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孩子课文背得滚瓜烂熟,考试却总在阅读理解上丢分”“作文写了半天,要么流水账要么没重点,成绩总在及格线徘徊”“字词默写次次错,明明昨天刚订正完,今天又忘了”……身为家长,你是否也常常对着孩子的语文试卷唉声叹气?
文/桐叶落秋声
“孩子课文背得滚瓜烂熟,考试却总在阅读理解上丢分”“作文写了半天,要么流水账要么没重点,成绩总在及格线徘徊”“字词默写次次错,明明昨天刚订正完,今天又忘了”……身为家长,你是否也常常对着孩子的语文试卷唉声叹气?
总以为语文是“慢功夫”,拼的是积累,可看着身边同学的成绩一次次赶超,难免心急如焚。其实,语文提分从来不是“熬时间”,而是找对方法——比起盲目刷题、强迫背诵,掌握这7个落地性极强的实用技巧,才能让孩子的语文成绩真正实现“突飞猛进”。
很多家长让孩子晨读,只要求“读流利、背下来”,这其实是在做“无效努力”。真正有用的晨读,核心是“带着思考读”。
每天固定30分钟晨读时间,前20分钟让孩子大声朗读课文(记叙文、散文、文言文各读1-2遍),后10分钟家长只需要问3个问题:“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观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句话(挑文中的关键句)?”“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写这个结尾?”
比如读《背影》时,孩子可能只会说“讲了父亲送儿子”,但追问“作者为什么反复写父亲‘肥胖的背影’”,孩子才会慢慢体会到文字背后的父爱与愧疚。坚持一个月,孩子不仅语感会提升,阅读理解的“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也会悄悄变强。
字词是语文的“地基”,但死记硬背往往“今天记明天忘”。不如换个方式,让孩子建立专属的“字词错题本”,关键不是抄题,而是“关联场景”。
比如孩子写错“慰藉”的“藉”,让他在错题本上写下:“慰藉(jiè),不是‘书籍’的‘籍’。可以想:安慰别人时,是用心(草字头像小被子,能带来温暖),不是用书本(竹字头)。”再比如记“再接再厉”,让孩子画个小漫画:两个人比赛跑步,第一次跑完(接),第二次再努力(厉,像举着小旗子加油)。
每天花5分钟翻看错题本,用“场景联想”代替机械背诵,孩子记字词会越来越快,错别字也会越来越少。
很多孩子写作文“没话说”,根源是“平时没说够”。与其逼着孩子坐在书桌前“憋作文”,不如利用碎片时间,在厨房、在放学路上,把“聊天”变成“口头作文训练”。
比如做饭时让孩子帮忙剥蒜,就问他:“你看这大蒜,外面是干干的皮,里面是白白的瓣,剥的时候还会闻到一股辛辣的味道,你能用三句话说说剥蒜的感觉吗?”放学路上看到落叶,就聊:“这片叶子从树上掉下来,像什么呀?如果叶子会说话,它会跟树妈妈说什么?”
这些看似随意的聊天,其实是在帮孩子观察生活、组织语言。当“把话说清楚、说生动”成为习惯,写作文自然就不会“卡壳”。
阅读理解丢分,不是因为“读不懂”,而是因为“抓不住重点”。与其让孩子刷整本的阅读练习册,不如每天读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记叙文、说明文都可以),然后画一张“极简思维导图”。
比如读一篇写“小猫”的记叙文,让孩子在纸上画三个分支:“小猫的样子”“小猫做的事”“作者对小猫的感情”,每个分支下只写3个关键词(比如“样子”下写“黄白相间、圆眼睛、尾巴翘”)。
刚开始孩子可能会觉得麻烦,但坚持下来,他会慢慢学会“边读边找重点”——知道哪些是细节描写,哪些是中心句,阅读理解的“概括题”“分析题”自然就能答到点子上。
很多家长让孩子写日记,动辄要求“写300字”,结果孩子要么应付了事,要么干脆不写。其实,低年级孩子写“5分钟日记”就够了,关键是“从流水账里找亮点”。
告诉孩子:“不用写全天的事,就写一件你觉得最有意思的小事,哪怕只有一句话。比如‘今天课间和小明玩跳绳,我跳了20个,他跳了18个,我赢了’。”然后每天花1分钟和孩子聊:“如果加个细节,比如‘跳绳甩起来的时候,像一条彩虹’,是不是更有意思?”
慢慢的,孩子会明白:写作文不是“记流水账”,而是“把小事写具体、写生动”。等他能轻松写好“5分钟日记”,再写 longer 的作文,就会得心应手。
很多孩子写作文时“不会写”,就想着抄作文书,这其实是在“自毁”写作能力。真正有效的方法,是“仿写课本”——课本里的文章,都是经过千挑万选的范文,学好仿写,比抄10篇作文都有用。
比如学了《秋天的雨》里“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就让孩子仿写:“春天的风,是一支画笔”“夏天的雷,是一面鼓”。学了《富饶的西沙群岛》里“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有的全身布满彩色的条纹;有的头上长着一簇红缨;有的周身像插着好些扇子”,就让孩子仿写“公园里的花”“放学路上的人”。
仿写不是“抄句子”,而是学“作者的写法”——怎么用比喻、怎么写排比、怎么把事物写具体。坚持仿写,孩子的作文会越来越有“章法”。
语文成绩的根本,是“兴趣”。如果孩子觉得语文“枯燥”,再怎么练技巧也没用。每周花1小时开“家庭读书会”,就是让孩子爱上语文的最好方式。
不用搞得很正式,一家人围坐在沙发上,每人读一段自己喜欢的文字(可以是课文、绘本、童话,甚至是漫画里的句子),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比如孩子读了《西游记》里“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就让他说说“孙悟空为什么要打白骨精”;家长读了《朱自清散文集》里的句子,也可以和孩子分享“这句话让妈妈想起了小时候的事”。
在这样的交流中,孩子会发现:语文不是课本上的“考点”,而是藏在故事里、藏在生活里的“乐趣”。当孩子真正爱上语文,成绩的提升就是水到渠成的事。
其实,没有哪个孩子天生“不擅长语文”,很多时候,只是家长找错了方法。语文的“突飞猛进”,从来不是靠“突击刷题”,而是靠每天的“小积累”和“巧练习”。
试着从今天开始,陪孩子做其中一件事——读一篇短文、写一句日记、聊一次课文。相信用不了多久,你就会看到孩子语文成绩的变化,更会看到他对语文从“害怕”到“喜欢”的转变。
来源:桐叶落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