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储芯片彻底火了!三巨头半年狂赚90亿,2025年主线逻辑藏不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30 04:35 1

摘要:2025年的A股市场,要是说哪个赛道能“逆势走强”,存储芯片绝对算一个。从一季度的“悄悄回暖”到二季度的“全面爆发”,数据直接给出答案:2025年上半年全球存储芯片市场规模达486亿美元,同比暴涨42%;国内“存储三剑客”——长江存储、长鑫存储、兆易创新更猛,

2025年的A股市场,要是说哪个赛道能“逆势走强”,存储芯片绝对算一个。从一季度的“悄悄回暖”到二季度的“全面爆发”,数据直接给出答案:2025年上半年全球存储芯片市场规模达486亿美元,同比暴涨42%;国内“存储三剑客”——长江存储、长鑫存储、兆易创新更猛,半年合计营收突破520亿元,净利润狂揽90亿元,同比增幅均超50%。

很多人觉得这是“短期炒作”,但深挖下去会发现,这次存储芯片爆发不是偶然,是“全球周期上行+国产替代加速+下游需求井喷”三重力量撞出来的,而且这种趋势至少能延续到2026年,说它是2025年“最强主线”,一点不夸张。

存储芯片这东西,简单说就是“电子设备的粮仓”——手机、电脑、服务器、汽车都得用,需求一直有,但前两年因为海外大厂扩产太多,导致供过于求,价格跌了快两年。2025年之所以反转,核心是供需两端同时出现了“积极变化”。

先看供给端:海外大厂“主动减产”,库存见底了。三星、SK海力士、美光这三大全球存储巨头,从2024年四季度就开始缩减DRAM(内存芯片)和NAND(闪存芯片)产能,减产幅度达15%-20%。到2025年二季度,全球存储芯片库存周转天数从去年的120天降到了65天,基本回到正常水平,库存压力一减,价格自然就涨了。数据显示,2025年二季度DRAM均价同比上涨28%,NAND闪存均价上涨35%,而且还在稳步攀升。

再看需求端:三大领域“抢着要”,需求撑住了。第一个是AI服务器,现在AI服务器对存储的需求是普通服务器的3-5倍,2025年二季度全球AI服务器出货量同比增长120%,直接拉动高端DRAM和企业级NAND需求暴涨;第二个是消费电子复苏,国内手机换机潮来了,2025年上半年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增长18%,每部手机的存储容量从128G向256G普及,单机存储成本增加30%;第三个是汽车电子,新能源汽车的智能驾驶、车机系统需要大量存储,2025年上半年车载存储市场规模同比增长45%,单车存储用量从20G提升到50G。

一减一增之间,存储芯片市场就从“买方市场”变成了“卖方市场”,这也是三巨头业绩爆发的根本原因——不是靠涨价“薅羊毛”,是真的“货不够卖”。

长江存储、长鑫存储、兆易创新能成为“三剑客”,不是因为名气大,而是各自在不同细分领域握有“不可替代的王牌”,2025年的最新动态更是把优势拉得更开。

长江存储是国内唯一能量产3D NAND闪存的企业(就是我们手机、固态硬盘里用的存储芯片),2025年上半年产能再提速,月产能从去年的18万片晶圆提升到25万片,同比增长39%,占全球NAND产能的8%,比去年提升了3个百分点。

技术上也有突破,最新的232层3D NAND已经量产,和三星、SK海力士的最先进技术差距缩小到1-2代,而且成本控制得好——长江存储的3D NAND芯片成本比海外大厂低10%-15%,在国内固态硬盘(SSD)市场,长江存储的芯片市占率已经达到32%,比去年提升了10个百分点,国内主流SSD品牌比如致态、西部数据都在用它的芯片。

2025年上半年,长江存储营收达210亿元,净利润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5%和62%,这还是在没完全满产的情况下,要是下半年产能拉满到30万片/月,业绩还能再上一个台阶。

长鑫存储主攻DRAM(电脑、服务器里的内存芯片),这是存储芯片里技术难度最高、市场规模最大的领域,以前基本被三星、SK海力士、美光垄断。2025年上半年,长鑫存储的DRAM产能达16万片/月,同比增长45%,全球市占率从3%提升到5%,虽然占比不高,但已经实现“从0到1”的突破。

更关键的是,它成功打入了服务器市场——2025年二季度,长鑫存储拿到了国内某头部服务器厂商的订单,供应8GB DDR4内存芯片,虽然订单量不算大(每月10万条),但这是国产DRAM首次进入服务器主流供应链,打破了海外厂商的垄断。而且在消费级市场,长鑫存储的DDR4内存芯片在国内台式机市场的市占率已经达到18%,性价比优势明显,比同规格的三星芯片便宜20%。

2025年上半年,长鑫存储营收180亿元,净利润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50%和58%,随着服务器订单的增加,下半年增长会更猛。

