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张雪峰在 2025 年高考前夕含泪宣布暂停直播,一句 “我动了太多人的蛋糕” 赚足舆论同情时,其团队推出的万元志愿填报服务正以 3 小时破两亿的速度收割市场。这位被部分家长奉为 “教育救星” 的公众人物,剥开 “打破信息差” 的温情外衣,露出的是精准计算流量
当张雪峰在 2025 年高考前夕含泪宣布暂停直播,一句 “我动了太多人的蛋糕” 赚足舆论同情时,其团队推出的万元志愿填报服务正以 3 小时破两亿的速度收割市场。这位被部分家长奉为 “教育救星” 的公众人物,剥开 “打破信息差” 的温情外衣,露出的是精准计算流量与利益的商人内核。其商业逻辑的运作轨迹,恰是教育咨询行业异化的典型注脚。
张雪峰的商业崛起始于一场精准的流量捕获。2016 年《7 分钟解读 34 所 985 高校》的爆火,将他塑造成 “戳破教育迷雾” 的公益形象 —— 免费直播答疑、犀利解读专业利弊,看似无偿的知识输出实则是流量积累的铺垫。这种 “免费引流 + 高价转化” 的模式,在其商业版图中愈发清晰:2025 年推出的 “梦想卡”“圆梦卡” 服务价格同比上涨 1000 元,且明确标注 “非张雪峰本人服务”“不支持七天无理由退款”,却依然被疯抢一空。
这种分层收割策略极具商业智慧:免费直播满足普通家庭的信息渴求,维持 “寒门导师” 人设;万元课程瞄准中产以上群体的付费能力,实现利润最大化。正如业内人士所指出的,普通人能获得的只是碎片化信息,真正的 “核心指导” 早已被标上高价标签。
当教育建议变成明码标价的商品,所谓 “打破信息差” 不过是制造新的阶层鸿沟 —— 富裕家庭用金钱购买 “确定性”,普通家庭则只能在焦虑中观望。
深谙 “情绪越大,生意越大” 的商业法则,张雪峰将争议打造成流量发动机。从 “打晕报新闻的考生” 到 “文科都是服务业”,其言论刻意制造专业对立与价值焦虑,看似 “敢说真话” 的背后,是对公众情绪的精准操控。这种争议性言论迅速抢占热搜,既强化了 “直言不讳” 的人设,又为后续商业转化铺垫了流量基础。
更值得玩味的是其 “受打压人设” 的反复演绎:从 “被医院强制住院” 的暗示,到 “互联网失踪人口回归” 的造势,每次 “被围剿” 的戏码都能引发粉丝狂欢,继而带动咨询量激增。
2025 年退网又复出的操作尤为典型:哽咽鞠躬引发热议六天后,他便开启 15 场连麦直播,恰逢高考志愿填报关键期,直接推动服务销量暴涨 30%。这种 “危机 - 复出 - 变现” 的流水线运作,与其说是教育者的困境,不如说是商人的精准策划。
在商业版图扩张与争议不断的同时,张雪峰亦频繁通过捐款塑造 “公益慈善家” 形象,但其捐款节点与商业目的的高度重合,暴露了背后的功利性。公开信息显示,2024 年初,他高调宣布向母校郑州大学捐款 300 万、向哈尔滨理工大学捐款 100 万用于资助贫困学生,此时恰逢其 “暖风助学行动” 升级宣传期,相关报道通过绑定 “回馈母校” 的情感符号,为其教育业务积累了口碑资本。
2024 年生日当天,他同时向黑龙江省希望工程和苏州教育基金会捐赠 150 万元,而当月其公司正推出 “升学规划套餐” 新品,捐款新闻与产品宣传形成流量共振。
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捐款多以 “高调官宣 + 精准传播” 的方式推进:2025 年 “暖风助学行动” 中,其团队不仅通过个人账号发布向中宁县、犍为县等多地学校捐赠助学金的凭证,还详细报道受助学生考入名校的案例,甚至披露后续捐赠计划,相关内容在教育类平台形成刷屏效应。
这种传播策略与商业营销高度协同 —— 捐赠信息集中曝光期,其高考志愿填报服务的搜索量均出现 15% 以上的环比增长。反观其捐款的投入产出比,2024 年全年 150 万元的捐赠金额,仅占其同期 2 亿商业收益的 0.75%,被业内质疑为 “低成本的形象投资”。这种 “小额捐款撬动大额流量” 的运作,本质上是将慈善转化为商业公关的工具,用公益光环掩盖逐利本质。
张雪峰早已超越 “志愿填报专家” 的单一身份,构建起横跨多领域的商业帝国。其核心企业峰学蔚来持股 75%,业务覆盖高考规划、考研培训、研学旅行;通过控股或参股 10 家企业,触角延伸至文旅、出版、直播带货等赛道。
商业扩张的背后是利润导向的极致追求。2024 年数据显示,其公司营销成本与科研经费占比不相上下,所谓 “教育研发” 更像是流量变现的幌子。当高考预测卷曝出低级错题,当万元课程陷入退费纠纷,其团队的首要反应并非完善服务,而是通过公关话术维系人设。这种 “重营销轻品质” 的运作模式,与教育行业应有的专业严谨背道而驰,却精准契合资本逐利的本质。
张雪峰现象的核心矛盾,在于教育公益属性与商业逐利本质的撕裂。他曾以 “寒门贵子” 代言人自居,如今却用万元课程拉大教育资源差距;宣称 “为普通家庭发声”,实则将家长的焦虑转化为商业收益,就连慈善捐款也沦为商业公关的筹码。这种撕裂在其专业建议中尤为明显:2020 年力推的土木专业,如今因行业衰退让毕业生陷入困境;对法学专业的解读前后矛盾,却依然敢收高价咨询费。
当教育变成 “焦虑生意”,慈善变成 “形象包装”,受伤的终究是普通家庭。其用有限捐款撬动巨大商业利益,这背后折射的,是教育信息不对称的现实,更是商业力量对教育、公益公共领域的双重侵蚀。
张雪峰的商人本质无需避讳,但其真正的问题在于:用教育的外衣掩盖商业的内核,用公益的表象替代责任的本质。当 “配享太庙” 的吹捧与 “收割韭菜” 的质疑同时存在,我们更需清醒:教育的真谛从不是 “花钱买捷径”,慈善的意义也从不是 “作秀博流量”,而是理性选择与真诚付出。
在这个意义上,张雪峰更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教育商业化、慈善功利化时代的欲望与迷茫。
来源:辅导员杨老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