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抗病毒治疗耐药管理专家共识》(2025年)正式发布,专家共识提出管理新策略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30 06:00 1

摘要:近日,《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抗病毒治疗耐药管理专家共识》(2025年)正式发布。该共识由国内三十余位艾滋病防治领域的权威专家共同撰写,系统梳理了我国HIV耐药的流行现状、风险因素、检测策略及临床管理建议,旨在应对日益严峻的HIV耐药挑战。

近日,《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抗病毒治疗耐药管理专家共识》(2025年)正式发布。该共识由国内三十余位艾滋病防治领域的权威专家共同撰写,系统梳理了我国HIV耐药的流行现状、风险因素、检测策略及临床管理建议,旨在应对日益严峻的HIV耐药挑战。

一、HIV耐药现状:流行率攀升,地区差异显著

数据显示,我国HIV传播性耐药(TDR)率近年来持续上升。2023年全国31个省份横断面调查显示,新诊断感染者中耐药率已达11.4%,部分地区甚至超过20%。其中,以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耐药最为常见。

推荐意见1:我国初治 HIV 感染者耐药流行率近年来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地区差异大。临床管理应参考当地耐药流行特征,初治人群 NNRTI 治疗前耐药≥10% 的地区,若无基线耐药检测结果,应避免选择 NNRTI 方案作为初始治疗方案(AIII)。

二、什么是HIV耐药?

HIV耐药是指病毒因基因突变导致对特定抗病毒药物敏感性下降。常见耐药突变包括:

·K103N:导致依非韦伦、奈韦拉平高度耐药

·M184V/I:导致拉米夫定、恩曲他滨高度耐药

·Q148H/K/R:导致整合酶抑制剂(如多替拉韦、比克替拉韦)耐药

耐药可分为传播性耐药(TDR)、治疗前耐药(PDR) 和获得性耐药(ADR),需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临床策略。

推荐意见2:治疗失败或中断治疗 HIV 感染者存在较高的 HIV 耐药风险,调整方案或者重新启动抗病毒治疗前应充分考虑药物暴露史,及时进行耐药检测,结合检测结果进行治疗方案选择(AIII)。

三、耐药检测:时机与方法并重

共识强调,所有HIV感染者在启动抗病毒治疗(cART)前应进行基线基因型耐药检测,以指导方案选择。

推荐意见3:确诊 HIV 感染者应进行基线基因型耐药检测,以指导 cART 方案的选择(AIII)。确诊后未及时启动 cART 者,应在启动前再次检测(CIII)。标准基线耐药检测应重点检测反转录酶和蛋白酶的耐药突变;有条件的地区,同样应检测整合酶耐药突变,尤其是有 INSTI 药物预防史者(AIII)。

对于治疗失败或病毒载量控制不理想者,也应及时进行耐药检测。

推荐意见4:因治疗不理想更换 cART 方案时应进行 HIV 耐药检测,以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病毒载量>1000 拷贝/mL:AI;501~1000 拷贝/mL:AIII);病毒载量为 201~500 拷贝/mL 者检测可能不成功,应根据患者情况和实际条件综合考量(CIII)。应尽量在仍接受 cART 期间或停药后 4 周内进行耐药检测(AII);停药超过 4 周者,耐药检测仍可能提供有用信息,但因缺乏药物选择压力,可能漏检先前药物选择突变(CIII)。建议优先使用标准基因型耐药检测(AII);如存在基因型检测结果较为复杂等情况,可增加表型耐药检测(BIII)。

目前主流检测方法包括:

·表型检测:直接测量病毒对药物的敏感性,结果更直观,但成本高、耗时长。

对于低病毒血症的患者,专家也提出了相应建议:

推荐意见5:低病毒血症的 HIV 感染者,应首先评估依从性、耐受性和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有条件者可考虑进行前病毒 DNA 检测,但其临床意义仍有待验证(CIII)。

共识提出,HIV耐药防控应贯穿“诊断-治疗-随访”全流程:

推荐意见6:HIV 感染者的耐药预防应贯穿诊断、治疗及随访的全过程。临床应通过积极开展基线耐药检测、优选高耐药屏障方案、加强患者教育和支持(尤其是依从性教育和干预)、定期监测治疗效果等策略,帮助感染者达到最大限度和持久的病毒学抑制,减少耐药的发生(AIII)。

