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国人亨利·柏格森的时间观以“绵延”(durée)为核心,他认为时间不是一种可以被量化的、均匀流逝的客观实体,而是一种主观的、质性的体验,与人的意识和感知紧密相关。
法国人亨利·柏格森的时间观以“绵延”(durée)为核心,他认为时间不是一种可以被量化的、均匀流逝的客观实体,而是一种主观的、质性的体验,与人的意识和感知紧密相关。
法国哲学家、作家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年10月18日—1941年1月4日)
绵延被视为一个无始无终、连续流动的整体,它不被刻度分割,而是由我们的感受编织成的包含历史、现在以及未来可能性的网络,注意,柏格森用了“感受”二字来形容时间。
既然是感受,那时间就一定是主观的了,那按照这么推理,时间是主观的话,那还要钟表干嘛?
我们利用钟表朝九晚六、周末双休,国庆节按照时间放假,这时间分明就是存在的啊,客观存在的啊,那柏格森这老头怎么就会认为时间是主观的呢?
时间要是主观的,那我们的物理还学不学,凡是带时间的公式都没了,那导弹航天飞机宇宙飞船还飞不飞?
这么推演,这不矛盾了吗?
因为这正好跟牛顿的绝对时间观相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牛顿的“绝对时间观”是占据主导地位的。
牛顿认为时间是独立于物质和空间的绝对流动,如同一条平稳流淌的河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有时钟的速率都完全相同。
这种观念符合日常直觉,但却存在一个思维实验上的漏洞:在一个没有任何物质变化的绝对真空中,由于缺乏可观测的变化,时间本身也就失去了意义。
当然,牛顿的绝对时间观在20世纪初被爱因斯坦彻底颠覆,他的相对时间观指出,时间并非绝对,而是与空间、物质和运动紧密相连的四维“时空”。 狭义相对论中著名的时间膨胀效应表明,当一个物体以接近光速运动时,其所经历的时间会变慢。
1922年4月6日,爱因斯坦在巴黎做学术报告与柏格森在大会上相遇,两位思想巨人的相遇并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轻松,而是在对时间的理解各执一端,展开了激烈争论,这就是对科学和哲学影响深远的“时间之争”。
伯格森明确表达了对相对论时间观的批评。
他认为,相对论的时间是“工具化的”,适用于技术计算,但不能代表“真实时间”。伯格森并不否认相对论的科学成就,而是主张科学时间与哲学时间是两个不同领域,不能混淆。
也就是,在物理上,你可以把时间分段进行分段,这样便于计算,便于自然科学研究,就像我们的电影电视里的帧一样,我们人类利用静态帧的运算实现了动态的电影电视画面。
但柏格森对这种时间本体,他认为需要通过直觉来理解。这个绵延特性,揭示了自我与自我意识的本质特性。柏格森认为,时间并不是由物理空间中的可分割点和间断性所定义,而是包含着无数个无法分割的点组成,强调其不可分割性和连续性。
这里面就两点,一是,时间是建立在自我意识上的,跟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不一个意思,没有人,没有意识,你何谈客观存在呢?
当然,时间具有主观性,还有很多例子,比如:
比如约一个妹子,妹子还没到,是不是等待时的“时间”感觉漫长,而和妹子开房后,快乐时的“时间”是不是就感觉短暂,这种主观体验就是绵延的核心。
第二,就是时间不是由固定的点组成的,如果有固定的点话,又要进入芝诺悖论了。
比如:假设你回忆童年的一段经历,比如在夏天的田野里奔跑。这段记忆并非一系列孤立的画面,而是带有情感、气味、声音的整体体验,过去与现在在你的意识中交织。伯格森认为,这种记忆的流动性和整体性就是绵延的体现。你无法将这段体验切割成“5秒钟的跑步”或“3分钟的阳光感受”,因为它们在意识中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同样,伯格森用听音乐来阐释绵延:当你听一首曲子时,每个音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之前的音符融为一体,形成一个整体的体验。你无法将音乐分解为单个音符而不失去其整体性。同样,时间在意识中是一个连续的、不可分割的流动整体,而不是由秒、分、小时组成的离散单位。
相反,爱因斯坦的时间观会将这一场景量化为物理时间。
例如,假设你在高速飞船上回忆这段经历,相对论可能计算出飞船上的时间流逝比地球上慢(时间膨胀)。但这种物理时间的变化与你主观感受到的记忆流动无关,伯格森会认为它无法捕捉你意识中的真实时间。
所以,时间是不是客观的?时间是否存在于意识之外?
柏格森的哲学倾向于认为,真正的时间(绵延)是与意识、生命和创造性过程密不可分的。脱离了意识的感知,时间就失去了其“绵延”的特性,仅仅成为一种抽象的、空间化的测量工具。
因此,在柏格森看来,时间作为绵延并不是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存在,而是一种主观体验的产物。不过,他并不完全否认客观时间的存在,只是认为它是一种简化,服务于科学和实际生活的需要。
看起来牛顿爱因斯坦的棺材板也开不了。
来源:小王马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