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染侨乡迎全运 生态江门谱新篇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30 07:07 1

摘要:九月江门,秋意微漾,潭江碧波轻抚岸线,镇海湾红树林在风中摇曳,与街巷渐染的秋色相映成趣。随着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临近,作为赛区之一的侨都江门以“绿色办赛、生态惠民”为笔,将赛事保障巧妙织入日常生态治理,不仅为盛会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更让市民在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日

古劳和美乡村。 梁惠萍 摄

游客们在小鸟天堂观鸟、赏景时用手机记录着美好风光和愉悦心情。 吴四妹 摄

九月江门,秋意微漾,潭江碧波轻抚岸线,镇海湾红树林在风中摇曳,与街巷渐染的秋色相映成趣。随着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临近,作为赛区之一的侨都江门以“绿色办赛、生态惠民”为笔,将赛事保障巧妙织入日常生态治理,不仅为盛会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更让市民在推窗见绿、出门入园的日常中,真切感受到生态环境改善带来的幸福感。

这幅“山清水秀土净”的生态画卷,是“美丽全运”的底色,也是江门“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攻坚战的动人注脚。回望“十四五”,江门以铁腕治污、绿色转型和“无废城市”建设等为抓手,稳稳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让侨乡生态底色越发鲜明。迈向“十五五”,江门将锚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目标,为打造大湾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主战场和滨海生态宜居典范提供坚实的生态环境支撑。

铁腕攻坚治污染 山清水秀迎全运

“现在几乎一抬头就能看到通透的‘全运蓝’,每天的心情都变好了。”家住江门体育中心附近的李女士的感叹,道出了许多江门市民的共同感受。这片被亲切称为“全运蓝”的晴空,是江门为护航十五运会所实施的一系列精准、高效治理措施的生动缩影,也是这座城市污染防治攻坚成效的有力见证。

为了实现并守护这份“蓝”,江门精准施策,多管齐下,印发实施《江门市2025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江门市2025年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工作方案》《2025年江门市扬尘污染治理专项督导检查工作方案》等系列方案,以降低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主线,全面实施污染源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还组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专班对涉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排放企业、施工工地、砂石堆场、柴油货车等重点污染源开展“拉网式”排查,更以在线监控系统、TVOC走航监测、无人机巡航监测、机动车遥感监测等科技手段实现精准管控,构建起“固定源+移动源+面源”全链条治理体系,让污染源无处遁形。

蓝天常驻的同时,碧水清波亦为全运添彩。“十四五”以来,江门坚持“美丽河湖,治污先行”,以一系列法治化、制度化、精细化的举措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通过每年度印发实施工作方案,江门深入推进潭江分段治理和重点河流综合整治,实施截污重点工程,逐步补齐城乡污水收集处理能力短板。同时,扎实推进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溯源、美丽海湾建设,强化入海排污口整治,全方位守护水生态安全。

一系列精准发力的治理行动,正将生态蓝图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实景。截至9月28日,江门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AQI达标率)达91.5%,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20.8微克/立方米,较10年前同期下降32.7%;江门地表水国考及省考断面水质优良率、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自2023年以来始终保持100%,河湖长制工作连续6年获得省考核“优秀”等次,大隆洞水库获评2025年广东省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如今,“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态景象已成为江门常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正在这座城市生动铺展。

产业转型谋蝶变 绿色发展添动能

走进江门市新会区健创电镀有限公司车间,全自动镀锌生产线正高效运转,设备下方架高的接液托盘拦截废液,空气中再无刺鼻气味。“环保投入不仅没有成为负担,还帮我们打开了高端市场。”该公司总经理徐联前介绍,通过清洁生产改进,公司产品一次合格率从85%提升至99%,人力成本降低55万元,实现节水50%、毒性物质排放削减99%,产品也因更符合国际环保标准获海外市场青睐。

健创电镀的“绿色蝶变”,是江门以产业转型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江门锚定“减污降碳、扩绿增长”路径,全方位推进绿色低碳协同增效,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稳步迈进。

在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上,江门出台《江门市15条重点产业链(工业项目)能耗评审工作指引(2025年)》,以完善产业能效标准倒逼产业升级。同时,主动帮扶企业排查落后生产工艺设备、低效失效污染治理设施,支持企业更新治污设备和技术改造。2025年,全市16家企业正式申报绿色工厂、2家企业申报绿色供应链,申报数量创历年新高,绿色制造梯队不断壮大。

在夯实绿色制造根基的同时,江门着力深化清洁生产审核。目前,江门已组织14家企业完成自愿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并公布首批清洁生产企业名单。同时,江门推动江门市新会崖门定点电镀工业基地(江门市崖门新财富环保产业园)成功申报国家级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并一次性通过整体验收,为电镀等传统高耗能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江门方案”。

从单个企业的技术革新,到产业链的绿色重塑,再到能源结构的清洁升级,江门正以扎实的产业转型“绿色答卷”,为十五运会筑牢生态产业基石,同时持续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无废城市筑根基 全民共建美家园

“以前处理鱼粪废水头疼得很,如今它们倒成了水稻的‘营养餐’,真神奇!”新会区大鳌镇东升村农技员吴健豪口中的“神奇变化”,源于该镇正在推进的“鱼稻共作”现代化生态循环种养试验示范项目——通过整合新会中集渔业科技示范基地设施与镇域农田资源,将来自集约化渔场的养殖尾水有序引至稻田。该项目不仅为水稻提供了氮肥等优质养分,还减轻了对河道的污染,实现“养殖—净化—还田”闭环产业链,让“无废”从理念变成了可触摸的生态效益。

大鳌镇的创新实践,是江门“无废城市” 建设的生动注脚。作为全省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江门已构建起全链条固体废物治理体系。截至目前,全市危险废物总收集处置能力已突破100万吨/年,一般工业固废处理能力超300万吨/年;生活垃圾焚烧处置能力达5900吨/日,实现全域生活垃圾零填埋。更具侨乡特色的是,江门还围绕重点产业创新打造了“新能源电池无废产业链”“无废陈皮产业链”,推动固体废物从“被动处置”转向“主动高值化利用”,让“变废为宝”真正融入产业生态。

“无废”的底色,更需全民共绘。近年来,江门将“无废城市”建设作为生态治理的重要抓手,既聚焦产业端的固废减量化、资源化,也推动“无废”理念融入全民生活,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责、公众参与”的共建格局。尤其是今年以来,江门以十五运会的举办为契机,开展“零碳赛事”线上问答、“美丽全运”社区墙绘、粤港澳大湾区志愿净滩等活动,将分类海洋垃圾制成全运会吉祥物纪念品,吸引近2万人次参与,既为赛事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让全民共建绿美家园的愿景落地生根。

从污染防治攻坚到产业绿色转型,从“无废城市”建设到全民共建共享,江门在“十四五”时期交出了一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优异答卷。站在“十五五”新起点,江门将以绿美江门生态建设为牵引,持续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以减污降碳为总抓手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推进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城乡建设,开创美丽江门建设新局面。

文:罗韵姿

制版:黄亚岚 邓诗君 严文静

来源:酷妹农村资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