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善用“大思政课”推进爱国主义教育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20:48 1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办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

善用“大思政课”

推进爱国主义教育

牟方志 彭若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办好、讲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并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各类学科和教材中”。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持续深化“大思政课”建设,通过构建“大格局”、搭建“大课堂”、凝聚“大合力”、实现“大成效”等举措,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汇聚起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1

深化内涵

构建爱国主义教育“大格局”

爱国主义具有深刻内涵,根植于中华文化的深厚意蕴,需要以回望伟大成就和立足全球视野构建“大格局”,增进爱国情怀。

以文化自信激活爱国之情。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为坚定文化自信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思想,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情怀等。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元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阐释其之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底蕴和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在文化滋养中生发爱国之情。

以伟大成就激励爱国之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经济、科技、文化、军事等各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组织学生参加参观成就主题展、聆听专题讲座等活动,切身感受国家的发展伟业,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伟大成就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相依,自觉将爱国之情投入到强国建设的行动中。

以全球视野激发爱国之志。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全球视野,帮助学生在对比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发展范式以及体制机制中,清醒认识中国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上的特有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促使其清晰地感知,只有祖国的强大,才有国际舞台上更多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力量,才有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和增进人民福祉的底气。

2

整合资源

搭建爱国主义教育“大课堂”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挖掘红色资源、融合社会资源、运用数字资源是搭建其“大课堂”的重要抓手。

挖掘红色资源,活化育人素材。依托革命旧址、纪念场馆等红色资源,以契合“Z世代”学生熟悉的话语和喜闻乐见的方式,构建沉浸式“行走的思政课堂”,通过舞台剧、情境模拟等现代形式实现历史场景的时空转化,让革命文化具象可感。积极推进地方红色文化基因与英雄事迹融入校本课程,以故事化、情境化教学引导学生感悟家国情怀。借助数字技术开发个性化、可视化、交互式红色文化产品,打造“线下体验+线上传播”的立体矩阵,实现多维度、多形态的红色文化传播。

融合社会资源,拓展育人空间。聚合社会力量,链接时代发展,将重大成就转化为鲜活教材,解码国家战略中的爱国基因。通过社区调研、基层服务、志愿行动等实践活动,践行人民至上理念,推动思政教育形成从认知到行动的闭环,构建校社联动的育人生态,创设全景式社会课堂。

运用数字资源,构建智育体系。建设全域数字资源库,系统整合国家思政平台资源,利用人工智能实现分类管理与跨域共享,搭建开放式思政云平台。依托政府统筹,建立多学段联动的数字化备课系统,聚合慕课、微课等形成动态更新的课程体系。开发三维交互教学场景,运用AR、VR技术重现党史重大事件。

3

协同联动

凝聚爱国主义教育“大合力”

爱国主义教育是协同联动的集合,凝聚其“大合力”既要课堂内外的联动、又要校内校外的配合,还要教学评价与实践反馈双向互动。

课堂教学与校园活动联动。强化“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将爱国主义教育元素融入各类专业课程,构建全学科的爱国教育知识图谱。系统创设“理论—实践—文化”三维联动的第二课堂体系,通过实施主题社团、文化展演等沉浸式校园活动,使爱国情怀转化为剧场实践的具象表达。

校内实践与校外拓展配合。深化校内项目化实践教学,引入企业、社会组织等校外力量深度参与,联动校内平台与校外基地,构建“认知启蒙—情感浸润—行为强化”的育人闭环。通过学分互认机制,实现校内外育人资源的价值转化。推进校内外各学段一体化衔接,建设好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联盟,缓解思政教育资源的区域不平衡问题。

教学评价与实践反馈互动。建立以学生、教师和社会评估等三维主体互联的教学评价与反馈机制。学生在自评时总结学习所获并反思不足,教师在点评中分析学情,从而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社会机构则依据学生实践成果和老师点评综合评估,提供反馈意见,推动社会评价反哺教学革新。

4

创新机制

实现爱国主义教育“大成效”

创新机制是推动发展的核心动力,系统推进课程改革、教法创新与实践强化,是实现爱国主义“大成效”的关键。

改革课程体系,增强内容时代感。遵循学生认知规律,靶向设计分层课程框架,有机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等时代主题,实现个人理想与国家战略的同频共振。推进专业与思政双向赋能,分科注入思政基因,如工科嵌入大国工匠等产业精神案例,文科强调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实践,形成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双螺旋结构。建立动态迭代机制,整合党的创新理论与时代精神成果,畅通“政策热点—教学要点”即时转化通道。

创新教学方法,强化过程互动性。推行情境浸润教学,强化体验认知。实施议题式探究教学,围绕现实命题开展数据驱动型课题研究,促进知识建构向责任认同的转化。引导学生进行本土案例采编与教学转化,通过师生共创形成深度学习闭环。

深化实践育人,提升成果转化率。打造“历史现场—科创前沿”双轨研学体系,组织纪念场馆体验、大国重器研发现场教学等促进认知内化。开设“田野课堂”,嵌入乡村振兴、社区治理等实战场景,推动专业技能与国家需求精准对接。建立跨校爱国实践联盟,共建实体化“红色坐标点”网络,形成可追踪的爱国实践育人数据链。

来源:方志四川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