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9年,48岁的澄远是一名常年居住在福建山区道观里的道士,自二十多岁起便出家修行。每日清晨五点半,他准时起身,先在观前石阶上打扫落叶,再走进大殿焚香诵经。诵经结束后,还要带领弟子们整理经卷、打理香火供品。中午常常在斋堂用餐,餐食以粗粮和蔬菜为主,他习惯只盛
2009年,48岁的澄远是一名常年居住在福建山区道观里的道士,自二十多岁起便出家修行。每日清晨五点半,他准时起身,先在观前石阶上打扫落叶,再走进大殿焚香诵经。诵经结束后,还要带领弟子们整理经卷、打理香火供品。中午常常在斋堂用餐,餐食以粗粮和蔬菜为主,他习惯只盛半碗米饭,搭配豆腐青菜,饭后便回到偏殿,伏案抄写经典。下午要么接待香客,要么独自研读古籍,一坐就是四五个小时,肩颈僵硬酸痛。夜里,他仍常点亮油灯,伏在案边誊抄手稿到深夜。除了偶尔在观中院落绕行,他唯一的放松便是泡一壶浓茶,翻看几页古籍,然后继续批注文字。多年劳作与休息不足,身体早已积累隐患。
2009年11月3日上午,澄远正在藏经阁批改弟子的抄写稿。毛笔在纸面上缓缓移动,写到一半,胸口骤然收紧,仿佛有石块压住。他下意识放下笔,右手按在胸前,肩膀随之轻微一抖。呼吸急促,胸骨间的压迫逼得他不得不挺直身子,却依旧吸不满气。张口想深吸,却只吸入半口,立刻被迫咳出。咳嗽牵动胸腔,他的身体前倾,木椅发出轻微的响声。左手撑在案几上,整个人微微弯下,额头沁出汗珠。他努力调整坐姿,以求呼吸顺畅。
几分钟后,胸口的压迫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愈发沉重。澄远张口呼吸,喉咙里带出粗重的声响。他忍不住连续咳嗽,每一下都震得上半身前后晃动。咳嗽时胸腔被拉扯得发紧,他不得不用双手紧扣案沿,指节因用力过度而泛白。案上的经卷被震落一角,散落在地。呼吸越来越急,每一次吸气都夹杂着断续的哽声,喉咙深处的堵塞感让他频频颤抖。他伸手去拿茶盏,刚触到杯身,胸口的钝痛逼得手缩回,只能再度伏在案上喘息。
咳嗽愈发猛烈,胸腔像被反复挤压,呼出的气息里带着刺鼻的血腥味。澄远眉头紧锁,额角布满细汗,汗水顺着脸侧滑落。他猛地弯腰,双手死死撑住桌案,肩背随着呼吸剧烈抖动。喉咙被痰液堵塞,每吐出一口气都伴随低沉的沙哑声。胸口的压迫如同铁环勒紧,呼吸变成急促而短浅。他强行拿起茶盏,茶水刚入口,猛烈的咳嗽冲击喉咙,水立刻喷溅出来,溅湿案面。茶盏从手中滑落,他整个人半倚在椅背上,呼吸依旧沉重。
咳嗽声愈发急促。弟子们慌忙推门而入,眼前一幕令他们心口骤紧:澄远脸色惨白,嘴角挂着血痰,胸口剧烈起伏,像随时要断气。年长的弟子惊声喊道:“师父!您怎么了?”年轻弟子慌乱扑上前,却只听到澄远喉咙里发出断续的哽声,呼吸声粗重低沉。有人急得直跺脚:“快扶住!别让师父倒下!”另一个已经冲到门口,边跑边喊:“快打电话叫救护车!”室内弥漫着血腥气息,弟子们声音颤抖,双手撑着澄远的肩臂,感受到他身体因剧烈喘息而不停抖动。
不久,救护车警笛声响起,澄远被医护人员小心抬上担架,迅速送往医院。胸部增强CT影像清晰显示:左肺上叶有一枚约6.8cm的实性阴影,边缘呈毛刺状,周围伴有卫星结节,纵隔的淋巴结明显肿大。进一步的PET-CT提示脊柱、肋骨和髋骨出现多发高代谢灶,SUV最高值12.3。血清肿瘤标志物亦异常:CEA升至32.1ng/mL,CYFRA21-1为11.9ng/mL,NSE轻度升高。支气管镜下可见灰白色黏膜隆起,活检病理确认为肺腺癌,分期T4N3M1,已属晚期。
