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船长病得没法出面,只能让船上一个叫威廉·亚当斯的英国航海家去见德川家康,当时日本最有野心的大名。
1600年春天,日本南部海岸飘来艘荷兰商船,船身看着就没力气,明显是漂了很久。
船长病得没法出面,只能让船上一个叫威廉·亚当斯的英国航海家去见德川家康,当时日本最有野心的大名。
说实话,这俩人第一次见面时,估计谁都没料到,这次碰面会改写他们俩的命运,还悄悄定下了日本接下来两百多年的政治路子。
亚当斯后来给妻子写信说,家康看着“格外友善”,还耐心听他说英国想和东方做贸易的事。
那会儿葡萄牙传教士一个劲劝家康,说亚当斯是新教异端,得杀了他。
但家康没信这套,反而看出来传教士是想独占在日利益,干脆把亚当斯拉成了自己人。
没过几年,家康打赢关原合战统一了日本,1603年当上将军,亚当斯也跟着沾光,在日本有了土地、俸禄,成了个有头有脸的人物。
亚当斯能在日本站稳脚,其实挺不容易的。
他最开始是跟着荷兰远征舰队出发的,路上遇到好几次风暴,五艘船最后就剩“慈悲号”开到了日本,一百多个船员也只活下来二十多个。
船上带的不少火器,刚到就被家康收走了,后来关原之战家康能赢,这些火器可帮了大忙。
作为回报,家康给了亚当斯封地和头衔,还给他起了个日本名“三浦按針”,意思就是领航员。
亚当斯也没闲着,帮日本造了第一批西式船,还促成英国在日本设了商馆。
虽然他没法回欧洲,但在日本娶了妻生了子,日子过得挺富裕。
1620年他去世时,英国商馆长还特意记了一笔,说他“深受两代日本君主宠信”。
不过有件事得说清楚,亚当斯和细川伽罗奢,就是后来小说里“户田真理子”的原型,俩人根本没见过面。
伽罗奢在关原之战前为了不被当成人质,自己结束了生命,她的忠烈事迹才成了小说创作的素材。
本来想,亚当斯这人事儿在欧洲其实不算啥大事,但架不住它有异域风情,还涉及跨文化交流,所以后来被文学和影视盯上了,一改编就火了。
1975年,作家詹姆斯·克拉维尔把亚当斯的故事改成了小说《将军》,还把亚当斯的名字改成了约翰·布莱克索恩,家康对应成虚构的大名“吉井虎长”。
这小说一出来就卖了六百万册,听说当时不少美国人上班都偷偷翻着看,你想啊,一个西方水手在日本战国时期的生存故事,还掺着权力斗争和情感纠葛,这剧情谁能不爱?
1980年,NBC把小说拍成了迷你剧,直接创下收视纪录,和《根》齐名,成了当时的电视爆款。
这剧不光让更多美国人对日本感兴趣,甚至连寿司在美国的走红都和它有点关系。
毕竟看了剧里的日本生活,大家就想试试真实的日本食物,寿司自然就成了热门。
《将军》40年四十多年后,FX和Hulu一起拍了新版《将军》剧集。
和1980年的老版比,新版最大的变化就是叙事更均衡了。
不再只围着白人水手转,布莱克索恩、虎长、真理子三个人都是核心角色。
而且剧里用了日语对白,再配上英文字幕,观众能更贴近日本人物的内心,不像以前只能通过西方视角猜他们的想法。
饰演虎长的真田广之,还兼了这部剧的制片。
他采访时说,这次拍剧特别在意历史真实和文化细节,从和服的颜色搭配到武士刀怎么戴,都请了专家来把关。
虽然没让演员像当年那样把牙齿涂黑、把眉毛剃了,但剧组想做到“精神层面的真实感”。
说实话,这点挺难得的,毕竟完全还原古代习俗,现在观众可能接受不了,但抓住核心的文化精神,反而更能让大家理解那个时代。
新版剧里讲的日本战国尾声,历史上确实乱得很。
丰臣政权倒了之后,德川家康和石田三成的矛盾越来越深,1600年打了关原之战,家康赢了之后,三年就建立了德川幕府,这才让日本有了两百五十多年的太平日子。
剧组把这些大背景揉进剧情里,没让故事脱离历史框架,这点做得挺扎实。
其实不管是老版还是新版《将军》,都离不开亚当斯留下的那六封家书,他在日本的经历,大多是从这几封信里拼出来的。
艺术创作肯定会加些虚构内容,比如布莱克索恩和真理子的爱情线,但这些改编也得有个度。
像新版这样,既保留历史大脉络,又在细节上尊重文化,还能照顾到现代观众的审美,算是找到了个不错的平衡点。
如此看来,1600年亚当斯和家康的相遇,不光是段冷门历史,更像个连接东西方的小纽带。
而《将军》这四十多年的改编之路,也跟着时代在变:从最开始满足西方对东方的好奇,到现在讲究文化平等、多元视角,这本身就是种进步。
未来要是还有类似的历史题材创作,能接着守住“尊重历史精神”和“贴近观众”这两条线,肯定还能让更多人喜欢上这些藏在时光里的跨文化故事。
来源:月影星辰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