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中国历史上的11个短命王朝:1秦朝,2新朝,3隋朝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9 20:24 1

摘要:公元前 221 年,嬴政灭六国建秦朝,自称 “始皇帝”,这套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的制度,直接奠定了后世两千年大一统王朝的框架,论制度创新,秦朝能排进中国历史前三。可就是这样一个开创性王朝,为啥 14 年就亡了?关键问题出在 “统治过猛” 上。

公元前 221 年,嬴政灭六国建秦朝,自称 “始皇帝”,这套 “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 的制度,直接奠定了后世两千年大一统王朝的框架,论制度创新,秦朝能排进中国历史前三。可就是这样一个开创性王朝,为啥 14 年就亡了?关键问题出在 “统治过猛” 上。

嬴政统一后没给百姓休养生息的时间,反而开启了 “超大工程模式”:修长城征调民夫超百万,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十五分之一;建阿房宫、修骊山墓,又耗去数十万人力,这些徭役不是短期服役,而是常年累月驻守,家里的田地全荒废了。更要命的是赋税,为支撑这些工程和军队,百姓要缴纳的粮食占收成的三分之二,不少人交不出税就被抓去做苦役,民间早就怨声载道。

到了秦二世胡亥继位,情况更糟。他本是靠赵高、李斯篡改遗诏上位,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杀兄弟姐妹,三十多个宗室子弟全被处死,朝堂人心惶惶。赵高掌权后搞 “指鹿为马”,把敢说真话的大臣全杀光,连李斯最后也被腰斩灭族。朝廷乱成一锅粥时,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一句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点燃了全国的反抗火焰。刘邦、项羽随后起兵,公元前 207 年,刘邦攻破咸阳,子婴投降,秦朝彻底灭亡。说白了,秦朝是把 “统一的功绩” 和 “统治的暴虐” 绑在一起,百姓实在扛不住,再厉害的制度也救不了急。

提到新朝,多数人会想到 “王莽篡汉”,可很少有人知道,他当年是靠 “道德完人” 的形象一步步登上皇位的。西汉末年,外戚专权严重,王莽身为太后王政君的侄子,却不像其他王氏子弟那样骄奢,反而生活节俭、礼贤下士,还经常把家产捐给灾民,连大臣都上书称赞他 “有周公之风”。公元 8 年,王莽废了孺子婴,自己称帝建 “新朝”,当时不少人觉得他能拯救混乱的西汉,可结果呢?15 年后他就被砍了头,新朝也成了历史上唯一因 “改革” 亡国的王朝。

王莽的问题出在 “脱离实际的复古改革” 上。他一心想恢复周朝的制度,推出的政策全是 “拍脑袋” 决定:比如 “王田制”,把全国土地收归国有,不准买卖,然后按人口分配,可当时豪强地主手里握有大量土地,怎么可能乖乖上交?官府强行收地,反而把中小地主和农民都逼得没饭吃。还有 “五均六筦”,说是要管控物价、防止商人暴利,结果负责执行的官员和商人勾结,把盐、铁、酒这些必需品的价格抬得更高,百姓买桶盐都要花掉半个月的收入。

更荒唐的是货币改革,15 年里改了 5 次货币,一会儿用刀币,一会儿用布币,甚至还发行 “金错刀” 这种价值虚高的货币,老百姓根本搞不清怎么用,最后只能回到以物易物的状态。偏偏这时候天灾不断,黄河决口、蝗灾蔓延,地里颗粒无收,可王莽不仅不赈灾,还派兵镇压流民,结果绿林、赤眉军越打越多。公元 23 年,绿林军攻破长安,王莽躲在渐台里被商人杜吴杀死,尸体被士兵分食,他的 “复古梦” 彻底破碎。说到底,改革不是靠 “情怀”,脱离现实的政策,再好听也只是灾难。

要是只看前期,隋朝绝对是 “潜力股”。公元 581 年,杨坚篡北周建隋,589 年灭陈统一南北,结束了近三百年的分裂局面。他在位时搞 “开皇之治”,改革官制、创立科举、轻徭薄赋,仓库里的粮食堆得放不下,据史书记载,洛阳的含嘉仓能存粮千万石,够全国百姓吃几十年,这样的家底,为啥只传了两代就亡了?