拿到病历的瞬间,澄远只是静静地望着检查单,他的心思却飘回多年的清修生活:晨钟暮鼓,清扫落叶,斋饭淡然,夜灯下誊写经卷。原以为这样的日子能护住身体无恙,如今却换来这样的结果。他并未惊呼,也未怨叹,只是胸口微微一紧,呼吸略显沉重,神色间多了几分淡然与无奈。主治医生见他沉默,语气放缓,耐心解释。肺腺癌虽常与吸烟相关,但并非绝对。空气中的细颗粒、年复一年接触的香火烟雾和经卷霉尘,甚至个体体质上的差异,都会在不觉间让肺部细胞发生变化。医生望着他,轻声说道:“这并不是你的过错。”话语里带着安抚,却见澄远只是轻轻颔首,并未多言。
他低垂着眼,呼吸缓慢,脸上不再有惊惶,反倒透出几分释然。多年修行早已让他明白,世事无常,生命难测。此刻的他更像是在接受一种必然,只是静静体会身体的异样,而非执着于为何会落到如此境地。医生提出手术联合全身治疗的方案,语气坚定,强调这是争取生存的关键。但澄远只是低声回应:“我不愿把余生都交给病床。”眼神倔强,他想到还未誊清的经卷、未整理的手稿,以及道观中每日更迭的晨暮。比起病房,他更渴望在清风与经声中度过余下时日。
出院后的生活节奏骤然放缓。澄远渐渐减少了香客应酬,将繁重的科仪交给弟子主持,自己只在清晨与几名弟子于观中庭院焚香诵经。饮食比以往更为清简,常以豆腐、蔬菜、杂粮为主,偶尔加些山泉煮的野菜汤。他开始更加注重调息,每日清晨必在松林下静坐,按道医教导的吐纳法缓缓运气,任由呼吸绵长而深远。阳光透过枝叶洒落在身上,胸腔依旧紧绷,却能在一呼一吸间渐渐缓解。夜里若咳出血丝,他只是静静漱口焚香,不愿惊扰弟子,更不提病情。辗转难眠时,他常以手覆于气海,默念内养之诀,让心神安定,借意念引导气息流转。昏黄的灯火下,他翻开册页,写下简短的话:“顺其自然,不与病争,只求身心安宁
2010年2月7日清晨,澄远在书房弯腰翻找抽屉里的经卷,额头忽然传来一股沉重的钝痛,像有硬物从内部顶压,瞬间让他的呼吸一滞。手指僵直,抓着卷轴的力度逐渐松开,纸页滑落在案几边缘。他本能地抬手按住太阳穴,额角血管随着心跳剧烈搏动,一下一下冲击神经,逼得他微微歪头,前额抵在冰冷的案几上,想借此缓解那股胀痛。片刻之间,眼前的字迹开始模糊,书房里的光线也像被蒙上水雾,呼吸不稳,胸口的紧迫感逐渐升起。
几分钟后,钝痛没有减退,反而加剧成撕裂般的压迫感,并伴随着突如其来的眩晕。澄远抬头的一瞬,书架仿佛在左右摇摆,案上的经卷像被水浸泡般扭曲变形。他试图伸手去扶案几稳定身体,手肘却因无力猛然下滑,险些带翻一摞经书。胸口同时骤然收紧,空气难以吸入,他只能跌坐在椅子上,呼吸急促而短促。冷汗顺着面颊滑落,刺入眼睛,他不得不眯眼胡乱擦拭,几份经卷随手跌落在地,而他连弯腰拾起的力气也没有。
疼痛很快扩散到后脑和颈部,仿佛有粗重的绳索自脑干一路勒紧,使他整个人被迫僵直。他尝试缓慢转动脖子,却在瞬间引发更剧烈的刺痛,逼得他猛地僵住不敢再动。胸腔随之剧烈收缩,呼吸声粗重低沉,他张口急促喘息,仿佛每一口气都带着锯齿般的摩擦。左手死死抓住椅背,指关节因用力过度而泛白,右手颤抖着紧紧按在额头,指尖压痕深深陷入皮肤。
全身随疼痛不断抽搐,澄远额角的青筋鼓起,呼吸急促紊乱,胸口像被硬物重压。忽然眼前一黑,整个人失去支撑,身子猛地向前一倾,重重摔倒在椅旁的地面上。额头擦过案几边角,发出闷响,身体抽动片刻便陷入昏迷。弟子们被响声惊动,推门进来时,被眼前情景吓得心口骤然收紧:澄远满身冷汗,脸色惨白,呼吸粗重,双眼半睁却已涣散无神,身子僵直倒卧在地。弟子瞬间慌了手脚,连声呼喊着“师父!师父!”,急忙拨打了急救电话。
