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在4年前IFI就出过一款配置和价格更高的GO BLU,两者在配置上有些相同,比如均为5.2版本的高通蓝牙,都采用了Cirrus Logic MasterHIFI DAC芯片的Hi-Fi电路架构,包括续航都是10小时,同样内置麦克风。
判断一个行业是否成熟的标准,应该就是看该行业的细分领域了。
对于解码耳放一体机市场,仅有蓝牙功能的便携解码耳放恐怕就是其终极细分了。
虽然没有USB有线输入,但没有那么贵了,也没有那么重了,甚至没那么复杂了。
所以今天给各位分享一款非常纯粹的便携蓝牙解码耳放,英国IFI GO Blu Air。
▲看到型号和外观,我相信有些老铁会有似曾相识之感的。
因为在4年前IFI就出过一款配置和价格更高的GO BLU,两者在配置上有些相同,比如均为5.2版本的高通蓝牙,都采用了Cirrus Logic MasterHIFI DAC芯片的Hi-Fi电路架构,包括续航都是10小时,同样内置麦克风。
但是注意了,这款全新的GO Blu Air是纯粹的蓝牙耳放,没有USB输入。
▲包装展示,设计和用料都很简单,可能由于海外市场也有不小体量的原因,总之包装盒和说明书都是全英文的。
▲全家福展示,相比上一次,这次多了个背夹,实用性增强了,不管是夹在背包上还是衣领上都比拿在手上或者放在兜里更方便。
▲但实话实说,第一眼看到这玩意的机身时还是有点失望,塑料+皮质的,这也罢了,塑料的还是这种半透明的,质感不咋的,相比GO BLU那质感,缩水太厉害。
塑料的好处就是轻,装上背夹也仅30克,就算夹在领口问题也不大。
而且还被我不小心摔过一次,塑料的,竟然毫发无损。
▲机身背面展示,是不是有点掉价?装上磁吸背夹后会好很多,而且这玩意主打便携和音质,这两点确实没话说。
▲机身顶部是4.4mm的平衡输出口和3.5mm的单端输出孔,但是注意了其3.5mm的孔还支持S-平衡输出。
▲机身左侧的是电源键,长按开机,开机后即可进入蓝牙配对状态,打开手机连接蓝牙即可。
▲机身右侧则是多功能旋钮和音效键;前者承担音量调节、切歌和暂停以及接挂电话功能,后者则切换低音增强和空间增强。
▲机身底部只有充电孔,然后左边有重置孔,右边则是续航显示灯以及麦克风。
▲交互部分
机身按键的基本操作逻辑是比较简单的,略有玩机经验的便能轻易掌握;但它也有不常用的按键设计,比如双击电源键可查看蓝牙编解码器,又或者三击旋钮下方按键进入滤波模式选择,这都需要看说明书才记得住。
此外,GO Blu Air所有的按键都没有凸出设计,光纤微弱的时候操作是有些难度的。
蓝牙方面,GO Blu Air的隔墙效果略显一般,不过我能理解,毕竟它是让有线耳机变得便携,而非像真无线耳机那样无拘无束。
续航方面,GO Blu Air内置450毫安电池, 理论续航为10小时,不过个人感觉很容易超过10小时,因为它既没屏幕,又没啥灯效,着实省电。
PS:如果能加入无音频信号输入时可自动关机的功能就更好了。
传输协议方面,GO Blu Air虽然搭载的是5.2版本的蓝牙,但是为高通QCC5144芯片,支持LDAC/LHDC/HWA、aptX(Class/HD/Adaptive)、AAC以及SBC在内的全套高清音频编解码器,传输上限24Bit/96kHz。
▲关于GO Blu Air的声音
在分享个人音质之前一定得了解一下GO Blu Air的内核,首先它是搭载了媲美大型Hi-Fi系统的精密电路系统,通过高通QCC5144芯片组接收蓝牙信号,然后经过Cirrus Logic MasterHIFI CS43131 Hi-Res DAC,而后再由双声道放大级完成信号处理。
其次,它还有增加低频或空间感的模拟音效可供选择,在这其中还是采用的ASP模拟信号处理,而非常规的DSP数字信号处理以及EQ,它仅改变需要调整的频段,不对其它频段造成影响。
除此之外,GO Blu Air还有STD标准相位和MIN相位两种数字滤波模式可选,前者提供平衡的滤波和标准的相位以及抖动,声音更紧实,高频更有控制力;后者则是轻微的混响,声音更温暖。
换句话说,作为纯蓝牙解码耳放,GO Blu Air的声音可玩性高。
▲个人主观听感部分
因为当时拆包装时,手头正好有一款微醺的监听耳机M3,还是3.5mm单端的。谁曾想,GO Blu Air的单端一点都不弱,声音中正,音色清澈、通透、悦耳,解析细腻自然,这是其一。
其二,GO Blu Air的平衡端声音同样是干净清澈通透的,262mW的RMS输出功率已经不低了,即使接驳易推的耳塞,底噪也很低很低。
整体风格方面,GO Blu Air是较为中正的,音色饱满、明亮、清澈,整体声场开阔,层次分明,控制力中上乘,对于像山灵ME900这种易推的多单元的圈铁,它拿捏的很轻松,既有分明的素质感,又有生动的乐感。
对于其低频就不用多说了,本身声底厚实,再加上整体声场开阔,层次分明,它的低频是很通透的,如果配上模拟音效中的低频增益,一些低频不够强劲的单动圈也能更为完整。
人声同样可略过,GO Blu Air的整体风格奠定了其人声的底子,再加上当下流行的耳塞在中频方面都不那么激进了,它是很容易推出让人心动的人声来。
高频部分除了老生常谈的兼具素质感和乐感,还得说一下GO Blu Air的声音是很中正的,亮而不刺,动态足,细节也足。就以山灵ME900为例,小提琴的沙哑与锯齿感是清晰的,但泛音部分的乐感也是丰满生动的,不仅动态优秀,瞬态也出色,延伸更是丝滑。
▲关于大耳的适配效果
这一点我仅仅试了250Ω的拜雅DT880,人声可听,音色虽然不够明亮,但通透感还行,同样也展现出了优秀的层次,不过低频还是明显不够饱满,尽管不算怪声,但不推荐。
说到这里必须补充GO Blu Air另一个优点,竟然没有发热。虽然这几天湖北气温不高,可就算我持续听上三个小时,机身也没发热,这就厉害了!
▲整体总结部分
在开放式不入耳耳机席卷整个耳机市场后,其实我在日常出门如果要佩戴耳机也是佩戴开放式不入耳,那种无感佩戴的舒适太自然了。
但在体验GO Blu Air的期间,我也常常带着它接驳有线耳机出门,在体验美妙音质的同时,也能重新感受被音乐氛围包围的那种心境。
而且有一说一,它的背夹设计可以大幅度减少有线带来的麻烦。
再审视整个产品,除了机身的塑料感,我个人是挺满意的。
来源:燕七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