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段对话发生在六十年前。那时固伦和敬公主只有七岁,乾隆皇帝正值壮年。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天真的问题,会成为一个延续一生的承诺。
文:一才写故事
“皇阿玛,儿臣这辈子能一直陪在您身边吗?”
“傻丫头,你是朕最疼爱的女儿,想怎样就怎样。”
这段对话发生在六十年前。那时固伦和敬公主只有七岁,乾隆皇帝正值壮年。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天真的问题,会成为一个延续一生的承诺。
01
紫禁城的深秋总是来得早。
和敬公主站在御花园里,看着满树的黄叶飘落。她已经六十七岁了,头发花白,但腰杆依然挺直。
“公主,该回去了,夜里风大。”身边的嬷嬷小声提醒。
“再等等。”和敬轻声说,“父皇生前最爱在这个时候散步。”
乾隆帝已经驾崩三年了。这三年里,她每天都会来这里站一会儿。宫里的人都说,公主是舍不得先帝。
其实不只是舍不得。
还有很多话,她想对父亲说。关于那些埋藏了一辈子的秘密。
嬷嬷叹了口气。她伺候公主四十多年,见过太多求亲的王公贵族,也见过公主一次次的拒绝。
“公主,您真的不后悔吗?”
和敬回过头,笑了笑:“后悔什么?”
“这一生......没有成亲。”
“成亲不是女人的宿命。”和敬的声音很轻,“有些东西比成亲更重要。”
嬷嬷想问是什么,但看到公主眼中的神色,又闭上了嘴。
那种神色她见过无数次。温柔中带着忧伤,平静中藏着秘密。
就像六十年前初入宫时一样。
康熙五十年,和敬公主三岁时被乾隆接进宫。
她的生母是贵妃,早年病逝。乾隆看她孤苦伶仃,便亲自抚养。
“朕没有女儿,你就是朕的女儿。”乾隆对年幼的和敬说,“想要什么,直接开口。”
小和敬眨着大眼睛:“什么都可以吗?”
“什么都可以。”
“那我想要一个朋友。”
乾隆愣了一下。他以为这孩子会要珠宝玩具,没想到要的是朋友。
“好,朕给你找最好的玩伴。”
于是宫里来了几个同龄的格格,还有一些太监宫女的孩子。其中有个叫阿福的小太监,比和敬大两岁,机灵得很。
“你会下棋吗?”和敬第一次见到阿福时问。
“会一点。”阿福有些拘谨。
“那我们下一盘。”
从那天起,两个孩子每天都在一起。下棋、读书、在花园里捉迷藏。
乾隆看在眼里,很是欣慰。女儿终于有了笑容。
“阿福这孩子不错。”乾隆对身边的太监说,“让他好好伺候公主。”
“是,皇上。”
那时谁也没想到,这个决定会改变两个人的一生。
和敬十岁时,已经出落得亭亭玉立。
宫里的嬷嬷开始教她女红,太师开始教她诗书。但她最喜欢的,还是和阿福在一起的时光。
“你将来想做什么?”有一天,和敬问阿福。
阿福沉默了很久:“我想离开这里。”
“为什么?”
“这里不是我的家。”
和敬心里一紧:“那你的家在哪里?”
“很远的地方。”阿福望着天空,“可能这辈子都回不去了。”
那是和敬第一次看到阿福眼中的忧伤。她想安慰他,但不知道该说什么。
“如果你要走,能带上我吗?”
阿福转过头,看着她:“公主,你是金枝玉叶,怎么能......”
“我不是什么金枝玉叶,我只是和敬。”
两个人对视了很久。阿福的眼中有种说不出的复杂情绪。
“好。”他说,“如果真有那一天,我带你走。”
和敬笑了,那是她最灿烂的笑容。
但她不知道,阿福心里有多么痛苦。他不能告诉她真相,不能说自己的身份,更不能说自己心中的计划。
他只是个十二岁的孩子,却已经承担了太多。
和敬十三岁时,第一次参加宫宴。
那天她穿着淡蓝色的宫装,头戴珍珠发簪,美得让所有人都移不开眼。
“这就是和敬公主?”
“真是倾国倾城。”
“不知道皇上打算把公主嫁给谁。”
议论声此起彼伏。乾隆坐在龙椅上,看着女儿优雅地行礼,心中满是骄傲。
02
宴会结束后,已经有三个王爷找乾隆提亲了。
“皇上,我家三王子年龄正合适......”
“皇上,
蒙古那边的王子也不错......”
“皇上......”
乾隆摆摆手:“公主还小,不急。”
回到宫里,和敬把这事告诉了阿福。
“你怕吗?”阿福问。
“怕什么?”
