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青岛啤酒把一瓶啤酒拆成三份卖:一份给舌头,一份给眼睛,一份给手机镜头。
正文
青岛啤酒把一瓶啤酒拆成三份卖:一份给舌头,一份给眼睛,一份给手机镜头。
2024年3月,0.0%无醇黑啤上线,焦香麦芽味留着,酒精度直接清零,价格却比经典款贵出两成。
贵在哪?
贵在给年轻人一个“能发朋友圈”的借口——“我在喝酒,但我没喝。”同一天,越南胡志明市的品牌体验店里,青啤把菠萝汁倒进拉格,杯口插一片小辣椒,本地网红排队打卡,线上订单三分钟断货。
国内国外两盘菜,同一套配方:先让产品长得不像啤酒,再让价格长得像潮牌。
无醇黑啤不是突然冒出来的。
2023年,中国质量奖提名名单里,青啤靠“灯塔工厂”上榜,AI质检把每瓶酒液拍照对比,一秒挑出气泡不匀的次品。
这套系统一年省下两千万元返工费,工厂把省下的钱砸进脱醇设备,做出黑啤再把溢价赚回来。
脱醇技术不稀奇,稀奇的是敢把黑啤做成无醇,还定高价。
黑啤原本是小众,进口牌子一瓶三十起步,青啤把价格锚点直接挂在进口货旁边,告诉年轻人:我比进口便宜十块,但比自家经典贵十块,买的就是“我懂行”。
东南亚限定款更直接。
越南体验店开业前,青啤在Lazada后台拉数据,发现拉格销量占当地进口啤酒六成,果味搜索量年增120%。
于是配方里加菠萝汁,杯口加辣椒片,一秒戳中“酸甜辣”记忆。
上线当天,店铺直播观看人数冲到二十万,评论区刷的全是“想试试”。
青啤没花一分钱请明星,只把啤酒做成当地小吃的味道,就让年轻人自己转发。
国内露营营地里的“生活家营地”也是同一逻辑。
青啤把经典罐装进银色保温桶,桶身印上“青岛”两个大字,营地灯光一打,金属反光直接变成拍照背景。
一杯酒卖十八元,比超市贵三倍,但年轻人排队买,因为照片里能露出logo。
青啤算过账:一桶酒五十杯,毛利够付两天场地费,还顺带让五十个朋友圈替它打广告。
数字不会骗人。
2023年青啤海外营收增12%,东南亚贡献35%,比2022年提高八个百分点。
国内无醇系列销量两年翻三倍,复购率做到42%,比经典款高十个点。
工厂端,AI能源系统把碳排放砍了20%,一箱酒包装塑料减少8克,一年省下的塑料膜够绕地球四分之一圈。
省下的成本没进消费者口袋,全拿去填高价的坑,年轻人还抢着跳。
老对手雪花也在推无醇,价格比青啤低一块,销量只有青啤三成。
差距不在酒,在青啤把“无醇”两个字写进黑啤,把“黑啤”两个字写进朋友圈。
雪花还在讲“不醉”,青啤直接讲“拍照不脸红”。
一个卖功能,一个卖身份,年轻人当然选后者。
结尾
当啤酒不再为了醉,而是为了拍照,你喝的是酒,还是滤镜?
来源:知情达理风铃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