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玉民:把美术创作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17:33 1

摘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进程中,美术事业如一面棱镜,折射出时代的色彩与人民的精神。著名画家安玉民以草原为纸、笔墨为魂,用数十年的艺术实践诠释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真谛。从黄土高原的粗犷到江南水乡的细腻,从《绿色长城图》的宏大叙事到小品画作的精致传神,他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进程中,美术事业如一面棱镜,折射出时代的色彩与人民的精神。著名画家安玉民以草原为纸、笔墨为魂,用数十年的艺术实践诠释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真谛。从黄土高原的粗犷到江南水乡的细腻,从《绿色长城图》的宏大叙事到小品画作的精致传神,他的作品既是个人艺术探索的结晶,更是中国美术事业蓬勃发展的生动注脚。

安玉民以坦诚而深邃的思考,分享了艺术与时代、传统与创新的辩证关系。读者将从中看到一位艺术家的执着与豁达——无论是表现蒙古马的奔腾豪迈,还是描绘扬州的温婉灵秀,安玉民始终以生活为源泉,以人民为中心。他的创作历程,恰是中国美术工作者在新时代背景下坚守文化自信、践行艺术使命的缩影。

——编者按

对话安玉民

“安玉民”下文简称“安”

问:伴随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文艺和美术事业蓬勃发展。您作为其中的实践者,觉得美术与美育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安:这个是一个挺宽泛的题目。国家的发展,繁荣,在这个过程中,美术、美育所起到的作用,美术还是起到一个融合作用,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表达。因为一个画家运用艺术手段去表现一个美好时代的一个进程,反映出的是一个艺术家和大家的共同心声,就是社会发展的这种美好的时期,这种感受是一样的。

问:对于社会主义美术事业要立中国精神、兴文化自信、扎根人民生活,您有何见解?在创作里,您是如何做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

安:这里说的深入生活,就是到这个生活中去,扎根于生活。就像画家刘文西一样,他是黄土画派,其实他一生都在致力于怎样表达陕北人民的生活,他画了大量的作品。一个画家其实有多方面的主题性创作,肯定是置身于生活的,你的创作如果离开了生活,那你能创作吗?再说创作本身,所有的画面表达,完全都是来自于生活,不可能独立出来,因为这个画面你歌颂也好,表达也好,终归还是和生活息息相关,是借助画画媒介来抒发一种情感。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既是口号,也是对画家的一个普遍要求。身为一个中国画家,他肯定是表现自己的生活,尤其是赶上这一个美好的时代,美术正好成为契合了这个时代张扬性的一种表达。我的创作始终没有离开这个方向,从小画到现在,表现我的故土草原生活,表现各民族生活,表现当代的一切都是那样,从画面的气息到画面的表达,始终都没有脱离生活。我对生活的积累非常丰富,从小就有一个习惯,喜欢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比如我坐在火车上,平时行走在大街上,我到处看到的都是画面,同时也是随着时代在变。就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把我关到一个小屋子里,你不用管他,他会天天在画,源源不断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当今时代的变化,通通的都能画出来。我平时就是以这种对生活的积累,才有了当今的艺术表达,并随着年龄与这个时代脉搏同步。我画军人,因为我当过兵。我又在金融单位工作过,能画出中间的细节,坐下就能画,因为对这类生活非常了解。作为一个职业画家,我画过连环画,坐在那儿一天屁股都磨出茧子来,天天坚持在那儿画着,看写作者的文章,不管国内的,国外的,什么阶层的故事,我坐了就能画出来,什么行为举止呀,职业呀,形神兼备都马上就能画出来。因为平时有积累和观察,和这个生活关系太密切了,内心就像有了一架相机,在我绘画里会不停地出现各种屏幕,就是随手就可以画出很生动的生活。这当然和深入生活是分不开的,我画了大量的速写,做了许多的记录,这些都是非常关键的。

问:当前,艺术家处在文化全球化、艺术多元化的创作环境中,您是如何看待当代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安:时代的发展,让艺术已经全球化,对于吸收各个国家艺术,给艺术家也是带来更加的便利,但本民族的文化是不能丢掉的,因为它是根,这是肯定的。这个“根”怎样随时代去发展,每个艺术家要表达的方式可能不一样。作为中国人,要表达的是中国文化,尽管你吸纳了一些西方的绘画,但你画出来的永远是中国,它的文化根基一切都融入这个里面,一个艺术家在绘画的过程中,你怎么表达肯定是脱不掉这种传统的根,就是你的画必然是中国的事情,表达的是中国题材。至于东西方艺术融合,和自己的根这块它也没有矛盾,你学了新东西自然融入进去,这种融入应该是有益的,是促进艺术发展的。

问:您认为当下的美术创作在主题、语言、观念等层面想要整体呈现出怎样的面貌和变化?

