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越来越干,水稻还可以怎么种?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9 20:04 1

摘要:一年多前,我在一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社区实践的交流会上,第一次听说“气候友好稻作”这种模式。上个月,我跟来自四川攀枝花、安徽芜湖和黑龙江抚远的农友一起,去到云南思力生态替代技术中心(后文简称“思力”)在昆明、普洱和红河的项目地,了解这项技术在多样化的乡村场景下如

一年多前,我在一场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社区实践的交流会上,第一次听说“气候友好稻作”这种模式。上个月,我跟来自四川攀枝花、安徽芜湖和黑龙江抚远的农友一起,去到云南思力生态替代技术中心(后文简称“思力”)在昆明、普洱和红河的项目地,了解这项技术在多样化的乡村场景下如何落地生根。

直观上看,这是一种采用好氧耕作方式来种植水稻的技术,通过减少土壤泡水的时间和面积,来实现减排的目的。

不过“温室气体减排”不是农友们一路下来讨论的话题,在这种减少了用水的种植模式下,稻子分蘖能力如何、产量表现如何、干旱村庄里井要打多深等问题,才是大家谈论的热点。比起“气候变化”,大家更关心这种技术能不能在用水更少的情况下,更好地种出稻子来。

李叔来自攀枝花盐边县红格镇联合村,近来村里人开始意识到复种稻谷的在粮食安全和自主性方面的重要性。但由于多年来大量种植蔬菜,导致地下水资源消耗量大,叠加上气候变化带来的干旱影响,水资源越发紧张;芜湖的王大哥早几年就种上了节水抗旱稻品种,这两年,他所在的西河古镇年初的干旱持续加剧,夏季的高温越发极端。

抚远是中国最东极、在黑龙江、乌苏里江交汇的三角地带,虽没有迫切的用水焦虑,但村民朱大哥也从政府的补贴中,感受到政策对大家用水方式的引导。当地的稻谷生产者,如果使用地表水灌溉每亩能拿到的补贴会比使用地下水多出60元。

从昆明南下,各市、县气候特征、土壤条件不断变化,我们看到的“气候友好稻作”实践表现出不同的模样,“以适应为基础的减缓(气候变化)行动。”思力的执行主任左智这样总结他们的推广思路。

什么是气候友好稻作?在水稻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交易价格没有太大上升空间的情况下,如何让对此本就不热情的农户,接纳这种新的稻作模式?什么是“适应性”的行动?一路下来,思力的实践为我这些困惑提供了一个方向。

◉瓦恭社区示范田里起垄开沟的气候友好稻田。|来源:若淼

“淹水种植使稻田成为甲烷排放的重要源头,极端气候频发直接影响其生长和产量。”稻田边一块告示牌上如此写道。这是思力在昆明北部瓦恭社区与当地一家农业公司合作的气候友好示范田。

时值八月末,抽穗的稻子从田垄上长起来,散发阵阵稻香,每条田垄上附有透明地膜,垄沟里有零星积水。所用的品种是常规的粳米水稻,声农4号、7号和云粳37号,它们由云南省声农水稻作物研究所和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培育。

“我们灌溉的水主要会留在沟,厢面上大部分时候是没有水的。”赵昊是思力气候友好稻作的项目负责人,他站在那块推广牌边向大家介绍着这种减水模式的起垄开沟的种植法,又被称为起垄沟灌湿润种植。

◉赵昊在介绍昆明五华区的气候友好工作思路。|来源:裴丹

农业上,起垄是指在农田中将土壤堆成高于地面的条状垄台,形成特定高度和宽度的种植床,即厢面。开沟是指在田地中挖掘出低于地面的沟,垄沟间便于进行排水。这种旱作起垄模式与我曾经在兰州的蔬菜旱作区看到的“双垄三沟技术”近似。两者都将作物种在垄上,并覆有地膜。在干旱半干旱的蔬菜种植区,起垄开沟有助于节水。垄沟能积蓄降水或者灌溉水,垄上覆膜则有助于减少土壤水分的蒸发,并起到抑制杂草的效果。