问题全出在隋炀帝杨广身上。杨广继位前伪装得很好,骗过了杨坚和大臣,可登基后立刻暴露了 “好大喜功” 的本性。他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修大运河,从涿郡到余杭,全长两千多里,征调了两百多万民夫,这些人白天干活,晚上还要被士兵监视,累死、病死的不计其数,民间流传 “运河水,尽是离人泪”,可不是夸张。

紧接着就是三征高句丽。公元 612 年第一次出征,杨广派了一百多万大军,粮草运输又耗去两百万人力,结果因为指挥失误,几乎全军覆没,回来的不到十万人。可他不死心,第二年、第三年接着打,每次都要耗掉全国一半的国力。与此同时,他还在全国修宫殿,洛阳的显仁宫、江都的江都宫,每个宫殿都要征集奇花异石,运一块石头就要上千人。

百姓被折腾得活不下去了,先是王薄在长白山起义,唱着 “无向辽东浪死歌” 号召大家反抗,随后窦建德、翟让李密的瓦岗军、杜伏威等纷纷起兵,全国到处都是起义军。公元 618 年,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杨广被勒死,李渊在长安称帝建唐朝,隋朝就此灭亡。其实隋朝不是没家底,而是杨广把 “家底” 当 “废纸” 花,再厚的家当,也经不住这么造。

公元 690 年,武则天废唐睿宗,改国号为 “周”,史称 “武周”,她也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正统女皇帝。论治国能力,武则天不输男性皇帝:她重用狄仁杰、张柬之等贤臣,打击门阀士族,发展科举制,还首创 “殿试”,让寒门子弟有更多机会做官;重视农业,推行 “劝农桑,薄赋役” 的政策,全国人口从唐高宗时期的 380 万户,增加到武周末期的 615 万户,经济民生都算不错,可为啥武周只存在 15 年,最后还是回归李唐?

核心原因是 “皇权传承的矛盾”。武则天虽然称帝,但她始终没解决 “传位给谁” 的问题:传儿子李显、李旦,他们是李家后人,一旦继位肯定恢复唐朝,武周就没了;传侄子武承嗣、武三思,可侄子毕竟不如儿子亲近,而且大臣们心里都认 “李唐正统”,没人支持武家人继位。武则天晚年被这个问题搞得焦头烂额,只能靠宠信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来稳定朝堂,可这兄弟俩没什么本事,只会仗着武则天的宠爱专权,甚至干预朝政,连太子李显的儿子、女儿都因为得罪他们被处死,朝堂上下怨声载道。

公元 705 年,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趁机发动 “神龙革命”,带着禁军闯入迎仙宫,杀了张易之兄弟,逼武则天退位,把皇位还给李显,国号重新改为 “唐”。武则天虽然没被清算,还被尊为 “则天大圣皇帝”,但武周王朝就此结束。其实武周的短命,不是因为武则天治国不行,而是在 “男权主导的封建时代”,一个女性建立的王朝,始终难以突破 “李唐正统” 的认知,加上传承问题没解决,注定只能是李唐历史里的一段插曲。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五十三年里换了五个王朝,而后汉是其中最短命的,只存在 4 年,连一个完整的皇帝任期都没有,这背后全是 “内部自相残杀” 的锅。

后汉的建立者刘知远,本是后晋的河东节度使,公元 947 年,契丹灭后晋,在中原烧杀抢掠,百姓纷纷反抗,刘知远趁机在太原称帝,随后带兵南下,赶走契丹人,定都开封,国号 “汉”,史称 “后汉”。可刘知远是个短命皇帝,登基才一年就病死了,皇位传给了儿子刘承祐,也就是后汉隐帝。

刘承祐当时才 18 岁,年轻气盛又猜忌心重,觉得杨邠、史弘肇、王章等开国大臣 “功高盖主”,不把自己放在眼里。杨邠是宰相,经常当着大臣的面批评刘承祐 “年轻人不懂事”;史弘肇是禁军统领,掌握兵权,说话更是直来直去,一次刘承祐想给亲信升官,史弘肇直接驳回,说 “军国大事,哪能由你随便定”。这些话让刘承祐又怕又恨,偷偷和亲信李业、郭允明等人商量,要把这些大臣全杀掉。

公元 950 年十一月,刘承祐趁大臣上朝时,埋伏士兵杀了杨邠、史弘肇、王章,还灭了他们的三族。杀了这三人后,他还不满足,又派人去邺都杀驻守在那里的郭威。郭威是后汉的开国功臣,手里握有重兵,本来没打算造反,可看到自己的家人被刘承祐杀了,彻底被逼急了,立刻以 “清君侧” 的名义带兵南下,一路上士兵纷纷倒戈,没几天就打到了开封。刘承祐想逃跑,结果被自己的亲信郭允明杀死,后汉就此灭亡。4 年的王朝,没来得及搞任何治国政策,就毁在了皇帝的猜忌和杀戮里,堪称五代混乱的 “缩影”。

