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秋时节,天津师范大学博物馆正式落成开馆,博物馆集馆藏、研究、教育、展陈功能于一体,常设展览“古物记——馆藏文物通识展”,甄选800余件珍品,通过“金辉隐·青铜器”“泥火幻·陶瓷器”“笔底春·书画”“昆山璞·玉石器”“百工宝·工艺杂项”五大核心展区展出。
转自:天津日报
金秋时节,天津师范大学博物馆正式落成开馆,博物馆集馆藏、研究、教育、展陈功能于一体,常设展览“古物记——馆藏文物通识展”,甄选800余件珍品,通过“金辉隐·青铜器”“泥火幻·陶瓷器”“笔底春·书画”“昆山璞·玉石器”“百工宝·工艺杂项”五大核心展区展出。
作为天津市属高校中首个文物类博物馆,这座承载着66年历史积淀的文化殿堂,见证了天津师范大学几代师生守护文化瑰宝的动人故事。从1959年建立的文物室,到如今现代化的博物馆,这段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文化传承之路,凝聚了无数师大人的心血与智慧。
4万元与一个梦想
1958年秋,天津师范学院(天津师范大学前身)刚刚成立,当时的校党委在一间简朴的会议室里作出了一项大胆决定:从紧张的经费中挤出4万元筹建文物室。“历史教学不能没有实物见证”,这个认知成为这场教育实验的起点。
当年,天津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张贻宝带着几位青年教师,穿梭于京津两地的文物市场——天津天祥市场、瑞宝斋、荣宝斋、黄家花园委托店文物部、滨江道委托店、劝业场南宝古斋、天津艺林阁、北京韵古斋等,每一件文物都需反复甄别、讨价还价。
“那段时期,老师们走访了各家馆店负责人,经他们介绍,还拜访了不少收藏名家、古董商人,最终才陆续征集购买到这批珍贵文物,实现了囊括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性文物。”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退休教师李海涛教授介绍。
当时陆续收集的文物中,还有一部分来自当年历史系老先生们的慷慨捐赠,例如何朔老师捐赠的历代铜币,赵世煜老师捐赠的印料,周乾溁老师捐赠恽南田花卉一轴、王翚山水画一轴……李海涛对文物室的藏品如数家珍。
1959年,文物室成立,这对当时历史专业的教学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这些历经沧桑的文物,成为打破时空壁垒的“活教材”,让沉睡千年的历史在课堂上焕发新生。
学生通过观察汉代陶壶、青铜器铭文等,直观感受“刀耕火种的艰辛”和“钟鸣鼎食的繁奢”。这种跨越千年的感观对话,远比阅读文字描述更震憾人心。
张贻宝先生结合商代赤璋讲解“弄璋之喜”,结合商周青铜斝讲解“酹酒礼”,当冰冷的青铜器被赋予仪式内涵,抽象的《周礼》《仪礼》顿时变得鲜活可感。
这种“实物+文献+情境还原”的教学模式,同步激活了学生的视觉、触觉与想象。有文物做“教具”的课堂成了学生们最难忘的记忆。
66年几代守护者的接力
1997年,当天津师范大学六里台校区新文物室落成时,张贻宝先生作出了一个令人动容的决定——将珍藏多年的两件古物无偿捐赠:一方清代顺治年间进士使用过的紫石端砚;一枚清代五品官水晶顶戴,是张贻宝先生的传家宝。这两件文物不仅是张先生家族的记忆载体,更成为连接古今的教学纽带。张先生捐赠时反复摩挲那方端砚,仿佛在与三百余年前的读书人对话,这种文化守望者的情怀,正是师大老一辈教师无私奉献精神的缩影。
1999年,病榻上的张贻宝已丧失语言能力。当家人递上纸笔,老人颤抖的手指竟奇迹般写下力透纸背的“文物室”三字。这临终绝笔,成为贯穿66年守护史的震撼注脚。
2005年,师大校区搬迁,文物室数百箱珍宝要从六里台校区搬运至新校区的兴文楼二楼。为了文物安全转运,师生们认真包裹每件文物,像对待新生儿般将其保护好。在没有安防系统的过渡期,文博专业学生自发组建“护宝队”,三班倒值守文物库房。对于文物的那份责任,已经牢牢扎根在几代师生的心中,成为几代师生传承下来的一种习惯。
自1959年文物室成立以来,学校对文物的保护始终秉持“敬畏历史、科学守护、代代传承”的理念,从制度建设、硬件支撑到师生参与,构建起全链条保护体系,让珍贵文物在岁月更迭中得以完好留存。师大人始终恪守初心使命,每一阶段的发展进步都凝聚着广大师生的辛勤付出。
如今,距离文物室初创已过去66年。在崭新的天津师范大学博物馆内,清乾隆款青花缠枝花卉六方瓶格外吸睛,观众纷纷驻足欣赏。其六棱造型典雅,青花纹饰层次分明,器底“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工整清晰,兼具极高艺术与历史价值。此瓶能完整呈现实属不易,六方瓷器烧制难度高,流传中棱角易受损。66年来,学校始终用心守护,博物馆筹备团队延续严谨态度,经多轮排查呵护、攻克难题,终让这件珍品完好留存,在展柜焕发光彩。
131天的奇迹
66年,“守护文物”的接力棒在几代师大人手中传递。天津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陈玳玮是此次博物馆筹建工作的牵头人,回忆起从博物馆筹备直到开馆的日日夜夜,陈玳玮感慨道:“此次博物馆的建设共用时131天,现在回想,每一个场景都是难忘的。”
陈玳玮介绍:“天津师范大学校党委决定将博物馆建设纳入民心工程,校党委书记曲凯同志高度重视,亲自审定建设改造方案,多次调度建设进展。博物馆建设标准高、条目细,在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建在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内的博物馆,我们希望它具有师范教育的底色、高校文化传承的特色和以文化人的本色,所以在整体设计上要兼具‘馆藏、研究、展陈、教学’职能,设计方案在一次次自我否定中实现升级迭代,最终呈现了现在的样子,既有历史的厚重与深邃,又有对话历史、感悟历史的亲切与真切。”
博物馆建设从4月持续到8月,环境温度在升高、工期也在不断加紧,但只要想到能给文物提供更好的环境,能让文物发挥更大的作用,参与博物馆建设的每位师生都没有任何怨言。
“文物整理无疑是此项工作的‘重头戏’,师生团队主动担当,全身心投入。面对2000件文物数量多、种类杂、保护要求高的难题,大家日夜奋战,细致完成文物分类、记录,还精准做好115箱文物的精密打包,以高标准、高质量的工作,为博物馆顺利开放筑牢基础。”陈玳玮回忆道。