到了医院,急诊检查很快出具了MRI结果:右额叶出现约2.8cm×2.6cm的不规则占位,边缘模糊,周围大片水肿压迫着邻近脑室;左顶叶散在数个小结节,最大直径1.1cm。结合既往肺部病史,最终诊断为“肺腺癌伴多发脑转移”。医生在病床前耐心解释,虽可通过手术暂时缓解颅内压,但也只是延缓,后续仍需全脑放疗与靶向药物才能维持。澄远静静听完,目光平和,声音低沉却坚定:“我不愿在手术台上醒不过来。”他的语气没有慌乱,反而带着几分修行人对无常的洞见。医生叹息无奈,只能直言:“或许只剩三个月。”
澄远只是淡然地点头,提笔在同意书上写下沉稳字迹,仿佛早已做好的抉择。从此,他不再以日子为倒计时,而是把日历上的痕迹当作心愿的印记:在北方山岭亲眼看一场雪,于皑皑白雪中留下足迹;在南方海边静立片刻,让咸湿的海风拂过鬓发;在山林间与旧友煮茶对坐,谈古论今,不必饮酒也自得清欢。头痛仍旧反复,他却渐渐减少对药物的依赖,更多以静坐调息、吐纳行气、临帖抄经来安定心神。日复一日,他将修持与自然相融,把诵经、养气、观云听松当作余生的安排。主治医生后来感叹,这是一个在病历上早该被医学定义为“无以为继”的病人,却以修行者的方式,活成了医学之外的例外。
在听到“最多三个月”的判决后,澄远并未彻底放弃。他依旧回到道观,坚持每日清晨焚香、打扫殿前石阶,白日里或批阅经卷,或带弟子静坐吐纳。头痛和咳血依旧反复,写经时手常会颤抖,但他总是轻描淡写,不愿提及。弟子们看在眼里,心中却愈发忧虑。夜里,他们常见师父独坐在灯下,闭目调息,额头渗出细汗,仍不肯停下笔。
几日之后,一位年长弟子在与故友聚会时提到师父的情况,那位故友沉吟片刻,说道:“若真想明白病灶的变化,可以去拜访一位在传统医学和养生方面皆有造诣的道医。”这位老道医在道门中颇有声望,研习多年,融汇道家养生理论与传统医学,擅长针灸、草药、推拿调理,以及导引吐纳、气功等方法。弟子们听闻后心生希望,急忙将此事转告澄远,恳请师父一试。澄远思索许久,终是点头应允。几经辗转,他终于预约上了这位道医的面谈。
初见老道医时,对方没有急着谈手术或药物,而是细致翻看过往检查报告,耐心听澄远叙述病程与顾虑。道医沉吟片刻,说道:“病灶的确复杂,若强行手术或大量用药,风险不小。可医学并非只有一条路。若能以养生为根本,结合我的3个方法,有时能为身体争得修复的机会。但前提是,必须要有足够的自律与恒心。”澄远第一次听到这样不同的声音,心头仿佛被点亮了一盏灯。
此后的日子,澄远逐渐依循道医的理念来面对自身。道医谈到饮食,应当清淡平衡,顺应四时,不以口腹为先,而以调养为要;谈到作息,当知夜半宜息,清晨宜行,使身心合乎自然节律;谈到气机,则强调呼吸之道在于心神安定,而非拘泥于招式。澄远静静听着,心中逐渐有了方向。弟子们也察觉到师父的变化。虽然形体比往昔更加消瘦,但面色少了焦躁与紧张,举止间多了几分安宁与沉稳。即便病痛仍旧反复,他的神情却不再带着沉重,而像是与身体多了一层和解。对弟子们来说,这份转变仿佛比任何言语都更有力量,让他们意识到师父正在以另一种方式继续修行。
但这样的理念并非轻而易行。道医再三叮咛:“人若失衡,须在心境中求平。”澄远明白,这意味着不仅要顺应身体,还要调和内心。他虽仍常被头痛与咳血折磨,却不再执着于立刻压制,而是学会体察身体的变化,从中寻找规律。每次病痛袭来,他都当作一次与自身对话的契机。日子在一笔一划的日历痕迹中流转,不再是倒计时,而成了修行的印记。他在册页里写下:“安住当下。”
