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曾几何时,谁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体制有过各种不以为然;可等到年纪渐长,撞得头破血流才知道,有些路一步错,可能步步难。
在一个四线县城里,命运和生活像一条被分割的河流,体制内外的人好像就活在不同的世界。
曾几何时,谁不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对体制有过各种不以为然;可等到年纪渐长,撞得头破血流才知道,有些路一步错,可能步步难。
晓雯和老公,就是这样一对典型的“平行人生”夫妻。
晓雯回乡辗转私企,天天围着KPI团团转,像是在随时都可能被裁的跑道上,步步为营、如履薄冰。
老公则是国企干部,朝九晚五,绵绵细雨般的安稳,把日子浇灌得“肥头大耳”,看似无忧。
表面上,两口子不过是小城里普通的打工家庭,但琐碎对话间、甚至一场饭后吐槽,都隐藏着他们对命运选择的渴望与纠结。
县城的工作环境,是另一种“生态圈”。
你以为人在国企没事可做多轻松,其实可能只是被边缘化了,只不过大家都装糊涂,毕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在私企,明争暗斗、老板翻脸就像换天气,说辞就辞,从不拖泥带水。
有些人熬掉青春,到头来被一脚踢开,只能带着尊严碎了一地,狼狈离场。
更别说那些刚入职的小年轻,领导一句“不喜欢”,就能让你工作的意义变成取悦上司——干得再多,没有绩效,一样卷铺盖走人。
这一点,不管你是自诩的“牛马”,还是孤傲的文人,在小城民企里难逃“命不由己”。
但县城的真实,是一张拼接的画布。
酒店里的主播小英辛苦直播,嗓子喊哑还被群发挂黑名单,没人关心她几时崩溃,只等着下一个背锅的人。
而与此同时,体制内的员工们双休、奖金、福利堆成山,连生日都有蛋糕专门送到手上。
公司发八宝粥和火腿肠都是快过期的货色,却也能被领导当作“企业关怀”来炫耀。“待遇”这东西,在大城市或许人人平权,只要真有能力总归不差;但在这个人口不足五十万的小城,见惯了谁才是主流思维:国企、机关单位就是王道,其余都被打入“二等阵营”。
这几年能源行业凋零,私企老板在风浪中摸爬滚打,赚到的钱不敢轻易投资,转型搞服务业还得考虑关系户;而国企集团动辄引进外地高材生,造福整座县城的新兴产业。
钱和资源两重天,决定了职场中的人的安全感与自由度,也影响着家庭经济的每一种抉择。
老公花钱总是阔气,买电脑、摩托、车,说是为了方便,其实是因为兜里有稳定工资撑腰;晓雯却精打细算,每个月像“捡豆子”一样,把收入攒起来,生怕哪天工作不保。“月光族”与“理财控”,消费观里藏着现实的磕碰,“存款”和“享受”之间,周而复始摩擦不断。
社交圈子的区别更明显。老公身边基本都是“体二代”,父母有铁饭碗,自己又端稳碗,买进口家电、每年换新手机,大件没舍得添,可还是欠下十万花呗,日子照样丰衣足食。
这份稳定,仿佛给全家上了双保险,就连孩子的兴趣班也要和朋友一起“团购”,未来计划总是洋洋洒洒。对比下来,晓雯得自己打拼,农村父母给不了托底,买房买车靠点滴积攒,每一次聚会都心头发虚,好像始终没法进入“幸福市民”的剧本。
职场和环境塑造了性格。晓雯渴望独立,拼命“矮子里挑高个”,月薪6500,五险齐全,还能带队,可这些光鲜不过是表面的泡沫。
研究生回县城,顶着品牌经理的头衔,实际工作不过是端盘撤草,难免对生活感到无力。
老家人对官方单位的信仰根深蒂固,家里长辈总是隔三差五转来各种报名链接,希望她有个“正经差事”。
′可是安稳真的能换来幸福吗?晓雯的内心其实没有答案。
她害怕一成不变,却又羡慕国企的安全网,最后总是摇摆在迷茫和憧憬之间。
大学时她愿意到处实践,跳槽、海外游学、写稿、做Vlog,拿青春去赌可能性。
后来回到县城,反倒开始胆怯,屡屡追问自己想要什么。
从他人口中听到羡慕之词,却发现彼此选择都像“摘星揽月”——谁都在怀念另一种人生,但谁又能确定自己选的那条路就一定合适?
究其根本,两人无法完全理解对方,但也正因如此,他们成了彼此镜像里的另一种可能。
有人说:“知足者常乐,不知足者常新。”所以,偏安一隅未必是停滞不前,追求丰富多元也未必是流离失所。
县城的墙依旧坚硬,体制内外的差距难以逾越——然而抛开所有既定标签,是不是每个在小城拼搏的人,都在同时渴望着自由与安稳、变化与恒定呢?
或许人生本就是一场没有标准答案的选择。
午后饭桌下的争吵、微信群里的冷言讽语、每一次离职和转岗,都在诉说着相同的问题:到底什么样的生活才算得上丰盛?
假如明天换一种方式过活,会不会结局也有星光?
在这个分隔体制的地方,安稳与激情的拉锯还会继续,而那个关于未来的疑问,恐怕谁也回答不了。
你觉得呢,这世上,真的有完美的人生吗?
来源:悠然自得一点号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