在气候变化的语境下,起垄开沟因不需要大水淹灌,减少了稻田甲烷排放的可能性,而被视作一种气候友好的稻作模式。

◉我们常说的“水稻”,其实可以是“水”稻,也可以是“旱”稻。|图源:思力水稻分类折页

传统淹灌田,因其持续的淹水会造成土壤缺氧形成厌氧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土壤中的微生物不断分解水下沉淀的秸秆、根系残体等有机质,逐级释放出小分子,这些小分子最终在产甲烷菌的作用下生成甲烷,被排入大气。

起垄开沟在帮助水稻田减少甲烷排放的同时,也提升了田间管理效率和工作强度。

在瓦恭社区碰到的村民告诉我,面前这片100亩示范田在没有采用起垄开沟模式种植时,需要15个人来进行田间管理,负责打药、施肥,今年这个人数缩减到6人。减水之后人可以走进田里,作业难度也比原来管理水田轻松了些。

在瓦恭社区的另一个试验示范基地,思力还采用旱稻直播点籽技术,种植着各地传统老品种水稻,即省掉人工育苗移栽环节,直接把种子点在覆了地膜或其他覆盖物的垄上,通过合理覆盖来抑草保熵。

这种旱作技术完全不需要淹田,符合气候友好的稻作特征。尽管从产量表现上,旱稻的亩产约在300公斤左右,亩产比淹水少了200公斤。

◉思力示范田里的旱作直播试验。|来源:若淼

但直播模式比移栽更省工,而且旱稻的抗旱能力更强,它适应于干旱趋势越发严重的云南现状。

云南省内喀斯特地貌广布,导致地表水容易快速下渗,地下水流速快且储水不均,利用率低。这种自然条件再叠加上近年气候变化的影响,导致这里面尽管水资源丰沛,但仍面临资源性缺水的问题。

根据2024年《云南省气候公报》数据显示,云南已连续出现降水六年偏少情况。尤其是进入冬春季,省内存在不同程度的干旱。过去五年,云南的干旱分布从滇中地区及其以东、以南的核心干旱区区域,向滇西北、滇西、滇南扩散。

两个月前,我在丽江的永宁镇和油米村,碰到开始小规模试验旱稻直播的小农,干旱也是他们愿意尝试的主要原因。

不过,个体小农不是思力在推广气候友好稻作时最主要的合作对象。

小农种植水稻这类主粮的意愿普遍不高。价格上,水稻的市场定价远低于果、蔬类经济作物。在投入上,农户还面临着上涨的农资和人力成本。在这个前提之下,当他们在插秧季面临更剧烈的干旱影响时,最简单有效的选择是弃种水稻,将有限的土地和精力投入到收益更高的作物上去,或者进城打份工。

“在不补贴的情况下,它(水稻的种植)是很难赚到钱的,没有理由让他们去承担(气候变化)这么大的社会责任。”左智说道。面对这个现实,思力选择与各类基层组织合作,农技站是他们目前主要的合作方之一。

这类机构往往对推广水稻种植更有动力和诉求。

作为行政部门的基层执行者,农技站承担着保证粮食生产的任务,同时也有技术推广的职责。特别是,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从2022年起,开始在省内推广杂交稻的旱作技术,以应对越来越严重的春旱。这些因素成为思力与县、村一级农技站合作的基础。

“我们云南有非常明显的旱季和雨季,这几年雨季降水量变少了。特别三、四月插秧的时候还在旱季,降水很少,秧苗根本种不下去。”红河州石屏县农技站的一位工作人员,向各地来的农友们解释道。这里是云南省最早开始推广水稻减水种植的干旱县之一。

工作人员身后便是异龙镇豆地湾村的连片试验田,去年这片采取起垄沟灌湿润种植的稻田亩产约700多公斤。在整个异龙湖沿岸,采用这种模式种植的稻田约3400亩,思力为其提供技术支持。