天津师范大学2023级文博专业硕士研究生张瑀同学参与了文物整理工作。张瑀表示,“我们深感荣幸,也倍受锤炼。当我们在展厅看到自己亲手整理过的文物在灯光下焕发新生,向公众静静诉说它们古老的故事时,所有的汗水都化为了自豪与感动。这段经历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博物馆并非只是建筑的落成,更是一代代人对文化的敬畏、求索与传承。我们不仅是博物馆建设的参与者,更是历史的对话者、文化的接力者。这份感悟,将激励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从文物室升级为博物馆,最大的挑战莫过于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文物,做到高校教学与公众展览的平衡协调。
陈玳玮说,整体展陈设计按照器物类型划分,同时配以详细的展板介绍,既满足公众“看历史”的需求,也适配教学“深研究”的场景。
博物馆采用“明场照明”而非传统“暗场”,对于这一设计的初衷,陈玳玮表示,首先是为了满足近距离教学观察需求。在历史教学中,师生需细致观察文物细节——如青铜器铭文的笔画、瓷器釉色的细微差异、玉器的纹理,传统“暗场照明”仅聚焦展品局部,易导致细节模糊。“明场照明”采用均匀、柔和的全域光线,无明显明暗死角,便于教师在展柜前现场讲解,也方便学生分组观察、记录笔记,让文物真正成为“可触摸的教材”。其次是为了适配常态化教学场景。“明场照明”更符合教室的光线环境,避免学生因光线骤暗产生视觉不适,同时无需频繁调节灯光模式,减少设备损耗,保障教学活动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此次天津师范大学博物馆的展陈设计,还引入了“一平米博物馆”和数字沉浸空间等创新设计。对此,陈玳玮介绍,“一平米博物馆”作为天津师范大学博物馆的临时展览区域,突破学科与展陈边界,聚焦多元文化议题,呼应社会文化关切与学术前沿动态,其核心价值正体现在对学生自主能动性的充分激发,从主题策划、内容搭建到成果呈现,全程让学生成为“策展人”,实现“在实践中学习、在创造中传承”的育人目标。
书写文脉新章
在建校67周年之际,天津师范大学博物馆正式开馆,标志着天津百年师范教育文脉的当代延续。
陈玳玮介绍:天津师范大学是天津百年师范教育的传承者,天津基础教育的文脉发祥地,建校67年来,学校始终把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推进文化传承发展作为重要使命,打造具有天津师范大学特色的文化名片,提高学校服务文化强市建设贡献力,校党委提出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专项行动,制定工作方案、成立工作专班,把博物馆建设作为重要任务。一方面是为了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在为学生提供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平台,让他们在近距离接触文物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对于学校学科发展而言,博物馆的建立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文博专业及相关学科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资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此外,博物馆还促进了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为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和教师提供了共同研究的平台,推动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创新。
未来博物馆运营将如何与教学结合?对此,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张乃和介绍,首先,博物馆在展陈设计上就考虑到了教学的使用,所以在展板上辅以文字说明介绍。同时博物馆会定期举行学术沙龙、研学活动、文博课堂等,面向全校师生广泛介绍文物知识,让师生有机会在近距离观赏校藏文物的同时还能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与文化内涵。而且,针对文博专业的学生,博物馆会开展实践课程,安排学生参与到博物馆展览策划、教育活动等工作中,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场景里锻炼专业技能,实现从“静态陈列”向“沉浸式课堂”的转型升级。在跨学科合作方面,博物馆也会与其他学院共同开展项目,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培养综合型的人才。
下一步,天津师范大学博物馆将以“传承中华文脉,彰显艺术瑰宝”为核心定位,构建高校文化育人与公众科普的重要阵地,推出辐射中小学教育、社会服务方面的一系列举措。对此,陈玳玮介绍,博物馆作为天津师范大学文化育人新场景,将与校史馆、生态记忆展馆形成三馆合一展陈矩阵,以文博的悠久、校史的独特与生命演化的精彩,共同搭建起文化传承传播的综合育人平台。重点突出高校博物馆的教育属性,着力搭建文化传承协同育人平台,接待中小学师生研学参观学习,为师范大学各类师资培训打造实践学习固化项目。在社会服务方面,博物馆也会逐步面向社会公众开放,会定期举办面向公众的文物知识讲座、文化体验活动等。
为全力支持博物馆长期运营与发展,天津师范大学将设立博物馆运行常态化预算资金与人员保障体系。与天津市和全国知名高校博物馆、社会文博机构密切合作,开发开放,建设发展全面合作渠道。“作为天津市属高校中首个文物类博物馆,我们希望天津师范大学博物馆的开放可以搭建起校园文化传承与公众科普的新平台,为天津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新活力,让高校文物资源走出校园,与公众共享文化盛宴。”陈玳玮表示。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