核心”,更是“独立赛道”。【2025年全球储能市场规模预计达3200亿元,国内占比超45%】,这个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源于三个核心逻辑:
政策强驱动:国家发改委明确“到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1.8亿千瓦”,广东、浙江等地推出“度电补贴+强制配套”政策,2025年Q3国内储能招标规模同比增长500%。
技术降本增效:锂电储能成本从2018年的2000元/kWh降至800元/kWh以内,宁德时代的“麒麟电池”在储能领域实现量产,循环寿命突破6000次;海辰储能的长时储能技术在中东GW级项目中应用,海外订单同比增长183%。
商业模式创新:“光伏+储能”“风电+储能”的一体化项目在国内遍地开花,阳光电源的储能系统在澳大利亚、南非的微电网项目中成为“标杆”,2025年上半年储能业务营收同比增长120%。
很多投资者会问:“半导体和新能源涨了这么久,10月还能买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看懂十月的“特殊属性”。
(1)三季报的“业绩试金石”
半导体企业的业绩弹性体现在“国产替代进度”,新能源企业的业绩亮点在于“装机/订单兑现度”。
半导体:中微公司的刻蚀机订单已排至2026年一季度,三季报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90%;沪硅产业的N型硅片出货量环比增长50%,业绩拐点明确。
新能源:明阳智能的海上风机交付量环比增长60%,三季报净利润预增85%;阳光电源的储能系统海外收入占比超40%,三季报预增70%。
这些业绩预告将在10月密集披露,成为板块行情的“催化剂”。
(2)政策的“密集发布期”
国庆后,一系列产业政策将落地:
半导体:大基金三期的投资方向或向设备、材料倾斜,重点支持14nm以下制程的国产替代。
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储能配套细则》将明确调峰电价、电网接入标准,进一步激活储能市场。
政策的“靴子落地”,将消除行业的不确定性,推动板块估值修复。
(3)资金的“调仓换股潮”
从资金流向看,北向资金在9月已开始加仓半导体设备和储能标的,北方华创、阳光电源的北向持仓比例分别提升3.2%和2.8%;公募基金在中报中对半导体的持仓比例环比提升1.5%,对储能的持仓比例提升2.1%,10月的“调仓窗口”将强化这种趋势。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看懂逻辑”只是第一步,“落地操作”才是关键。以下是三个维度的“实操指南”:
(1)选股逻辑:从“赛道热”到“公司硬”
半导体:设备看“技术壁垒+客户认证”,比如中微公司的刻蚀机专利数量、北方华创的产线验证进度;材料看“进口替代率+量产能力”,比如江化微的湿电子化学品在晶圆厂的渗透率、南大光电的光刻胶认证进展。
新能源:风电看“机组大型化+海外订单”,比如明阳智能的16MW机组交付量、东方电缆的海缆海外收入;光伏看“技术路线+盈利弹性”,比如捷佳伟创的HJT设备订单、隆基绿能的组件毛利率;储能看“订单能见度+技术路线”,比如海辰储能的长时储能项目、宁德时代的储能电池市占率。
(2)仓位管理:从“all in”到“分仓博弈”
激进型投资者:半导体(40%)+ 新能源(60%),其中新能源内部再细分风电(20%)、光伏(20%)、储能(20%)。
稳健型投资者:半导体(30%)+ 新能源(50%)+ 现金(20%),通过现金仓位应对市场波动。
(3)风险规避:从“盲目乐观”到“清醒认知”
半导体的“技术风险”:设备路线选错(比如某企业押注的设备技术被行业淘汰)、材料认证失败(某光刻胶未通过晶圆厂验证)。
新能源的“价格战风险”:光伏组件价格跌破成本线引发行业亏损、风电整机商为抢订单大幅降价。
政策的“不确定性风险”:补贴退坡速度超预期、海外贸易壁垒升级(比如欧美对光伏组件的反倾销调查)。
来源:星愈情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