◉湿润种植的稻田里用水更少。|来源:裴丹

镇上一位农技站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当初为完成粮食生产任务,他们花了很大的努力才说服村民拿出土地来种水稻。

“石屏这边的地租是每亩4000元。”赵昊补充道。如果将这里的土地拿来种蔬菜,每亩的产值能达1到2万元。部分蔬菜品类能种上四、五茬,而且远销北京、东南亚等发达地区的市场,每亩地的年产值甚至能达更高。

为鼓励村民拿出土地种水稻,农技站不仅免费提供种子、有机肥等必需的农资投入品,对稻田进行统一的飞防和机器收割服务。他们还为该地区种植水稻的农户提供生态补偿,每亩1500元。

李叔听后大呼,“我们那边有个几十、百把块钱就不得了咯!”在攀枝花,他几乎没听说过如此高额的补贴。

如果以当地每亩地的收益来看,这个金额不算高。但如果作为水稻生产的补贴,已算一笔不小的补偿。这笔钱来自于石屏县保护异龙湖流域的生态补贴。异龙湖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作为临湖村庄,豆地湾还承担着保护这个高原湖泊的生态保护任务。

水稻既符合农技站粮食保供的目标,也有助于异龙湖的流域保护。

◉大片示范田在异龙湖景区内,风景秀丽。|来源:若淼

当地农技人员介绍,每年水稻季他们无需额外施肥,因为上一季轮种的土豆留下大量余肥,这些养料足够稻子生长、发育。“种水稻有非常好的吸肥效果。”赵昊在一旁补充道。

土豆生产过程中未被吸收的肥料,大量富积在土壤中,如果没有稻田的吸收,它将被雨水大量带入湖泊,进而增加异龙湖水体富营养化的风险。轮种水稻不仅满足了粮食安全的需求,也有助于异龙湖的生态保护。

从各方面来看,豆地湾村的合作有其区域特殊性。离开石屏后,我们再没有听说过哪里有如此高的补贴额度。

也不是所有地区都在高原湖泊沿岸。在没有生态保护任务的区域,农技站最关心的还是如何完成好粮食生产任务。“在推广过程中,我们更多的是去找到各种能与政策相结合的点。”左智说道。

各地农技站工作人员对政策的理解程度和执行角度各有差异。有的地方关心如何解决水稻的种植问题,有的区域看重如何进行保护性耕作。每到一个区域,他们都需要找到与当地语境契合的共识点,在适应当地现实情况的前提下,因地制宜推广技术。

◉思力也为合作者提供除草剂技术指导,他们尊重村民的需求,同时尽量通过试验,寻找到最合适的用量。照片拍摄于普洱市宁洱县另一块试验田。|来源:裴丹

技术上,思力还在探索新的模式来平衡生产者的利益。在他们昆明瓦恭社区的示范区里,我们看到与柑橘树间种的旱稻。赵昊补充介绍,如此设计主要是考虑旱稻收益低,果树有机会补充一部分农户的收益。另外,旱稻田里间种果树也不会涉及到土地性质变更的问题。

除了联合农技站,思力也在尝试与广泛活跃在云南的社会机构合作。后者往往积累了大量在云南乡村的社区经验,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与个体小农的农业生产打交道。思力通过与这类机构的合作,接触到散落在云南山区里,仍有水稻种植意愿的个体小农。

我们在切龙中寨便看到了这类合作模式。当地村民车志雄与思力的合作,主要由长期在寨子里工作的“乡村之眼”促成。这是一家鼓励村民用影像记录村里日常生产、生活的社会组织。

车志雄是乡村之眼在切龙中寨合作的村民。他返乡后继续打理着自家的梯田。车志雄觉得,梯田和稻作是哈尼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但这几年,本地稻作生产面临着劳动力外流和水源紧张的挑战。水的问题是技术可以优化的。于是,乡村之眼联系到思力合作。

