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老杨,这鱼塘承包费咋比去年少了2000?"今年开春,河南周口杨庄村的张大爷攥着村务公开单,堵在村委会门口。谁也没想到,这个爱较真的72岁老人,竟成了全镇"两清三查"行动的导火索——账本翻开,牵扯出村支书私吞集体鱼塘十年的旧账。这场从村口晒谷场发起的整顿,让农
"老杨,这鱼塘承包费咋比去年少了2000?"今年开春,河南周口杨庄村的张大爷攥着村务公开单,堵在村委会门口。谁也没想到,这个爱较真的72岁老人,竟成了全镇"两清三查"行动的导火索——账本翻开,牵扯出村支书私吞集体鱼塘十年的旧账。这场从村口晒谷场发起的整顿,让农村治理迎来了真刀真枪的变革。
一、清资产:晒谷场上的"三资"大会战
去年冬天,镇纪委工作组进驻杨庄村,在祠堂召开"晒家底"大会。张大爷颤巍巍掏出1998年的承包合同:"当年每亩鱼塘80块,现在市场价300,咋还是老价钱?"工作组连夜查账,发现全村23处集体资产,有9处低价承包给村干部亲友,鱼塘、林场、老校舍加起来,每年少收38万。
这场"清资产"行动像多米诺骨牌,揭开了农村集体"三资"的糊涂账:隔壁李村追回被侵占的12亩机动地,种上了丹参;王庄村清理出27份"人情合同",村东头的老砖厂重新招标,租金从5万涨到28万。最震撼的是镇里的"三资"数据库,3个月内录入资产4.2万项,光闲置校舍就改造成了3个村史馆、5个电商服务站。
二、查账本:老会计的铁皮柜里的秘密
杨庄村老会计的铁皮柜,成了"查财务"的突破口。泛黄的账本显示,2018年修水渠的15万拨款,实际只花了8万,剩下的钱变成了"招待费"。更离谱的是,连续三年的"抗旱柴油补贴",都记在村支书亲戚的名下。镇纪委顺藤摸瓜,牵扯出4个村的"账外账",追回资金127万。
"现在每月10号,账单一贴出来,手机上也能看。"张大爷学会了用村务APP,每笔开支都有照片和经手人。今年麦收前,他发现机耕费比去年少了5块,一问才知道,镇里统一招标,每亩便宜了8块。数据显示,整顿后全镇村级招待费清零,工程招标节省资金21%,连打印村务公开栏的墨水钱,都标得清清楚楚。
三、整队伍:从"一言堂"到"群英会"
"以前开会,支书拍板,我们举手。"王庄村的老党员老李还记得,2023年修文化广场,支书一句话,工程就给了自家表弟。去年"查作风"行动中,这个连任12年的村支书被查出吃拿卡要,移送司法。新上任的90后支书小陈,第一件事就是立规矩:5000元以上开支,必须开村民代表大会,现场直播。
队伍整顿带来真变化:杜山镇公开招考"公务员村干部",32名大学生带着电商、养殖技术进村;商南县推行"五责协同",乡镇党委、纪委、农办、村监会、村民代表五方签字,管住"小微权力"。最让农民暖心的是"红色体检",去年全镇调整不胜任村干部17人,发展年轻党员42名,祠堂的党课,从"打瞌睡"变成了"抢座位"。
四、农民的新账本:从"怕告状"到"敢说话"
张大爷现在成了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兜里揣着"问题清单":村西头的路灯坏了三天,他直接@村支书;低保名单公示有误,他带着老邻居们去镇里核查。"以前怕得罪人,现在有纪委撑腰。"他不知道,自己的故事被写进了镇里的《基层治理白皮书》——2025年,全镇信访量下降63%,主动反映问题的村民增加4倍。
这场整顿没有"雷霆手段",却让农村治理有了"绣花功夫":集体资产二维码一扫便知,财务公开栏配上语音解读,连孤寡老人都能听懂。更深远的是,当7.7万名涉腐村干部被查,当290万县直干部驻村帮扶,当大学生带着知识回乡,农村正在告别"村霸治村"的旧时代。
最后:晒谷场上的新希望
今年中秋,杨庄村的晒谷场摆起"三资"成果展:追回的38万变成了路灯、医保补贴和老年食堂。张大爷啃着月饼,指着展板上的鱼塘:"明年我要承包两亩,养小龙虾。"月光下,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牌子闪闪发亮,那不是冰冷的铁牌,而是农民对公平正义的新期待。
这场从村口发起的整顿,最终回到了农民的炕头。当"两清三查"不再是口号,而是变成张大爷账本里的明白账、晒谷场上的笑声,我们才真正读懂:乡村振兴,从来不是高楼大厦的堆砌,而是让每个农民都能挺直腰杆,说一句"这是我们的村"。
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