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实话,第一次吃到益和成月饼,是在老家的饭桌上。那时候母亲从乡下带回来一盒,打开盖子就有一股枣泥和烤香混合的味道,酥皮一层一层、入口松脆但不油腻。听邻居说这家店从清光绪年间就开始做了,名字里还有“和顺增益,和气生财”的意味,这种历史感立刻把味道放大成了记忆里的
130多年老字号月饼,到底靠匠心还是靠“故事”才能活下去?
说实话,第一次吃到益和成月饼,是在老家的饭桌上。那时候母亲从乡下带回来一盒,打开盖子就有一股枣泥和烤香混合的味道,酥皮一层一层、入口松脆但不油腻。听邻居说这家店从清光绪年间就开始做了,名字里还有“和顺增益,和气生财”的意味,这种历史感立刻把味道放大成了记忆里的仪式感。如今看到它被列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我既觉得庆幸,也隐隐担心:老味道能跟得上现在人的胃和节奏吗?
仔细了解后你会发现,益和成不是靠噱头在撑场面。枣泥是工人手工小锅慢炒的,核桃选得结实;酥皮遵循“老面发酵”的工艺,控制油温和发酵时间,这些细节决定了咬下去的层次感和耐存放的稳定性。说白了,这不是流水线上随便压出来的东西,而是有步骤有经验的手艺在作保障。不过,传统工序也带来成本和产能的双重压力,这正是许多老字号面临的现实困境。
问题在于现在的消费者分两类。一类像我朋友张姐,过中秋必须讲“情怀”和“家味”,愿意为一盒老字号月饼排队付钱;另一类像公司里年轻的同事小王,更看重口味新奇和低糖健康,甚至嫌老式五仁太“重”。于是你就看到益和成既有传统的枣泥、酥皮五仁,也开始推出糖醇五仁、蛋黄等适配健康诉求的新品。这种平衡不是谁对谁错,而是老店不得不做的适应题。
关于老字号如何在当下存活并被更多人接受,我的判断有点不温和但也现实。如果我是做这家店的人,第一就是保住核心技术,不把“老面发酵”“手工炒馅”这类关键工序随意外包或简化;其次是在包装和表达上做减法与创新,把那种“老味道”的故事用更年轻化、更短平快的方式讲出来,比如把制作过程拍成几段1分钟的短视频,让人三秒内就能理解什么是差别;再者要在新品上做小规模试错,推出兼顾低糖和口感的限定款,用数据看反馈,而不是靠一句“我们是老字号”自嗨。说实话,这样的转变比你想象的更难,既要拿捏好手艺的保真度,也要避免变成“只剩品牌名”的快消品。
给普通消费者一些实用的辨别和保存建议,免得大家花钱买了“假味道”。买时看生产日期和配料表,真正在地传统制作的月饼往往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添加剂;用手轻按酥皮能感到层次,香气更像是果干和油脂自然释放而非外加香精;买回家尽快放在阴凉干燥处,蛋黄类和含油馅的月饼若要延长口感,冷藏并在吃前回温会更好。我有位同事曾因为一时贪便宜买到“拟古法”月饼,结果口感平平,后来她就只在家乡亲友推荐下才敢买老字号的产品,这种实测体验比任何广告都更有说服力。
从行业趋势看,像益和成这样的百年品牌有两条可行路:一条是深耕本地市场,把“中秋礼盒”做成城市人的情感连接器,侧重线下体验和口碑传播;另一条是借助短视频和直播做小而美的爆款,把工艺演示和健康配方结合起来吸引新用户。我个人觉得二者并非对立,关键是别把古老的工序当成包袱,而是把它当成可以被讲述的差异点。把匠人、时间和材料三者串成故事,反复在用户触达的每一个点上强化,会比单纯靠历史年限宣传更能留住人心。
最后,关于这份跨越地域与时光的甜蜜传奇,我有一种不太浪漫但真实的忧虑:如果只是把老字号当作礼盒品牌来消费,工艺传承真的可能断层;但如果仅仅守着老方法抵抗市场,也很难在年轻一代的餐桌上站稳脚跟。说到底,这既是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也是味道与记忆的博弈。你家有没有这样的老字号月饼?你还记得第一次吃它的场景吗,或者你更在意月饼的哪一点——情怀、口感、还是健康?说说你的故事和看法吧。
来源:大海豪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