今年是他们合作的第一年,思力在车志雄家的梯田里设计了各种方案。

◉我们到访切龙中寨时,正赶上本地丰收节,本地哈尼族姐姐们踩在淹水种植的传统水稻塘里,人工收割、拍打水稻。|来源:海鸥

他们根据当地山上水少、山下水多的特点,在高处的梯田采用旱稻直播技术,中间采取起垄沟灌的湿润种植,最低处则沿用传统的淹水种植。每种模式都同时种有当地老品种和杂交品种,以进行对照实验。

◉梯田中部,起垄沟灌湿润种植的一个老品种。|来源:裴丹

赵昊站在比人高的稻子边,对梯田边的农友、访客说道,“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在这里已经实现了。”

这一小块比人高的稻子是当地老品种“红鸟鸟能”,最高时能长到两米。“我们发现传统老品种的抗旱能力是非常厉害的,它全程只依靠自然雨水灌溉,期间我们没有浇过一滴水。”他说道。

红鸟鸟能也是切龙中寨几个参与试验的老品种中,产量表现最好的。通过抽样测产,思力的技术员秦余超预估该品种在起垄沟灌的模式下具有非常好的增产潜势, 我们参观的这块旱地直播点籽的红鸟鸟能,相比于传统淹水种植,也已经展现了增产潜力。

◉梯田山顶(左图),思力工作人员与车志雄一起站在直播旱稻田里,这里的红鸟能能齐人高;而梯田顶部(右图),当地哈尼族女性撸起裤管,站在传统淹水种植的水田里,割稻子,抓鱼。|来源:裴丹

在切龙中寨,其他品种的稻子在采取旱作或湿润种植后,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表现。

离开切龙中寨的那天上午,车志雄带我们去到临近寨子的一处悬崖,悬崖之下连片的梯田,引得农友连连惊叹:“哇塞!哇塞!”从外来访客角度,如此独特的地形风貌与种植传统,如果不能保留,确实让人遗憾。

◉秀美的梯田引访客赞叹。|来源:海鸥

但如果缺少维护,叠加干旱,梯田风貌也可能被破坏。

站在梯田高处,左智指向远处,“你们仔细看,可以发现很多梯田已经改种成了玉米。”他接着介绍,如果长期缺少了水分的涵养,没有了农户每个种植季对田埂的加固,遇到暴雨淹水,很容易造成梯田坍塌。

仅从技术角度上看,起垄沟灌的种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平衡农户用水紧张和梯田维护之间的矛盾。左智觉得,这也是“气候友好稻作”适应地方需求的一种体现,既考虑到了环境变化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当地文化传承的需求。

今年,思力类似切龙中寨、异龙镇的项目点在全云南新增了7、8个。

但秦余超再次提醒,旱地直播种植的产量在一些地方也会受到病虫害、杂草、管理不当等因素的影响。同一品种到底是直播更好,还是起垄湿润种植更好,也不一定。“还是要因地制宜,因地方而异。”

◉山坡开垦的梯田间依稀可见玉米地。|来源:海鸥

气候变化的影响在我们走访的村庄无处不在,但村民不会讨论“温室气体减排”如此宏大的议题。去掉“气候友好稻作”的“气候变化”外壳,稻作方式仍旧是一种农艺技术。

对于生产者而言,一项技术是否被采纳取决于它是否满足实际需求,如能否带来增产、能否减少用水,或者稻子本身是否能表现出更好的抗性等。它产生于减缓温室气体导致的气候变化的这个宏观语境,但思力也在云南逐渐找到了推广它的本土语境。不过,这项推广工作才刚刚起步,如何不断优化、能否适应更多区域,还有待考验。

虽然整体干旱已是云南大趋势,今年雨季,昆明下了格外多的雨。五华区瓦恭社区的旱稻实验田里,新装的喷灌设施暂时没排上用场。“去年雨季特别旱,我们想了很多办法,结果今年雨又下得这么大。”秦余超吐槽着。更剧烈的气候变化,也为他们的适应性实验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思力在昆明五华区瓦恭山的试验田旁边,前几日连续的暴雨从山上冲刷下来,在河道内汇成急流。|来源:裴丹

来源:食通社Foodthink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