提到西楚,没人会否认项羽的军事天赋 —— 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以五万楚军打败四十万秦军,堪称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巅峰战役,也正是这场胜利,让他成了灭秦后的 “天下共主”。公元前 206 年,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自称 “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可谁能想到,这个手握重兵、威震诸侯的政权,只撑了 4 年就被刘邦逼得乌江自刎,西楚也成了 “最短命的霸主政权”。

项羽的问题,恰恰出在 “打赢了战争,却搞砸了政治”。灭秦后他做的第一件糊涂事,就是杀了楚怀王(义帝)。义帝本是项羽和刘邦共同尊奉的名义君主,虽然没实权,但象征着 “反秦大义”,项羽为了独掌大权,派人在江中杀了义帝,这一下就给了刘邦 “替天行道” 的借口,刘邦趁机号召诸侯讨伐 “弑君逆贼”,瞬间占据了道德制高点。

更致命的是他的 “分封策略”。项羽把肥沃的关中之地封给章邯、司马欣等秦朝降将,却把刘邦封到偏远的巴蜀、汉中,还封了三个秦将在关中 “堵截” 刘邦,这就是 “三秦” 的由来。可他没算到,刘邦用韩信的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轻易拿下关中,而章邯等降将在秦地根本不得人心,很快就被打败。同时,项羽分封的其他诸侯也因为地盘分配不均互相攻杀,比如田氏在齐国叛乱,项羽不得不带兵去平叛,这就给了刘邦向东扩张的机会。

除此之外,项羽的 “刚愎自用” 更是加速了失败。他身边本有范增这样的顶级谋士,范增多次提醒他杀刘邦(比如鸿门宴),可项羽觉得 “杀刘邦不光彩”,一次次放过机会;韩信早年在他手下当差,想给他提建议,结果项羽根本看不上这个 “胯夫”,最后韩信投奔刘邦,成了打垮他的关键人物。到了后期,项羽手下的将领要么叛逃,要么战死,公元前 202 年,刘邦联合韩信、彭越等诸侯,在垓下把楚军包围,“四面楚歌” 吹散了楚军士气,项羽带着八百骑兵突围,最后在乌江边上,觉得 “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西楚政权也随着他的死亡彻底消失。说到底,项羽是 “军事天才,政治侏儒”,能打赢一场仗,却不懂怎么治理天下,这样的王朝,注定长不了。

五代十国里,后晋的建立和灭亡,都和 “认爹割地” 绑在一起,说它是中国历史上 “最没骨气的王朝”,一点不夸张。公元 936 年,后唐将领石敬瑭为了夺权,主动向北方的契丹求援,不仅承诺每年给契丹送布帛三十万匹,还把中原的北方屏障 —— 燕云十六州(今北京、天津、河北北部、山西北部一带)割让给契丹,甚至认比自己小 11 岁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为 “父皇帝”,自己当 “儿皇帝”,靠着这样的屈辱条件,石敬瑭在契丹的帮助下打败后唐,定都开封,建立后晋。可就是这样换来的皇位,后晋也只坐了 11 年就亡了,这到底是为啥?

首先,“儿皇帝” 的身份让后晋从一开始就没了民心。石敬瑭登基后,每年要给契丹送大量的金银、布帛,这些钱全从百姓身上搜刮,当时中原连年战乱,百姓本来就穷,再加上沉重的 “岁贡”,很多人被逼得卖儿卖女,民间骂石敬瑭是 “卖国贼”,各地反抗不断。石敬瑭自己也知道理亏,在位 6 年里,天天活在契丹的压力和百姓的怨恨中,最后忧愤成疾,51 岁就死了。

他死后,侄子石重贵继位,也就是后晋出帝。石重贵年轻气盛,觉得 “儿皇帝” 太丢人,想摆脱契丹的控制,他对契丹说:“我们可以称‘孙’,但不能称‘臣’”,还停了给契丹的岁贡。这一下彻底激怒了耶律德光,公元 944 年,契丹大军南下攻打后晋。石重贵虽然有反抗的决心,可后晋的军队早就被腐败掏空了 —— 将领们克扣军饷、贪生怕死,比如大将杜重威,手里握有十万大军,却在前线投降契丹,还带着契丹兵攻打开封。

公元 947 年正月,契丹兵攻破开封,石重贵被俘,后晋灭亡。耶律德光在开封称帝,改国号为 “辽”,还纵容辽兵在中原烧杀抢掠,老百姓恨得咬牙,纷纷组织义军反抗,辽兵在中原站不住脚,最后只能撤退。可后晋已经没了,后来刘知远趁机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收拾了后晋的烂摊子。后晋的短命,根本原因是 “靠出卖国家利益起家,根基从一开始就烂了”—— 割了燕云十六州,中原没了北方屏障;认了 “父皇帝”,朝廷没了尊严;搜刮百姓,丢了民心,这样的王朝,就算没有契丹攻打,也早晚会被百姓推翻。