安:关于主题性创作,对于我来说,其他艺术家我不知道内心表达是什么样的。我的创作其实只要是作画都是主题性的,比如今天画的就是“扬州是个好地方”主题,是关于扬州运河文化与美好生活的主题,内容有扬州的地方风景,有扬州的地域文化。主题性创作很容易表达,只要是你画的一个人,画的一个物,画的一个神态,画的一个想表达的一个实际生活的哪个点,其实它都是一个主题。每个主题即可局部展开,也可无限放大,主题性创作无时不在。尤其对一个写实画家,他无所不在,只要他动起笔来画,他就有了主题,我作为一个蒙古人,我画蒙古族多了,这个蒙族题材就是我在一直坚持的主题性创作。

问:您的作品中流畅飘逸、浪漫抒情的一贯主调还在,而崇高博大的气象正在升腾,这样气象的作品及其内涵,在传统中国人物画并不强调,在当今中国画坛也并不多见,您是如何达到这种境界的?

安:每一个画家的意境,有的画的是博大,有的是精致,有的还是其他什么。和我AB型血型一样,我是两面的,既有很博大的东西,也有很精致的东西,我画的古代的小品,就是一匹马,那里头又涉及到情感,精致到眼睛这种表达,像马这个胖瘦的表达,很细腻。我画“内蒙古双万工程”《绿色长城图》400米长卷,就把内蒙古12个盟市给它用200米长卷给体现出来,再用200米长卷画出蒙古马的精神,所以从整体来看我也能驾驭,从微妙来看我也能驾驭,那幅万里绿色长城图完全画的就是一个宏观的场景,从内蒙古阿拉善一直到呼伦贝尔2000多公里长度。我三次写生,从感受到内心,谋划怎样去画这个草原。比如说色彩的变化,长度的变化,色彩变化就是从阿拉善那边胡杨树黄色,是个秋天,一直到2000多公里呼伦贝尔的东边,是白雪皑皑的冬天,各个蒙的那个色彩的变化,因为自然环境的变化而不同。阿拉善那边秋天胡杨树黄色金灿灿的,中间那块锡林郭勒草原非常绿,油绿油绿的,到夏天的那种感觉,那种墨绿的感觉都能拧出油来的那种感觉。乌拉盖草原、科尔沁草原这边,当太阳出来的时候,它是青绿,那种嫩绿的颜色,整个用色彩可以贯穿出来,然后到呼伦贝尔白雪皑皑冬季的草原,那种感觉透进冷色调的感觉,用蓝色、白色表达呼伦贝尔,整个宏观色彩的贯穿,就把这个草原给它融合在一起。

问:在您的作品中,线条表达一直是一个特出的特点,最近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更多线条运用的变化和丰富,您是如何处理线条,以及为什么选择这种处理方式表达您对蒙古人形象的认识?

安:说到这种线条的表达,我的老师可以这么说,就是唐代的吴道子,87神仙卷什么的,他的那些东西的线条称得上是太原始,太精彩,太地道,太孤绝,就是最特别的那个,那种“露骨”绘画的那个表达方式。其实线是最简单的,也是最难画的。我对线的表达最初的时候是版画,插图都是以线表达的,线这块也算是我最早接触中国画的形式。创作版画都离不开线,我的绘画往往就是把削弱色彩用线来表达。古代的《清明上河图》就是线描形式来创作。这个线,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毛笔优势的,对于线的表达更深,更原始,更有一个绘画的表达感。看似简单,其实用一个线来表达,是没有太多的含蓄,因为线很难表达含蓄,一笔下去决定了绘画面貌,枯涩的线,厚重的线,清秀的线,疏朗的线,用线就完全可以表达绘画本身的气象,画作的生命感都是用线表达的。我的作品表现蒙古人也好,表现其他民族的也好,就是用线表达都可以。我驾驭线是从小就开始了,什么18描啊、芥子园等,我对线非常熟悉,我国好多大家画用线的形式表达。一个线可以画的非常丰富,也可以画的非常简洁,也可以画出愉悦感,画出亢奋感,可以画的很古朴,很厚重。我画陕北人,线条就像很厚重的铁一样,行走的笔墨顿顿挫挫往前走,就像写篆书,一笔下去入木三分,画出陕北人的那种粗犷厚重文化感。所以这个线极富表现力,浓墨画线,淡墨画线,能表达不同的感情和不同的画面,每种创意感都完全可以表现。有时候刻意的就画一些线描的形式,因为这种线描的形式,完全能体现出直观的表达,不需要加任何颜色。因为它辅助了颜色,就削弱了线的表达,这是非常关键的,你色彩多了,它就争你的线,所以有时候画色彩重的时候,我的线更重。对用线是增加力量,用色彩,它俩形成一种对抗感。我从不同的角度画线,这个时代可以画出现代的线,人们对线的认识,就是自我表达,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大形势融在一起。一幅好作品,就是一个烂熟题材的基础上,表达你自己能够自我表达的。一个画家一定要有金字塔一样的功底,就各方面的修养,你才能画出一个非常精彩的,有高度的作品,也才会越走越高,稳固往前。

问:您最近期有什么样的创作计划?对未来的创作,您有什么样的期待?

