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网络“假律师”! 老人高价维权 陷入退费困境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20:49 1

摘要:在数字化时代,网络为人们寻求法律帮助提供了便利,却也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近日,伊通县的王老太太就遭遇了一场“网络律师”骗局。她本想通过网络找律师打官司,却在支付高额代理费后陷入维权困境——案件毫无进展,退款也屡屡受阻。幸运的是,在警方与法院的共同努力下,老人

在数字化时代,网络为人们寻求法律帮助提供了便利,却也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近日,伊通县的王老太太就遭遇了一场“网络律师”骗局。她本想通过网络找律师打官司,却在支付高额代理费后陷入维权困境——案件毫无进展,退款也屡屡受阻。幸运的是,在警方与法院的共同努力下,老人最终挽回了大部分损失。

今年三月,王老太太因与亲属之间的借贷纠纷,决定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由于不熟悉线下找律师的流程,她选择在网络上搜索律师事务所,并在某短视频平台的直播间联系上一家看似正规的律所。该所销售人员向她承诺“资深律师团队、收费合理、案件简单、很快能拿回钱”,还发送多张微信聊天截图作为“成功案例”。在对方劝说下,王老太太心动了,为一笔3万元的借贷纠纷支付了7200元代理费。然而,由于年事已高,她未将微信发来的电子合同打印签字,双方虽达成委托意向,却未签署正式书面合同。

付款后,事情并未如承诺般顺利推进。律所指派了一名不具备律师资格的“法务老师”与她沟通,仅出具律师函后便再无实质进展。每次询问,对方都以各种理由推诿。意识到可能被骗,王老太太果断报警。

当地派出所高度重视,迅速展开调查。经警方协调,律所同意退还2000元,但拒绝支付剩余款项。由于此事属民事纠纷,警方建议王老太太向法院起诉。

伊通法院受理案件后,发现被告律所及其销售人员拒不配合,不提供邮寄地址和联系方式。为推进程序,法院工作人员跨越千里赴北京,亲自上门送达起诉状与开庭传票。面对法院工作人员,律所负责人起初辩称“按合同收费、拒绝退款”,也不愿提供涉案人员的联系方式。经工作人员耐心释明,当事人年事已高,并未签署正式代理合同,律所最终配合完成送达,最后总计归还王老太太6000元。

随着互联网普及,网络法律咨询看似便捷,实则暗藏风险。一些人员利用当事人急于解决问题的心理,在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伪装成“专业律师”,以“包赢”“简单”“低成本”等话术吸引客户,诱导其支付高额费用。这些所谓“法务老师”“律师助理”大多不具备诉讼代理资格,不仅无法提供有效服务,还可能让当事人既花“冤枉钱”,又错失维权良机。

法官提醒广大群众:寻求法律服务时务必保持警惕,不轻信网络直播间中“包赢”等虚假宣传。参与民事诉讼可自行出庭,也可委托代理人,法院不会因是否有代理人对案件区别对待。选择法律服务时,应核实对方律师执业证与律所资质,签订正式合同,明确收费方式、委托事项与代理权限。切勿轻信夸大宣传,更不要在未核实资质、未签合同的情况下支付高额代理费。如遇类似情况,请保存证据,及时向警方或法院求助,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来源:青艺吉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