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余志愿者天山脚下续情缘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30 04:34 1

摘要: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的风掠过校园,维吾尔族少年麦麦提江的问题,让赵彩歌恍惚间回到了7年前——那时,她也曾仰头问安徽淮南师范学院来的支教老师:“淮南牛肉汤比我们这的烤包子还香吗?”

淮南师范学院援疆支教团与当地学生结下了深深情谊。受访者供图

“老师,大海真的比沙漠还要辽阔吗?”

近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皮山县的风掠过校园,维吾尔族少年麦麦提江的问题,让赵彩歌恍惚间回到了7年前——那时,她也曾仰头问安徽淮南师范学院来的支教老师:“淮南牛肉汤比我们这的烤包子还香吗?”

而今,当年那个躲在教室后排怯生生提问的小女孩,已成了站在讲台上为家乡孩子描绘远方的“赵老师”。她的教案本扉页,珍藏着一枚磨毛了边的书签,那正是7年前的支教老师留下的。

她在新书签上轻轻写道:“和田的杏花开了,我带着淮南故事回来了。”她觉得,这是支教最美的闭环——被星光点亮的人,终成了播撒星光的人。

自2018年以来,淮南师范学院组织5批436名大学生志愿者和20名教职工志愿者赴新疆和田地区开展援疆支教。八年间,他们前往31所学校,面向8万余名中小学生开设课程13万余节……他们跨越山海播撒希望的种子;他们薪火相传,带着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支教故事回到学校,影响更多学子。

有些路走一次,就会牵挂一生

4300公里,70小时绿皮火车。李文垒仍记得2018年,第一次以支教志愿者身份进疆时,窗外景色从满眼翠绿渐变成戈壁黄沙。当火车终于停靠和田,站外数十辆临时凑来的汽车排成长龙——各校校长已在风沙中等候多时。“那种对支教学生和教师资源的渴望,像大漠渴望雨水一样真切。”

7年后,留校工作的李文垒再次以带队教师身份报名支教。同样的风沙,不同的身份,他说:“有些路走一次,就会牵挂一生。”

“讲台上播撒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民族交融的种子。还记得第一批援疆志愿者开始招募的时候,各学院笔试、面试现场异常火爆。五批志愿者的接力守护更让我们感动,他们前赴后继奔赴新疆,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7年坚守在学校援疆支教管理工作岗位上的淮南师范学院副教授程敏动情地说。

“老师,我在淮南师范学院见到了你上课的教室、看书的图书馆和吃饭的食堂!”阿丽屯古丽是皮山县安徽实验学校八年级(19)班的学习委员。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她经过遴选,获得了参与2025年“祖国情·中华行”新疆青少年学生研学之旅的机会。

淮南师范学院第五批援疆支教志愿者晋前坤是阿丽屯古丽的体育老师。日常教学中,他特别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经常向孩子们分享安徽的发展和自己的大学生活,在边疆孩子心中播下了渴望探索广阔天地的种子。当阿丽屯古丽获得此次研学机会时,第一时间便向晋前坤报喜。

研学期间,她不停地给晋前坤发送照片、视频,诉说着自己的所见所想。“老师,你们的学校真好,我一定好好学习,将来也到这里来读书,成为一名师范生,追随您的脚步……”晋前坤感慨道,“教育的意义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点燃希望、连接未来。”

“留在新疆建设新疆,是我一生中最坚定的选择。”2019年,淮南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学生陈雪莲作为学校第三批援疆支教团成员来到新疆和田支教。2020年,陈雪莲以西部计划志愿者身份再度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皮山农场中学支教,这一教又是3年。

这个95后说,待的时间越长,自己愈发强烈地感受到,“在这里更能发挥个人价值,这里需要更多有情怀的支教老师。”

而对于赵彩歌来说,看着学生从懵懂的小孩到小学、初中毕业,有一种“看着生命慢慢扎根、成长”的踏实感,更有“自己的生活和这里的发展绑在一起”的幸福感。

付出真感情,收获真朋友,作出真贡献

7月3日,皮山县安徽实验学校,支教志愿者卢沙沙的最后一课,教室里没有哭声。她悄悄用AI生成了每个孩子“未来的样子”。例如,想当飞行员的新疆学生依克巴力,在屏幕上看见20年后的自己穿飞行员制服的模样,激动地跑过来抱住卢老师:“老师,我要开着飞机去安徽找你!”

