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对西域情有独钟,而不要温暖湿润的东南亚?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23:37 1

摘要:当年张骞回来,汉武帝的眼睛就没离开过地图,河西走廊外那些绿洲,地图上画得模模糊糊,他就是对那块地方上心,南边的两广,再往下就是东南亚,全是密密麻麻的大雨林,也没听谁说汉武帝对那片有多大兴趣,整天就琢磨西域的事,

当年张骞回来,汉武帝的眼睛就没离开过地图,河西走廊外那些绿洲,地图上画得模模糊糊,他就是对那块地方上心,南边的两广,再往下就是东南亚,全是密密麻麻的大雨林,也没听谁说汉武帝对那片有多大兴趣,整天就琢磨西域的事,

刘邦那时候,白登山被围,这事谁提谁后怕,中原的皇帝一听到北方就头疼,三十二万大军浩浩荡荡往北去,结果让匈奴围了七天七夜,陈平出了个美人计,匈奴单于让后院给搅乱了,汉朝这才算逃过一劫,不然当时就可能改朝换代了,谁都心里有数,真正的麻烦在北边那片大草原,不是南边那些丛林,

匈奴的骑兵跑起来跟风一样,一天三百里,早上还在阴山,晚上说不定就出现在长安城外,中原的防守压力太大,七成的兵力都得压在西北,汉武帝一当上皇帝,跟匈奴打了差不多半辈子,钱花得像流水,国库空了三回也没见他心疼,就是要死磕到底,

张骞去了西域,回来一报告说大宛有汗血宝马,三千匹,天马能日行千里,汉武帝听完眼睛都亮了,就为了这些马,打了两次大宛,十六万人出去折腾,最后就带回来几十匹种马,外人看着是亏本买卖,实际上那是一盘大棋,丝绸换马,换玉石,换一切能打仗的资源,一匹好马能换上百匹丝绸,汗血马的价格更高,东南亚的香料珍珠象牙,当个点缀确实好看,可打仗的时候一点用没有,只能摆着看,

西域都护府,这在古代地缘政治里算是个经典操作了,公元前60年,郑吉带着一千五百人,管着一大片绿洲,管理方式也不复杂,汉朝让当地的王自己管好商路,需要的时候帮着出兵打仗,定期来朝贡就行,绿洲经济就是这样,谁控制了绿洲谁就有话语权,东南亚的海洋经济是另一套玩法,投入太大,就像明朝郑和下西洋,两百多艘大船,两万多人,可那控制范围还不如西域都护府来得实在,

当兵的最怕的不是沙漠,是热带雨林,东南亚的瘴气和蚊虫,北方的士兵还没到战场就先病倒一片,再加上地形复杂,山多水多,根本连不成一个整体,西域虽然戈壁滩多,可天山南北那些绿洲,比如伊犁河谷和吐鲁番,靠着高山融水,种田养兵完全没问题,交通也相对方便,从长安到印度,路上隔几百里就有佛教站点,补给不愁,

文化交流走的路也完全不同,佛教传进中国就是靠西域这条线,玄奘去取经,一路上全是翻译和向导帮忙,走得挺顺,东南亚那边没这个条件,西域还能当技术传播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传过去,沿路改良一番再传回来,效率还提高了三成,东南亚一直受印度文明的辐射,宗教文字都跟着印度走,朝廷的人到了南边才发现,当地人已经习惯了印度那套玩法,等级制度都学过来了,这种文化上的隔阂很明显,中原王朝一看,东南亚也就是个边缘地带,

其实中原的统治者不是对东南亚一点想法没有,只是选了条最省事的路线,朝贡体系,明朝郑和下西洋也没去占领土地,就是去展示一下存在感,调解一下当地的纠纷,让他们来朝贡,自己的影响力到了就行,投入小回报还高,农耕文明就认这种务实,

翻翻历史,确实是这个道理,安史之乱闹得天翻地覆,西域的唐军还能坚守三十五年不撤,元朝转头去征服东南亚,在缅甸和越南都碰了一鼻子灰,撑不下去只能撤军,成本太高了,

一直到清朝乾隆那会儿,准噶尔被平定,新疆正式纳入版图,东南亚那边还是松散的朝贡关系,这么过了几百年,最后西方人开着大炮进了东南亚,历史的走向其实早就被决定了,西域关系到国家的安全,东南亚最多只关系到一些利益,农耕文明能看清这一点,地理的现实就摆在那里,谁也绕不过去。

来源:青莲侠士V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