三个月过去,澄远依旧能在院中缓步行走,能执笔写字,也能对弟子微笑。半年后,病情并未恶化,他仍能自理日常。到了一年,生活节奏已然稳定。三年之后,他仍旧在观中清修,鬓发虽然斑白,眼神却透着清亮。复查的结果显示,病灶并未如医生预期般迅速扩散。医生再次劝道:“现在或许可以手术,切掉残余病灶。”澄远只是微微一笑,淡声答道:“当初我拒绝,如今依然如此。”
2023年7月2日,澄远按约再赴医院。那日他身着一袭素色长衫,神情安然,独自坐在候诊区,举止利落。周围人看他,完全不像一个被判过死刑的病人。检查流程和往年相同:抽血、影像、磁共振,一一进行。他神态镇定,未显紧张,只静静等待结果。几个小时后,数据逐渐汇总,医生们面色却越来越凝重。
影像结果却让所有人惊讶:额叶和顶叶原有的占位已完全消失,连带水肿的痕迹也不见踪影。肺部原发灶同样消退干净,影像上没有任何残余阴影。血液检测结果也显示一切回归正常,CEA仅为4.2ng/mL,NSE保持在健康范围内。主治医生反复对照历次检查,最终忍不住疑问:“你是不是偷偷做过手术?”
澄远只是淡淡一笑,声音平静:“我说过,不手术就是不手术。”语气中没有半分炫耀,只是平静如常。医生依旧不放心,追问道:“那是不是做过化疗或放疗?”澄远轻轻摇头,答道:“连一针都没有。”他的态度坚定。
医生怔立原地,久久无言。他翻开厚厚的病历夹,将影像与数据一遍又一遍比对,结果始终指向同一个事实:眼前的这个人,确实没有接受过任何常规治疗。所有的医学记录都清楚写着“拒绝手术”,却与现状格格不入。医生的神色复杂,既困惑又无奈,心中甚至生出几分敬意。
消息很快传开,整个病区的人都议论纷纷。正在输液的患者纷纷探头张望,有人推着点滴架,有人拄着拐杖,目光里满是好奇和渴望。有人终于忍不住开口:“你怎么还能这样?我做了手术、化疗,人都虚成这样,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面对追问,澄远只是从容一笑,那笑容里没有自夸,只有坚定与安宁。他说:“我做的事,你们也能做到。”
病友们仍旧不解,忍不住再问:“到底是什么?是不是特效药?还是某种偏方?”澄远摇了摇头,神色淡定:“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也不是奇门偏方。”声音平和,却透着笃定,仿佛一切都已经回归最朴素的道理,让在场的人更加困惑,却又忍不住被他平静的气度所打动。
他停顿片刻,缓缓说道:“我这三年坚持了三个方法,本没抱什么希望,却有了这样的变化。但这三点说起来容易,坚持下来却并不简单。”他并未隐瞒,坦然说道:“病灶不是突然闯进来的东西,而是在身体长期失衡中一点点‘养’出来的。只要明白它赖以存在的条件,就有办法让它没法继续待下去。这三点,其实一点都不难,也不是稀奇的秘方。你们每个人都能做到,只要坚持,我相信也能看到变化。”
很多人以为饮食清淡就等于健康,可澄远在调整饮食时发现,单靠少油少盐并不足以维持身体的平衡。他根据老道医的理念,把重点放在食材的纯净和时令的搭配上。例如冬天注重温补,夏天以清淡解暑为主,确保身体在四季转换时不至于失衡。医院复查时,医生惊讶于他的消化功能一直保持稳定,而这恰恰是长期调节饮食带来的结果。对于身体来说,过度油腻或长期偏食,都会成为内部环境紊乱的根源,而一旦消化系统稳定,许多隐患便失去了继续发展的条件。