“怕嫁人。”
和敬想了想:“有点怕。嫁了人就要离开父皇,离开......这里。”
她差点说出“离开你”,但话到嘴边又收了回去。
阿福低下头:“总有一天你会嫁人的。”
“不一定。”和敬说,“父皇说了,我想怎样就怎样。”
但她心里清楚,这只是父亲的宠爱之言。皇家的女儿,哪有不嫁人的道理。
那天晚上,和敬躺在床上想了很久。如果有一天必须嫁人,她希望嫁给谁呢?
脑海中浮现出一个人的脸。
和敬十六岁那年,宫里发生了一件大事。
有人举报说,宫中混进了前朝的奸细。乾隆大怒,下令彻查。
那段时间,整个紫禁城都笼罩在恐怖的气氛中。每天都有人被抓走,有人被斩首。
和敬发现阿福变得很奇怪。他不再每天来找她,见面时也心事重重。
“你怎么了?”和敬担心地问。
“没什么。”阿福勉强笑了笑,“只是最近宫里不太平,小心一些比较好。”
但和敬觉得不止这么简单。她开始偷偷观察阿福,发现他经常深夜外出,有时候还会偷偷流泪。
终于有一天,她跟踪了他。
阿福来到一个偏僻的殿宇,在一块石头下面挖出了一个小盒子。里面有一块玉佩,还有一封信。
和敬躲在暗处,看到阿福拿起玉佩,眼中满含泪水。
她悄悄走近,看清楚那玉佩上刻着一个字。
和敬心中一震。阿福忽然回过头,看到了她。两个人都呆住了。
“你......你看到了?”阿福的声音在颤抖。
和敬点点头。
从那天起,他们之间多了一个秘密。
和敬十八岁时,求亲的人已经排成了长队。
蒙古王子、满洲贵族、汉臣之子,个个都是人中龙凤。乾隆每次都会征求女儿的意见。
“你觉得这个怎么样?”乾隆指着某个求亲的折子问。
“儿臣觉得......还没有遇到合适的人。”和敬总是这样回答。
乾隆开始有些疑惑。女儿的眼光未免太高了。
“和敬,你心里到底有什么标准?”
和敬沉默了一会儿:“父皇,能不能让儿臣再等等?”
“等什么?”
“等那个真正合适的人。”
乾隆叹了口气:“你已经十八岁了,再等下去,别人要说闲话了。”
“儿臣不怕闲话。”
“可是朕怕。”乾隆的语气有些严厉,“你是朕的女儿,代表的是皇家的脸面。”
和敬心中一痛。她知道父亲是对的,但她真的无法接受嫁给任何人。
那天晚上,她去找阿福。
“我可能要嫁人了。”她说。
阿福的手微微颤抖:“嫁给谁?”
“还没定,但父皇的意思很明确,不能再拖了。”
阿福转过身,不敢看她:“那......那就嫁吧。”
“你希望我嫁吗?”
阿福没有回答。
“如果我不想嫁呢?”和敬又问。
“你是公主,身不由己。”
“我知道。但我还是想问你,如果我不嫁,你会陪着我吗?”
阿福终于转过身,看着她:“和敬,你知道我们之间不可能的。”
“为什么不可能?”
“我是太监,你是公主。”阿福的声音很痛苦,“我们之间隔着整个世界。”
和敬走近他:“那如果没有这些身份呢?如果我们只是普通人呢?”
“没有如果。”阿福别过脸,“你嫁人吧,找个好人家,过正常的生活。”
“什么是正常的生活?”
“不是和我在一起的生活。”
那天晚上,两个人都没有再说话。但他们都知道,有些话已经说出来了,有些感情已经无法掩藏了。
03
和敬二十五岁时,连太后都亲自过问她的婚事了。
“皇帝,和敬这孩子到底怎么回事?这么多好的人家,她一个都看不上?”
乾隆也很无奈:“儿子也劝过她,但她就是不愿意。”
“莫不是心里有人了?”
乾隆一愣:“有人?什么人?”
“你想想,一个正常的女孩子,为什么会拒绝所有的求亲?”太后说,“要么是眼光太高,要么就是心有所属。”
这句话让乾隆心中一震。他忽然想起,女儿这些年来确实有些反常。每次提到婚事,她眼中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忧伤。
当天晚上,乾隆便找到了和敬。
“和敬,朕问你,你心里是不是有人?”
和敬的脸瞬间变得苍白。
“父皇,您为什么这么问?”
“你老实告诉朕。”
和敬沉默了很久,最后点了点头:“是。”
乾隆的心沉了下去:“是谁?”
“父皇,能不能不要问?”
“不行!”乾隆的声音很严厉,“你是朕的女儿,朕必须知道。”
和敬看着父亲,眼中涌出泪水:“是......是阿福。”
乾隆愣住了。阿福?那个从小伺候和敬的太监?
“你......你喜欢一个太监?”