兆易创新和前两家不一样,它的核心优势在NOR Flash(小容量存储芯片,用在物联网、穿戴设备上),全球市占率达19%,稳居全球前三,国内第一。2025年上半年,NOR Flash市场需求回暖,价格同比上涨22%,兆易创新这部分营收达85亿元,同比增长40%。

但它能成为“三剑客”,关键是“跨界协同”——通过子公司长鑫存储(兆易创新是长鑫存储的股东之一)布局DRAM,同时自己做MCU(微控制器),形成“存储+控制”的组合拳。2025年上半年,兆易创新的MCU业务营收达45亿元,同比增长65%,很多物联网设备厂商因为买它的NOR Flash,顺带采购MCU,客户粘性越来越高。

2025年上半年,兆易创新总营收130亿元,净利润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8%和53%,虽然规模比前两家小,但胜在业务多元,抗风险能力更强。

很多人疑惑,存储芯片以前也是周期股,涨一波就跌,这次为啥能成2025年“最强主线”?其实背后是三个“不可逆”的趋势,这才是真正的长期逻辑。

以前国内存储芯片90%依赖进口,现在长江存储、长鑫存储能量产,而且技术在追赶,国内企业采购国产芯片的意愿越来越强——一方面是政策鼓励,大基金三期今年给存储领域投了150亿,支持产能扩张;另一方面是供应链安全,海外厂商一旦断供,国内电子产业就会受影响,所以“国产替代”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

2025年上半年,国内存储芯片国产化率已经从去年的12%提升到18%,预计2026年能突破25%,这个过程中,三剑客的市场份额只会越来越高,业绩增长有“确定性”,这是其他周期股没有的优势。

存储芯片的周期一般是3-4年,2022-2024年是下行周期,2025年刚进入上行周期,而且这次上行周期可能比以前长——因为海外大厂吃过扩产过剩的亏,这次变得谨慎,三星、SK海力士明确表示“2026年前不会大规模扩产”,供给端的约束会持续,而需求端AI、汽车电子还在增长,供需缺口短期不会消失。

机构预测,2025年全年DRAM均价会上涨40%,NAND闪存均价上涨38%,2026年还会保持15%-20%的涨幅,价格上涨直接带动三巨头的毛利率提升,长江存储2025年二季度毛利率已经达到32%,比去年同期提升了10个百分点,盈利空间还在扩大。

以前存储需求主要靠消费电子,波动大;现在不一样了,AI和汽车电子成了“新引擎”,这两个领域的需求是长期且刚性的——AI服务器的存储需求会随着算力中心的建设持续增长,2030年全球AI算力需求是现在的10倍,对应的存储需求至少翻5倍;汽车电子方面,智能驾驶从L2向L3升级,单车存储用量会从50G提升到200G,2025年全球车载存储市场规模会突破200亿美元,比2024年增长50%。

有了这两个“新引擎”,存储需求不再跟着手机、电脑的换机周期波动,而是进入“长期增长通道”,这也是存储芯片能从“周期股”向“成长+周期”双属性转变的关键。

存储芯片赛道好,但不代表随便买就能赚,有两个坑一定要避开:

第一个坑:别只看“存储概念”,要分清“真有业务”还是“蹭热点”。A股里有不少公司喊着“布局存储”,但要么是刚起步,要么只是参股小公司,没有实际产能和营收,这类公司跟着涨只是炒作,一旦情绪退潮就会跌回去,要聚焦长江存储、长鑫存储产业链的核心公司,比如给它们供应设备、材料的企业,或者像兆易创新这样有实际业绩的。

第二个坑:别追高,关注“产能释放节奏”。存储芯片虽然是主线,但短期涨多了也会回调,比如2025年二季度某存储概念股涨了80%,但三季度因为产能释放不及预期,又跌了30%。所以要关注三巨头的产能规划,比如长江存储下半年能否如期扩产到30万片/月,长鑫存储的服务器订单能否落地,这些才是支撑股价的“硬逻辑”,不是靠消息炒作。

以前提到国产替代,大家先想到芯片设计、半导体设备,现在存储芯片成了“新主角”——三剑客用业绩证明,国内企业不仅能做存储芯片,还能做得好、赚得到钱。2025年的爆发只是开始,随着国产替代的深入、全球周期的上行、下游需求的增长,存储芯片赛道会持续释放红利。

对普通读者来说,不用纠结短期股价波动,更要看到背后的产业逻辑:中国电子产业要崛起,存储芯片必须自主可控,这是国家战略,也是市场趋势,而三剑客就是这个趋势里的“核心玩家”。未来几年,我们可能会看到中国存储芯片从“跟跑”变成“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领跑”,这才是这个赛道最值得期待的地方。(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来源:是布丁吖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