在作息的调整上,他并没有简单地“早睡早起”,而是顺应身体与自然的节律,把作息与昼夜的阴阳变化结合起来。长期熬夜会破坏神经和免疫的修复功能,这是许多病人容易忽视的细节。澄远逐渐减少夜间耗神的习惯,保证在适合休息的时间让身体恢复,这使得他的血液指标和精神状态慢慢趋于平稳。医生曾感叹,他的身体不像一个晚期病人那么虚弱,正是因为休养得当,才为他赢得了与病痛对抗的底气。很多人重视药物,却忽略了时间对身体的修复力量。
呼吸的改善是外界最容易忽视的一环。多数患者在面对胸闷、气短时会急于依赖药物,而澄远学会的是调整呼吸的方式。他通过日常的呼吸练习让胸腔逐渐适应紧绷的状态,从而减轻呼吸困难带来的恐慌感。医院检查中,医生注意到他的血氧水平长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范围,这在同类患者中极为少见。道医解释说,稳定的呼吸能改善循环,让机体获得更多能量,从而削弱病灶对身体的持续消耗。这种细节常被忽略,却是支撑他日常行动的重要原因。
保持精神的安定同样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很多病人被诊断后,会陷入长期的焦虑和恐惧,这种心理压力会反过来加速身体的衰退。澄远作为修行人,早已习惯于静坐与观心,他把这种心境带入到养护身体的过程中。医生曾问过他为何能在反复头痛时保持平和,他只是淡淡一笑。事实证明,他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指标在复查时并未出现严重紊乱,而这一点与情绪稳定密切相关。精神层面的调节,不仅让他有勇气坚持下去,更实实在在延缓了身体的不良变化。
在药物的选择上,他并未完全依赖单一的方案,而是把药物当作辅助,而非唯一的依靠。有些患者因为担心副作用,擅自停药,导致病情迅速恶化;也有人过度依赖药物,却忽视了生活中的失衡。澄远谨记道医的提醒,药可用,但不可迷信,关键还是要通过饮食、作息、心境等全方位的调整来打基础。医生惊讶于他的血清指标几次复查都稳定下降,而这并非药物本身的奇效,而是整体调养让身体有了应对的余地。这个细节,往往才是许多人忽略的根源。
最后是对身体信号的敏感度。澄远在这几年里,每一次出现新的不适,都不会盲目忽视,也不会过度恐慌,而是认真记录并观察其变化。比如咳血的颜色、头痛的频率,他都逐一记录在册。这些信息在后续复查时帮助医生做出了判断,也让他能及时调整日常养护的重点。很多患者因为粗心,把一些小信号当作无关紧要,结果等到加重时已难以逆转。澄远的细致观察,让他始终走在病情恶化的前一步。正因如此,他才能成为少数“走出了预期”的人。
资料来源:
沈超,汪招娣.肺癌康复:如何通过每日15分钟散步增强肺活量[J].家庭医学,2025,(09):3依应香,崔娅斐,李树吉,等.基于过渡期护理模式联合微信对肺癌手术病人行加速康复护理的应用研究[J].全科护理,2025,23(18):3483-3487.黄哲,邵龙辉,刘子明.高强度间歇训练在肺癌患者术前预康复中的应用效果[J].医药前沿,2025,15(23):51-53.(《福建道观道士从肺癌晚期到肿瘤消失,13年未复发,他的抗癌经历值得参考》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金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