1.优选高耐药屏障方案:如含比克替拉韦(BIC)或多替拉韦(DTG)的整合酶抑制剂方案;

2.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服药依从性,减少漏服、停药;

3.定期监测病毒载量:及早发现治疗失败,调整方案;

4.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尤其是抗结核药、减肥药等可能影响抗病毒药物浓度。

推荐意见7:合并用药可影响抗病毒药物的血药浓度,导致常规剂量方案抗病毒效力不足。存在合并用药的感染者,需就药物相互作用的问题咨询专科医生,必要时调整剂量或方案(AIII)。

共识针对不同人群提出具体建议:

·初治患者:优先选择含二代INSTI的三联方案,避免在NNRTI高耐药地区使用EFV或NVP为基础方案;

推荐意见8:初治 HIV 感染者应遵循指南推荐,优选抗病毒效力强、耐药屏障高、耐受性好且易于使用的 cART 方案。基于二代 INSTI 的三联方案(如 B/F/TAF 或 DTG + FTC/3TC + TAF/TDF)是适用于大多初治 HIV 感染者的首选方案(有 CAB-LA PrEP 史除外),可在获得基线耐药检测结果前快速当日启动(AI)。

推荐意见9:有药物预防史的感染者,在基线耐药结果明确前不推荐使用耐药风险较高的方案(如 DTG/3TC 或 EFV+TDF+3TC)(AIII)。曾使用 CAB-LA 作为 PrEP 的感染者需考虑 INSTI 耐药,如在耐药结果明确前启动 cART,建议使用 PI/b +(3TC 或 FTC)+(TDF 或 TAF)(AIII)。

·经治患者:若病毒抑制良好,可转换为更简便、耐受性更好的方案;

推荐意见10:病毒学抑制感染者优化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既往治疗史、耐药检测结果及 cART 相关耐受性问题及毒性,在维持病毒学抑制的基础上选择有助于长期依从治疗的方案(AI)。既往耐药不明晰时,不建议由高耐药屏障方案(如二代 INSTI 或 PI/b)转换为低耐药屏障方案(如 NNRTI 或一代 INSTI)(AIII)。

推荐意见11:预存 NRTI 耐药的病毒学抑制 HIV 感染者,可换用高耐药屏障二代 INSTI(BIC 或 DTG)或 PI/b 联合两个 NRTI(TDF 或 TAF + 3TC 或 FTC)(AIII)。

推荐意见12:明确无 CAB 及 RPV 耐药、无 HBV 合并感染、非妊娠或计划妊娠、无显著药物间相互作用的合并用药,且持续病毒学抑制至少 3 个月的感染者,可考虑平稳转换至 LA-CAB/RPV 方案(AI)。

·治疗失败者:应基于耐药检测结果调整方案,优先使用至少两种完全有效的药物,其中至少一种为高耐药屏障药物。

推荐意见13:病毒学失败的感染者应根据治疗史以及当前及既往耐药检测结果调整 cART 方案,尽可能达到病毒学抑制(AIII)。

推荐意见14:如具有完全抗病毒活性的二代 INSTI 或 PI/b 可供选择,优先使用其联合两个 NRTI,其中最好至少一个 NRTI 具有完全抗病毒活性(AI);如二者均具有完全抗病毒活性,亦可使用二代 INSTI 联合 PI/b(AI)。如无可用的高耐药屏障药物,应尽可能在新方案中包含三种完全有效的药物(AI)。

推荐意见15:重度经治、多重耐药的感染者,可考虑未曾使用过的新型作用机制药物(如 LEN)联合优化背景治疗(BII)。病毒学失败的感染者,不建议暂停或停止 cART(AI)。为耐药情况较为复杂 HIV 感染者设计方案时,应积极咨询耐药方面专家(AIII)。

六、专家呼吁:加强耐药监测与管理体系建设

专家一致认为,未来需进一步完善耐药监测网络,推动快速耐药检测技术的普及,加强基层医生培训,提高全社会对HIV耐药问题的认识。

只有通过“防控结合、医防融合”的策略,才能有效遏制HIV耐药的蔓延,助力实现“2030年终结艾滋病流行”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 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抗病毒治疗耐药管理专家共识 [J]. 2025.

来源:京津冀消息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