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5日至26日,2025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以“智护未来——全球数字时代的未成年人保护与发展”为主题,由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等主办,吸引了来自2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近200位中外嘉宾参会,共同探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全球方案与
———— 2025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启幕
9月25日至26日,2025年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以“智护未来——全球数字时代的未成年人保护与发展”为主题,由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等主办,吸引了来自20多个国家及国际组织的近200位中外嘉宾参会,共同探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全球方案与实践路径。
当前,未成年人“触网”低龄化趋势愈发明显,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突破1.96亿,互联网普及率高达97.3%。与此同时,网络沉迷、隐私泄露、网络欺凌及不良信息诱导等风险持续凸显,世界卫生组织欧洲区域办事处研究显示,青少年因不当使用社交媒体出现问题的比例已从2018年的7%升至2022年的11%,另有12%的青少年面临沉迷游戏的风险[__LINK_ICON]。在此背景下,本次研讨会的召开为凝聚国际共识、共享治理经验搭建了关键平台。
会上发布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情况报告》,系统分析了全球未成年人网络风险的新特征与保护工作的成效短板。多国代表围绕立法规制、技术防护、教育赋能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交流,呈现了多元化的实践探索。欧盟通过《数字服务法案》实施“算法禁令”,禁止向未成年人投放个性化广告及使用自动播放功能,并严控社交媒体用户年龄权限,德国等国正研发人工智能年龄评估系统以应对未成年人谎报年龄问题[__LINK_ICON];澳大利亚则通过立法禁止16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主流社交媒体,对违规平台最高可处以5000万澳元罚款,并建立专门的儿童网络安全服务机制[__LINK_ICON];巴西通过《通用数据保护法》强化未成年人数据收集的监护人同意要求,新法案进一步明确平台年龄验证与投诉报告义务[__LINK_ICON]。
中国在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领域的系统性实践引发广泛关注。我国已形成政府、学校、家庭、企业等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通过《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保护”专章、《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等构建起法律框架,北京互联网法院设立的全国首个互联网少年法庭,审理了一批涉未成年人网络犯罪典型案件,推动保护从事后救济向事前预防延伸[__LINK_ICON]。企业层面,腾讯等企业构建“一体两翼”保护体系与“五位一体”共治模式,以技术创新助力风险防控;教育领域,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搭建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平台,推出公益课程并培育示范学校,惠及乡村少年数字素养提升。
本次研讨会的重要成果之一,是正式启动AI安全应用指南国家标准编制工作,为技术赋能未成年人保护提供规范指引。与会嘉宾一致认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无国界,需深化跨国司法协作、强化平台全球责任、推进数字素养国际共享。正如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相关代表所言,互联网为未成年人带来机遇的同时,更需要全球群策群力构建安全屏障,让数字技术真正服务于青少年成长。
随着研讨会落下帷幕,与会各方达成的“多元协同、科技赋能、法治保障”共识,正转化为全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的行动动力。在数字时代浪潮中,唯有持续深化国际合作,才能为全球未成年人撑起一片清朗的网络晴空。
来源:岫云村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