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华多名师生参与黄牛活动牟利被查处一事登上了热搜榜。9月29日,“平安清华”官微发布《关于严禁违规报备、违规载客入校的警示通报》。通报显示,近期,学校发生多起校内人员违规报备、违规载客入校的情况,部分人员参与“黑导”“黄牛”活动牟利,严重扰乱校园秩序、影响校园
□张川(吉首大学)
清华多名师生参与黄牛活动牟利被查处一事登上了热搜榜。9月29日,“平安清华”官微发布《关于严禁违规报备、违规载客入校的警示通报》。通报显示,近期,学校发生多起校内人员违规报备、违规载客入校的情况,部分人员参与“黑导”“黄牛”活动牟利,严重扰乱校园秩序、影响校园安全。学校已联动公安机关,依法依规依纪对相关人员作出处理。通报发布的典型案例中,有两名教职工被行政拘留。
诚然,清华此次处理可谓雷厉风行,展现了不护短的决心,但舆论并未因此感到欣慰。这种“快准狠”的处置之所以未能平息所有讨论,正因为它只解决了表面的“人”的问题,却未能触及催生乱象的深层病灶。
不得不承认的是,当前高校普遍推行的限制性入校政策,将入校资格异化成了稀缺资源。以清华为代表的头部高校,无论是名校情结还是其文化与学术价值都对公众吸引力巨大。当正常参观、旁听渠道被堵死,需求便会催生地下市场。部分师生利用职务便利牟利,虽是个人失德,却也印证了一个事实:简单的禁令无法消除需求,只会将其逼入灰色地带。
正如网友们所说的,这件事的核心在于校园开放问题。如果校园全面开放了,自然就不会存在倒卖入学名额的市场,也正是因为这个市场的出现,校内外的黄牛才随之诞生。换句话说,清华师生成了“黄牛”进行不当得利固然令人唏嘘,但创造土壤的却是清华。
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要为违规的师生洗白,也非将矛头直指高校。换句话说,这件事值得关注的并不是处理谁或谁要负责。而是要搞清楚,大学校园更大限度地开放怎么就那么难?事实上,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学基本都是对社会开放的。这样的环境,在当时也创造出了很多名场面。比如说,一些名师的课堂上不只挤满了学生,很多社会人士也会去旁听。如今,再想看到这样的场景也大概只能去上网课了。
原子化这一社会结构概念用来形容如今的大学也是恰切的。不只是清华、北大这些头部高校,绝大多数高校目前都是采取强化管理。而所谓的强化管理基本上就可视作是还未完全实现的“社会人士禁止入内”。之所以不能实现,主要是因为国家是鼓励大学校园开放的,但也不能强制大学必须全面开放,怎么开放、开放多少还是要根据高校的工作安排。也因此,呼声和现实始终无法匹配。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校园开放的反对者往往强调的是学生是付费教育,高校在履行社会责任之前要先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大学是学习的场所不是景区,过多的校外人员不仅会造成管理成本增加,也会提升校园安全风险系数。
客观而言,这些言论并非全无道理,也应该说,如果想要促成大学校园全面放开这些都是必须考量并给予应对方案的问题。但同时这种逻辑也存在明显缺陷。首先,大学的本质是知识传播与思想交流的公共空间,而非仅服务于付费群体的“私产”。以“付费”为由限制社会人员获取知识,既违背了教育的普惠初心,也忽视了大学作为社会文化高地的公共价值。
其次,将潜在安全风险作为限制开放的绝对理由,则陷入了因噎废食的逻辑误区。毫不夸张地说,任何公共场所都存在风险,若以此为由全面封闭,无异于将大学与社会割裂,使其丧失了服务社会、引领文化的功能。也不禁要问,过去大学全面开放的年代,校园安全也并非无法保障。为什么到了管理手段更先进的今天,反而变得如此畏首畏尾?
而所谓管理成本增加,本质上是对高校管理能力的挑战。成熟的管理体系应能通过技术手段、制度设计来平衡开放与安全,而非简单以“禁”代“管”。退一步说,就算关起门来,校园里就绝对安全了吗?管理就不需要增加投入与时俱进了吗?
大学校园全面开放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大学践行社会责任的体现。但开放不等于无序,其前提是建立清晰的权责边界。对校方来说,需承担起主体管理责任,通过精细化管理保障校园秩序,而非将管理压力转化为“一刀切”的封闭政策。入校人员应自觉遵守校规,尊重教学秩序,将校园视为公共文化空间而非旅游景区,主动维护环境与安全。此外,也需建立多元共治机制。比如,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支持高校提升管理能力,社会可通过志愿服务等方式参与校园维护,避免将所有责任完全推给校方。
清华“黄牛”事件是一面镜子,照见了当前高校在开放与管理之间的两难困境。平心而论,简单的禁令以及对个体的处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唯有打破封闭管理的惯性思维,构建权责清晰、管理精细的开放机制,才能让大学真正回归其作为公共文化空间的本质,既守护好象牙塔的纯粹,也向社会敞开知识与思想的大门。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