和敬哭了:“父皇,儿臣知道这很荒唐,但是......但是儿臣控制不了自己的心。”
乾隆坐下来,感觉头很晕。他万万没想到,女儿会爱上一个太监。
“和敬,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儿臣知道。”
“你是公主,他是太监。你们之间......”
“儿臣知道不可能。”和敬打断了他,“所以儿臣才不想嫁给别人。既然不能和喜欢的人在一起,为什么要去祸害别人?”
乾隆看着女儿,心中五味杂陈。他生气,但更多的是心疼。
“那阿福呢?他知道你的心意吗?”
和敬摇摇头:“他不知道。而且......而且他可能很快就要离开了。”
“离开?”
“他说他要去很远的地方,可能再也不会回来了。”
乾隆沉默了。他忽然明白了什么。也许这样最好,那个太监离开了,女儿也就死心了。
“那就让他走吧。”乾隆说,“等他走了,你就忘了他,好好选个人家嫁了。”
但和敬摇摇头:“父皇,儿臣这辈子都不会嫁人了。”
阿福离开的那天,下着小雨。
他没有告诉和敬自己要走,只是留下了一封信。
“和敬,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离开了。我知道你对我的感情,我也有同样的感情。但是我们不能在一起,永远不能。不是因为身份,而是因为我注定要承受一些你无法承受的东西。我不能拖累你,更不能毁了你。忘了我吧,找个好人嫁了,过你应该过的生活。如果有来世,我希望我们能以平常人的身份相遇。”
和敬拿着信,哭得撕心裂肺。
她跑遍了整个紫禁城,但再也找不到阿福的身影。他就这样消失了,就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唯一能证明他存在过的,只有和敬房间里的那块玉佩。那是他临走前偷偷放在她枕头下的。
从那天起,和敬变了。她不再笑了,不再和任何人亲近了。她把所有的感情都埋在心里,用冷漠包装自己。
乾隆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但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父皇,儿臣想一辈子陪着您。”有一天,和敬对乾隆说。
“胡说,女儿家哪有不嫁人的道理?”
“那就让儿臣做个例外。”和敬的语气很平静,“儿臣可以协助您处理政务,可以照顾您的起居,这样不是很好吗?”
乾隆看着女儿苍白的脸,心中一软:“和敬......”
“父皇,就答应儿臣吧。”
最后,乾隆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和敬真的没有再提过婚嫁之事。她每天陪着乾隆处理政务,逐渐成为他最信任的助手。
外人都说,公主是因为太孝顺,不愿意离开父皇。
只有乾隆知道真相。女儿的心死了。
和敬三十岁以后,宫里再也没有人敢提她的婚事了。
她变得很安静,很温和,对每个人都很好,但和每个人都保持着距离。
她每天的生活很规律:早上陪父皇批阅奏折,下午在花园里散步,晚上一个人读书。
有时候宫女会看到她发呆,眼中有种说不出的忧伤。
“公主在想什么呢?”
“没想什么。”和敬总是这样回答。
04
二十年过去了,她再也没有见过朱福。
和敬五十岁时,乾隆已经很老了。
有时候批阅奏折会打瞌睡,有时候会忘记一些事情。和敬承担起了更多的责任。
“和敬,朕老了。”有一天,乾隆对她说。
“父皇还很硬朗。”
“不硬朗了。”乾隆叹了口气,“朕有时候会想,如果当年让你嫁人就好了。现在你照顾朕这个老头子,耽误了自己的一生。”
“父皇,儿臣从来没有觉得耽误了什么。”
“真的吗?”
“真的。”和敬握住父亲的手,“这一生能陪着父皇,儿臣很满足。”
乾隆看着女儿,心中满是愧疚。他知道女儿是在安慰他,但这份安慰让他更加难受。
“和敬,朕对不起你。”
“父皇,您对儿臣已经够好了。”
“不够。”乾隆摇摇头,“朕应该早点让那个人离开,这样你就不会......”
和敬一震:“父皇,您知道?”
“朕什么都知道。”乾隆的眼中有泪水,“朕知道你为什么不嫁人,朕知道你心里的苦。但朕不知道该怎么办。”
两个人抱在一起哭了。
这是父女俩第一次为了朱福的事情哭泣。
和敬五十五岁那年秋天,她忽然病倒了。
高烧不退,神志不清。御医说可能是心病引起的,药石无效。
乾隆守在床边,看着女儿痛苦的样子,心如刀割。
第三天夜里,和敬开始说胡话。
“阿福......阿福你在哪里......”
“不要走......求你不要走......”
“我等你......我一直在等你......”
乾隆听着女儿的梦呓,泪如雨下。
第四天,和敬忽然坐起来,大声喊道:“朱福!朱福你回来!”