安:要说往后的绘画计划与思考是什么?还是与我AB型血那样,既有粗犷的一面,肯定要画我故乡草原的大写意,用水墨去表现蒙古族,也是我用情最深的蒙古族,表现蒙古人那种厚重感。也有创新拓展,这些年我在江浙一带学到的新金陵画派和浙派的积墨法,就是用墨一层一层的画,那个水淋淋感觉,一笔到位,笔笔生动,那个感觉要吸收进来,透明的色彩,就是浅色彩,就是润的这种味道。

总之,从一个北方人来到南方学习,学习以后以更加精妙的方式,表达北方的那种情绪、画面,以及民族和这个社会的发展,一定要把这个接着做下去。未来就是往这两个方面去发展,一个是宏大,一个是细腻。

至于画扬州这块就随时可以画了,因为我的造型能力就是画扬州这方面,这方面题材没有问题,我生活了20多年,扬州人的精神面貌,扬州人的味道,扬州人的美,扬州深厚的文化,各个方面都值得探索,值得去挖掘,值得去表现。

创作感悟

1.小写意创作

△《吉祥飞腾》180x180cm

小写意帮助我完善了我的创作思路。小写意创作方法与创作理念非常符合我对作画的要求。

多年来创作实践经验中,我通过小写意不断总结、完善,最终形成了粗犷中有内涵,精致中见松驰的创作特征。

这些特征也适合人物画创作的特点,既能够重点刻画,同时也能尽情表达写意的奔放。

——安玉民

2.小品创作

儿时体弱,常常跟着母亲学缝衣、学剪花,父母把我当女儿养,直到文化馆成立了美术培训班,我便跟着老师们玩着、学着、画着。那时每年都有从大城市来的大画家们到周边牧区采风、写生。我便跟在他们身边做向导,同大画家们一同感受辽阔的草原。草原上虽然烈日炎炎、蚊虫叮咬,但每次回来收获丰硕。各地的大画家们年年都来,我也就被艺术这么慢慢熏陶着。十五岁时也开始在地方报刊上发表作品了,从那时起我便有了速写本子不离手的习惯。时间久了,我对牧民们产生了情感,我的作品里也都是反映牧民生活和他们的故事。不管过去了多少年,相互间都不能忘记。我每到牧区都有一种回家的愉悦感,有很多的地方和人,今生今世都不能忘记。合上眼脑海里就会浮现出成群的牛羊、草原上正在怒放的红色、黄色的萨日朗花、高高的敖包,远远望得见的白色蒙古包、迁移相连的勒勒车队、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美丽辽阔的草地、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河水、骁勇骠悍的男人们;勤劳、善良、诚实、热情的女人们,他们能歌善舞,悠扬的蒙古长调,浓浓的草香和奶香,勾起我无限的情思和永远清晰的记忆。

△《溪水边》67x67cm

很多年过去了。我又回到了夜思梦想的蒙古草原,我忽然发现牧民们的生活也在发生许许多多的变化,他们穿上了汉服,讲蒙语的人也越来越少,他们穿着最时尚的衣服,唱起世界流行的歌曲,牧民们如今是骑着摩托和驾着汽车放牧、赶场,现代商品的招贴广告也贴在蒙古包上,对此,我心中生起深深的惋惜和失落,我心中那个至纯至真的圣地,也渐渐地要消失了。我之所以比其他人更关心注重于这个现实,那是因为我绘画道路从一开始就铺垫在了蒙古草原上,我相信沿着这条路能够寻找到一个理想的圣地。我做着圣徒般的梦,在心灵的故土上游荡。或许这是一个更为真实的世界吧,一个比现实世界更广阔,更易于驰骋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随时和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念、完善梦境,画出心中的草原。常去那里望一望,再回到艺境里,不允许理性直接干预笔墨,理性只能作为一种潜能,渗透于直觉之中,笔墨与色彩直接与心灵对应,与心态同构画。笔的运行过程就是与对象倾诉的过程,当觉得自己把梦境说完了,画也就完成了,梦境中的草原是我一生的追求。

在我还能感觉到这一切的现在,我还是尽可能留住我寄希望与理想的蒙古草原,留住那里的至纯至美,自然和微笑。

——安玉民于瘦西湖畔

△《云》67x67cm

3.小品速写

小品速写是中国画人物采风重要的环节。随身带几本小速写本,又方便,又实用,又神奇。它能帮我把现场第一感觉迅速记录下来,人物造型画可以画的概括、灵动、夸张。速写就是为了捕捉人物最鲜活的生活状态。速写中捕捉到的灵感会在绘画创作时显现出最有生命力的迹象。这种方法对于创作是很灵验的。

——安玉民

△写生中的安玉民

4.创作速写

创作性的速写是在速写记录的基础之上,回到工作室整理完成的创作。结合现场的印象和视频资料让创作兼有写生的灵动和创作的理性,创作速写的优势在于尺幅可以更大,而且具有速写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安玉民

作品欣赏

画家简介

安玉民

一级美术师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扬州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扬州市国画院原院长、书记

扬州市美术馆原馆长

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江苏省优秀美术家

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

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生导师

扬州市中青年专家

扬州市十佳艺德标兵

首届扬州市文学艺术奖获得者

扬州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国家艺术基金专家评委

来源:中华网山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