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方舟子到“预制菜”西贝,从“评测家”王自如到“咨询商”华与华,从怒砸西门子冰箱到炮轰俞敏洪与东方甄选。没有一个是罗永浩的对手。
罗永浩自出道以来,以“彪悍”风格著称,怼人无数,天下无敌。
人称“行走的话题制造机”。
从方舟子到“预制菜”西贝,从“评测家”王自如到“咨询商”华与华,从怒砸西门子冰箱到炮轰俞敏洪与东方甄选。没有一个是罗永浩的对手。
除了这位星巴克拿铁中杯女神。
都是乌合之众。
真是这样的吗?
其实在俞罗之战中,老俞几乎是不战而胜。
罗永浩2023年称俞敏洪“铁公鸡”“猥琐”,指责东方甄选“欺压年轻人”。
2025年借董宇辉离职事件嘲讽:“丈母娘愤怒的是老东西欺负年轻人,谁关心老东西赚多少钱?”。
面对罗永浩的尖锐批评,俞敏洪多数不予回应,避免陷入情绪化对抗。最多以“冷幽默”回应,例如,当罗永浩称其为“铁公鸡”时,他回应:“董宇辉应该不会觉得我是小气的人”,既转移焦点又维护尊严。
两个都是高手,只是手段各异。
罗永浩的“流量陷阱”:
罗永浩的公共发言常陷入“为反对而反对”的逻辑——攻击俞敏洪“铁公鸡”是为蹭东方甄选热度,嘲讽董宇辉离职是为维持自身话题度。其“怼人”行为与商业目标(直播带货)强绑定,缺乏超越个人利益的公共价值。
案例:2023年“小作文事件”中,罗永浩连续发长文指责俞敏洪“卸磨杀驴”,但未提出任何建设性解决方案,本质是通过煽动情绪收割流量。
俞敏洪的“战略穿透力”:
俞敏洪的回应始终围绕“企业生存与社会责任”展开。例如面对“铁公鸡”指控,他用新东方捐赠8万套课桌椅、转型助农直播等事实,将争议升维至“教培企业如何在政策寒冬中寻找社会价值”;面对董宇辉离职,他强调“企业制度要保障所有员工权益,而非依赖个人IP”,将矛盾转化为“如何避免顶流主播绑架企业”的行业议题。
这种见识源于其对教育行业30年的深耕,以及对“企业公民”责任的深刻理解——他不纠结于个人骂名,而在意能否为社会留下可持续的价值。
再者二人的位置不同
罗永浩几乎是一个人在战斗,但自身存在缺陷。
罗永浩的“怼人”常伴随“双标”——攻击俞敏洪“压榨年轻人”,自己却因锤子科技裁员被员工起诉;嘲讽东方甄选“虚伪”,自己直播时也因“卖假货”“夸大宣传”被投诉。这种“自己做不到却指责他人”的行为,削弱了其道德批判的正当性。
时间一长,信任资本的持续流失。
俞敏洪从头到尾都是企业家,负重前行:
从北大辞职创办新东方时“不拖欠教师工资”的承诺,到“双减”后“不裁员、捐课桌椅”的担当,再到转型直播时“助农不是作秀”的坚持,俞敏洪用30年时间构建了“负责任企业家”的人设。这种信任资本让他在被攻击时,公众更倾向于相信“他不是坏人”。
典型对比:罗永浩曾因“欠薪供应商”“限制高消费”被列为“老赖”,即便后期“真还传”还清债务,公众对其“诚信”的信任仍存裂痕;而俞敏洪即便被调侃“铁公鸡”,公众也更认可其“生存压力下的务实”。
二人的知识面不同。
罗永浩擅长用“金句”制造记忆点(如“天生骄傲”“交个朋友”),但缺乏系统性的认知输出。其“怼人”内容多为情绪性指责(“猥琐”“铁公鸡”),少见对社会问题的深度分析或行业规律的总结。
俞敏洪的“学问”并非学术论文,而是跨领域知识积累与人生智慧的融合;
作为北大毕业生、英语教育专家,俞敏洪的知识储备涵盖文学、历史、管理等领域。他的公开表达常自然融入诗词典故(如用“莫听穿林打叶声”形容企业困境)、教育理念(如“教育的本质是唤醒”),这种“有文化的表达”让公众感受到其思想深度。
案例:在“小作文事件”中,他用“大船航行”比喻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既通俗又有文化厚度,远胜罗永浩的“卸磨杀驴”式情绪宣泄。
……
让时间说话,最终俞敏洪应该是压倒性的胜利。
俞敏洪的胜利并非源于口才或攻击性,而是通过价值观输出、生态化布局和长期主义,将个人争议升维至行业议题。而罗永浩的“怼人”策略虽能制造短期流量,却因缺乏系统性商业逻辑和道德高度,最终沦为“为反对而反对”的舆论消耗战。
俞敏洪出道以来始终以“教育理想主义者”自居,强调“助农”“教育公益”等社会价值,其转型直播带货被塑造为“乡村振兴的探索者”。这种道德光环使公众对其商业行为容忍度更高,即便存在争议,也更容易被解读为“理想主义者的无奈妥协”。
俞敏洪与罗永浩的交锋结果,表面看是舆论策略的胜负,深层则是综合个人修为、认知格局与价值沉淀的代际差距,是“长期主义者”对“流量投机者”的降维打击。
来源:奇妙的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