“老师,听说下学期还有一次研学机会,我们要加倍努力学习,争取来淮南师范学院研学,再次见到您!”前些天,第五批支教志愿者张妍收到几名曾经带过的学生的微信留言,字里行间是满心的欢喜与期待。

看着屏幕上那行带着感叹号的文字,张妍心里涌上一股热流。那一刻,她才真正明白,当初那段援疆支教的意义。

第五批援疆支教志愿者李卓越记得,七年级分班考试结束后,数学课代表茹柯耶兴奋地跑来告诉他自己分到实验班的喜讯。李卓越也十分高兴,他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有困难随时问支教老师。“支教,不仅是播撒知识的种子,更要在离开之后,用心守护这些种子生根、发芽。”

在支教志愿者的眼中,皮山很美。这体现在,班级里的孩子们天真烂漫;烤玉米的大哥热情淳朴;水果店老板会开心地给志愿者送水果;卖酸奶刨冰的大叔笑容温暖……

孩子们问李卓越:“皮山好吗?以后还会回来吗?”他不假思索地回答:“会的,一定还会再来的。”

“领略真变化,领悟真道理;付出真感情,收获真朋友;练就真本事,作出真贡献。”多年来,这段话成为淮南师范学院所有支教师生共同的心声。

传递的是向上的力量与信念

“如果能变成小动物,你最想成为什么?”前不久,在支教志愿者郭婷婷的道德与法治课上,一个小小的提问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

“老师,我想变成熊猫!”学生约麦尔·麦麦提高举着手,眼神明亮地回答。在郭婷婷的追问下,他认真地说:“因为熊猫是国宝呀!”郭婷婷笑着回应道:“同学们,你们都是‘国宝’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花朵!”

有时,皮山的风沙很大,可皮山安徽实验学校国旗班的学生们早已习以为常,无论风雨,他们始终对国旗班的户外训练葆有高度热情。淮南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的徐浩繁、许聪负责国旗班培训,他们记得,无论风沙多大,孩子们护旗的手永远稳如磐石。徐浩繁对孩子们说:“当国旗在沙漠中升起时,你会更懂得,‘祖国’二字的含义。”

在第五批支教志愿者朱茵的音乐课堂上,围绕《大中国》这首歌曲,她一边讲解“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的深意,一边带着大家哼唱着优美的旋律。一个孩子用生涩的普通话认真地问道:“老师,你是从安徽来的‘兄弟姐妹’,对不对?”

当时,孩子们天真而坚定的认同让朱茵感动不已。这堂音乐课,也让她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国家”二字背后血脉相连的温度。

“我也参与过两次援疆,最深刻的感受是‘价值再延伸’。”淮南师范学院王运红教授表示,作为高校教师,“传道授业”是刻入骨髓的职业本能。这些年,看到志愿者坚守讲台的韧劲,当地学生冒着严寒准时到校的执着,自己更加坚定“支教传递的不仅是知识,更是向上的力量与信念”。

更让他感动的是,多年来,不少新疆学生选择考取淮南师范学院,再“变身”支教志愿者回到家乡。当年的“种子”已长成新的火炬手,受教者成为施教者,仰望者化作守望人。

除了支教以外,一组数据得以印证淮南师范学院与新疆的不解情缘。2008年起,该校连续17年招收新疆普通文理科、少数民族预科班等学生1257人;在该校就读的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中,毕业后80%以上返疆就业,其中160多人投身教育事业,6人加入“三支一扶”,5人入伍驻守边疆……

淮南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阮爱民说,学校实施“育才兴疆、智力援疆、文化润疆、长期建疆”四位一体机制,让青春之花绽放在天山脚下,实现从“石榴籽”到“石榴花开”的美丽蝶变。

来源:中国青年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