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从西藏自治区教育援藏工作前线传来喜讯 —— 江都中学徐晓琴老师作为江苏省第十一批教育援藏团成员、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教师代表,在第一期 “援藏思享汇” 活动中以《让江苏的茉莉与高原的松柏共芬芳》为题发表主题发言,用满含温情的教育故事、扎根实践的援藏行动引发全
雪域筑梦人
近日,从西藏自治区教育援藏工作前线传来喜讯 —— 江都中学徐晓琴老师作为江苏省第十一批教育援藏团成员、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教师代表,在第一期 “援藏思享汇” 活动中以《让江苏的茉莉与高原的松柏共芬芳》为题发表主题发言,用满含温情的教育故事、扎根实践的援藏行动引发全场共鸣;此前,她更作为全国援藏教师群体的优秀代表,接受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专题采访,向全国观众传递新时代援藏教育工作者的初心与担当。
“援藏思享汇”活动
代表发言
“每天清晨,我行走在拉萨的梅香路上,鼻尖总忍不住寻觅家乡的桂花香 —— 这份乡愁,却成了我与高原孩子心贴心的纽带。”在“援藏思享汇” 现场,徐晓琴老师以一段充满生活气息的叙述开篇,瞬间拉近了与在场听众的距离。她提到,自己初到拉萨江苏实验中学时,曾在自我介绍环节为同事们演唱江苏民歌《茉莉花》,从此 “茉莉花老师” 的称呼便在校园里传开,就连学校的课间铃声,也是这首悠扬舒缓的旋律 ——“温柔却异常坚定,就像我们援藏教师的初心”。
作为高二 9 班(汉藏混合班)的班主任,徐晓琴老师在发言中分享了一个化解班级难题的暖心故事。开学初,班长向她反映,班级因运动会出场仪式服装产生分歧:23 名藏族学生希望穿藏服,22 名汉族学生倾向穿汉服,这一问题已困扰班级多年。面对分歧,徐晓琴没有简单说教,而是在班会课上带领学生共读沈从文先生的《中国服饰研究》,从书中探寻各民族服饰的文化魅力。“日常我们穿校服,特殊场合何不穿上藏服,感受这份独属于高原的文化之美?” 她的提议,让全班学生豁然开朗,最终一致同意集体穿藏服参加开幕式。“徐老师,我到现在都没反应过来,难题怎么就这么解决了!” 班长后来的感慨,正是徐晓琴 “润物细无声” 教育智慧的生动写照 —— 她始终相信,水乡的温润灵动与高山的沉稳坚韧,能在孩子们心中相融共生。
此外,徐晓琴还在发言中提及拉萨江苏实验中学 “全日制寄宿制” 的特点。作为班主任,她的工作时间从清晨 6:50 的早读,一直延续到晚上 11:00 学生熄灯就寝,甚至深夜还会接听家长的咨询电话。“孩子们小小年纪离家住校,家长牵肠挂肚;我自己也是离家千万里的援藏人,深知思亲之苦。” 这份共情,让她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也换来了家长们的真心相待:“徐老师,天下雨了等雨停再回”“天亮了要加件羽绒背心”“我在珠峰脚下的定日县祝您健康”—— 这些来自家长的叮嘱,成了她援藏路上最温暖的支撑,也让她更坚定地将这份感动转化为力量,像茉莉花一样,在高原默默绽放幽香。
央视镜头记坚守:
三尺讲台写担当
除了在 “援藏思享汇” 上的精彩发言,徐晓琴老师还因扎根一线的实干精神,接受了央视《新闻联播》《朝闻天下》栏目的专题采访。镜头里,她的日常忙碌而充实:清晨6点多便到教室,为基础薄弱的学生辅导功课;课间和孩子们围坐在一起,听他们讲藏族民间故事;放学后与当地教师研讨教学方案,将江苏的教育经验与高原学情结合;晚上查寝时,会轻轻为学生掖好被角……
采访中,徐晓琴很少提及援藏的苦与累。当记者问起8月3日抵藏后便立刻投入高二教学工作(比其他援藏伙伴提前进入状态)的经历时,她只是笑着说:“作为新人,我得快速融入团队。第一周就找部门要数据、给班级画像,这样才能尽快找到工作的切口。” 而当镜头捕捉到学生们用流利的普通话分享学习心得,或是穿着藏服在运动会上自信奔跑的画面时,她的眼中满是欣慰:“援藏不是简单的‘输血’,而是让江苏的教育理念与高原的文化底蕴碰撞出火花,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闪光点。” 这番话,不仅展现了她个人的坚守,更道出了全国援藏教师群体 “舍小家为大家” 的奉献精神,引发无数观众共鸣。
徐晓琴老师的援藏故事,是我校教师践行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生动缩影。她用行动诠释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她让江苏的教育芬芳飘进高原,更让汉藏文化在孩子们心中扎根。 未来,学校将以徐晓琴老师为榜样,持续加强与西藏地区的教育交流,为促进教育均衡、民族团结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大美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