乾隆一震。女儿喊的不是阿福,而是朱福。
这个名字让他想起了很多事情。二十年前宫中查奸细的事,阿福神秘的离开,还有一些他当时没有在意的细节。
乾隆忽然明白了一切。
阿福不是普通的太监,他是朱家的后人。他离开不是因为爱情的绝望,而是因为身份的暴露。
而和敬,这个傻丫头,竟然为了一个前朝余孽守了一辈子。
“和敬!”乾隆握住女儿的手,“醒醒!”
和敬睁开眼,看到父亲,眼中涌出泪水:“父皇......儿臣梦见他了......”
“朱福吗?”
和敬一愣:“您......您怎么知道他的真名?”
“朕什么都知道了。”乾隆的声音很沉重,“你这个傻孩子,为了一个前朝余孽,毁了自己的一生。”
“他不是余孽。”和敬急切地说,“他从来没有做过任何伤害人的事。他只是......只是出身不好。”
“但他是朱家的人!”
“那又怎样?”和敬看着父亲,“父皇,如果您不是皇帝,他不是朱家的后人,我们只是普通人,您还会反对我们在一起吗?”
乾隆沉默了。
如果没有这些身份,阿福确实是个好孩子。聪明,善良,对和敬也是真心的。
“和敬,事情已经过去了。他已经走了二十年了,你为什么还要......”
“因为我爱他。”和敬平静地说,“不管他是谁,不管他在哪里,我都爱他。这种感情不会因为时间而消失,也不会因为身份而改变。”
05
后来和敬的病奇迹般地好了。
也许是因为终于说出了心里话,也许是因为得到了父亲的理解。
病好之后,她和乾隆有了一次长谈。
“父皇,您恨他吗?”和敬问。
“不恨。”乾隆想了想,“朕只是遗憾。”
“遗憾什么?”
“遗憾你们生在这样的时代,有这样的身份。”乾隆叹了口气,“如果他不是朱家的人,如果你不是朕的女儿,也许......”
“没有也许。”和敬摇摇头,“这就是命运。我们只能接受。”
“你真的不后悔吗?”
“不后悔。”和敬笑了笑,“能爱过一个人,已经很幸福了。”
乾隆看着女儿,心中五味杂陈。这个女儿,竟然比他想象的更坚强,更豁达。
“那你打算怎么过剩下的日子?”
“陪着父皇,直到老。”
“朕死了呢?”
“那就一个人过。”和敬的语气很平静,“一个人也挺好的。”
乾隆心中一痛。他忽然觉得自己很残忍。为了皇家的颜面,为了政治的需要,他毁了女儿的一生。
“和敬,朕对不起你。”
“父皇,您已经很宠我了。”和敬握住父亲的手,“您让我在宫里过了这么多年自由的生活,没有强迫我嫁人,这已经是最大的恩典了。”
“但是你不快乐。”
“谁说我不快乐?”和敬笑了,“我有最疼爱我的父亲,有美丽的花园,有读不完的书,还有一段美好的回忆。这些足够了。”
乾隆看着女儿的笑容,忽然明白了什么。这个女儿,已经在心中为自己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没有身份的隔阂,没有政治的算计,只有纯粹的感情。
她用这种方式,保护了自己,也保护了那个回忆。
乾隆去世那天,和敬陪在他身边。
“和敬......”乾隆用最后的力气说,“朕走了......你要......好好活着......”
“父皇,儿臣会的。”
“如果......如果有机会......去找他......”
和敬一震:“父皇......”
“朕......朕同意了......”
说完这句话,乾隆闭上了眼睛。
和敬握着父亲的手,哭得撕心裂肺。
她知道父亲最后的话是什么意思。他在告诉她,如果朱福还活着,如果有机会见面,他不会再阻止了。
这是一个父亲对女儿最后的宠爱。
但是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
和敬六十七岁时,收到了一个包裹。
没有署名,没有地址,只有一个小盒子。
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块玉佩。不是朱福的那块,而是一块新的。
玉佩上刻着四个字:相思如梦。
和敬把玉佩贴在胸前,闭上了眼睛。
那一刻,她好像又回到了十六岁,回到了那个秋天的黄昏。她和朱福坐在花园里,什么话都不说,只是静静地看着夕阳。
“如果我们是普通人就好了。”她喃喃自语道。
和敬七十岁时,在花园里安然去世。
宫女发现她时,她正坐在一棵桂花树下,手里拿着那块玉佩,脸上带着安详的笑容。
就像睡着了一样。
后来有人说,公主是思念成疾。也有人说,公主是终于解脱了。
但只有那些真正了解她的人知道,和敬公主这一生,虽然没有成亲,却比任何人都活得完整。
这样的感情,值得被传颂。
即使在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这个故事中感受到爱情的力量。
那种纯粹的,不求回报的,可以用一生去坚持的爱情。
也许这就是传说的意义。
让我们相信,世界上还有一些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用生命去追求,去守护。
来源:阿妞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