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3年1月24日,台北阴雨。医院走廊灯影摇晃,尹仲容病情陡转。
1963年1月24日,台北阴雨。医院走廊灯影摇晃,尹仲容病情陡转。
彼时,蒋介石与宋美龄前来探视。末了,病房门轻阖,一段经济史也随之收束。
此前六十年,轨迹从湘中起步。1903年,他生于湖南邵阳东境的书香门第。
祖父尹锡纶出身进士,父亲尹光勋为举人,常年仕宦江西。
母亲石守箴在南昌创办正蒙女校,据载执掌二十余年。
少年在母校旁听,十四岁入心远中学;其后赴南洋大学电机系,1925年毕业入交通部。
那会儿,他对经济格外上心。九一八之后,在上海组织正己社,主张经世之学。
1936年,宋子文延揽,他进入中国建设财政公司。
有研究亦称其名作建设银公司,总之负责战前经济筹划。
从此把工程底子转成筹划与金融的工具。
抗战期间,他任资源委国际贸易事务所纽约分所主任,并兼国防物资采购组。
其后几年,他在美奔走,为援助提供方案与数据。
协助谈判与运输衔接,多半围绕航材与机器。
1949年,局势逆转,他随当局迁台。起初在生计与经济主管机关任副手,继而出掌经济部。
彼时的台湾,战后底子薄,物资短缺,厂房待修。
他主张公营事业转为民营,辅以计划性自由经济。
思路被为藏富于民、均富、养民。
推进并不轻松。触动利益,自会遇阻。
1955年,扬子木材案突至,将他卷入舆论漩涡。
指控终未坐实,他递交辞呈,旋又被延揽。
转任经济安定委员会秘书长,继续理顺架构。
那会儿许多官员求稳,宁肯不作为。
他却回一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谨慎与担当,于此成一处对照。
1960年,他出任台湾银行董事长,同时统筹美援、外贸与金融管道。
同年,他发表十年经济检讨与展望的长文,提出要发动全面革新。
方向趋向更开放的市场。此后出口导向壮大中小企业。
产业链逐步成形。据多篇研究,六七十年代的跃升与此有关。
办公室墙上挂着联句“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
这话像一把尺,天天对着自己。
1963年初,他因急性肝炎入院。蒋介石与陈诚多次探望。
日记与新闻皆有记述。悼词称其于艰难之际开创新局。
他走得匆忙,也走得清。身后清贫到棺木靠社会捐助。
据当时报纸报道,消息一出,社会舆论哗然。
家事同样被时代裹挟。他与夫人程琳育有三子二女,长女早逝。
1948年,二女与次子北上求学,局势突变,遂留大陆。
一家南北相隔,各自谋生,音问稀少。
1983年,母女在香港相见,相对无言。只眼泪都哭干了。
家学未断。长子尹宓赴美,获斯坦福博士,从事通信工程。
次子尹宬出自协和医学院,后与章湘谷成婚,继而移居美国。
孙辈亦有人在学界与企业任职,此处不赘述。
回到起点那间病房。经济政策的成败,很难归于单一人物。
更确切地是制度、环境与个人抉择的合力。
资源流向改变,企业扩张,社会结构随之重排。
较为确定的事实有四1960任台湾银行董事长并统筹金融;同年倡全面革新与较自由市场;1955涉案未定请辞,旋任经济安委秘书长;1963病逝葬阳明山,身后清贫。
据此,大致可以勾勒其生平的线索与分量。
剩下的功过,仍需史料累加与细节校勘。
末了,再提一处地名。邵东流光岭的千吉堂,旧木幽香。
从那里走出的少年,最终在阳明山入土,两地相望。
像一条曲折坐标。人事有穷尽,选择会留下痕迹。
这大概是他留给后人的另一种遗产。
来源:tony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