南北朝时期,南齐是南朝四个朝代(宋、齐、梁、陈)里最短命的,从萧道成建国到萧宝卷亡国,只传了 5 代皇帝,短短 23 年,而且后期乱得一塌糊涂,堪称 “皇族内斗的教科书”。公元 479 年,萧道成推翻南朝宋,建立南齐,他本来是刘宋的禁军将领,因为刘宋后期皇帝个个残暴(比如宋后废帝刘昱,喜欢拿弓箭射大臣),萧道成趁机掌握兵权,最后逼宋顺帝禅位,自己当皇帝。萧道成在位时还算清醒,他提倡节俭,减轻赋税,想稳住江山,可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死后,南齐会陷入 “杀来杀去” 的内乱里。

萧道成只当了 3 年皇帝就死了,儿子萧赜继位,也就是齐武帝。齐武帝在位 11 年,算是南齐最稳定的时期,他延续了萧道成的政策,还派使者和北魏通好,边境太平,百姓也能喘口气。可齐武帝犯了个大错 —— 选错了继承人。他本来立儿子萧长懋为太子,可萧长懋早死,他就把皇位传给了孙子萧昭业。

萧昭业是个典型的 “纨绔子弟”,登基时才 20 岁,天天在宫里喝酒享乐,把国库的钱拿出来赏赐给宦官、宫女,还和父亲的妃子私通,根本不管朝政。辅政大臣萧鸾(萧道成的侄子)看不下去,公元 494 年,萧鸾发动政变,杀了萧昭业,立萧昭文为帝,没过几个月,又废了萧昭文,自己当皇帝,也就是齐明帝。

齐明帝上台后,怕其他皇族造反,开始大规模屠杀萧道成的子孙 —— 萧道成有 19 个儿子,萧赜有 23 个儿子,最后几乎被萧鸾杀光,连几岁的小孩都没放过。朝堂上人人自危,大臣们要么装疯卖傻,要么投靠萧鸾,南齐的根基彻底被掏空了。齐明帝只当了 5 年就死了,儿子萧宝卷继位,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 “东昏侯”。

萧宝卷比萧昭业还荒唐,他喜欢在宫里开集市,让宫女太监当小贩,自己当 “市令”,谁要是敢不听话就杀头;大臣们稍微提意见,他就派人去家里抄家杀人,连辅佐他的尚书令萧懿都被他杀了。萧懿的弟弟萧衍当时是雍州刺史,听到哥哥被杀的消息,立刻带兵从襄阳出发,攻打建康(今南京)。萧宝卷的军队根本挡不住,公元 501 年,萧衍攻破建康,杀了萧宝卷,立萧宝融为帝,公元 502 年,萧衍逼萧宝融禅位,建立梁朝,南齐就此灭亡。

南齐的短命,说到底是 “皇族自己把自己玩死了”—— 萧鸾杀尽宗室,断了皇族的根;萧宝卷暴虐无道,丢了民心和大臣的支持。萧道成当年好不容易从刘宋手里接过江山,却没教会后代 “怎么守江山”,最后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建立的王朝,在短短 23 年里就走向灭亡,成了南北朝里又一个 “短命过客”。

提到辽朝,多数人知道它被金国灭亡,却少有人了解辽亡前还存在过一个 “北辽”—— 这个只存续 1 年多的政权,堪称中国历史上 “最仓促的亡国碎片”。公元 1122 年,金国大军步步紧逼辽朝腹地,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吓得扔下都城上京,带着亲信往西北沙漠逃跑,连传国玉玺都差点丢了。留在燕京(今北京)的辽朝大臣们慌了神,觉得天祚帝 “弃国而逃”,再不想办法就全成金国俘虏了,于是拥立天祚帝的堂叔耶律淳为帝,改元 “建福”,定都燕京,这就是北辽。可谁能想到,这个为 “续命辽朝” 建立的政权,连 1 年都没撑到就彻底消失了。

北辽从诞生起就带着 “致命缺陷”:首先是 “合法性不足”。耶律淳称帝后,逃跑的天祚帝根本不承认,在西北下诏骂他 “叛逆”,还调集仅存的兵力想打回燕京,北辽一下子陷入 “内有天祚帝反扑,外有金国进攻” 的两难境地。耶律淳本就年过六旬,又常年患病,面对这烂摊子,登基才 3 个月就忧愤而死,皇位传给了他的妻子萧德妃(因耶律淳无子嗣),一个女人在乱世中掌权,朝堂内部更乱了 —— 有的大臣想投降金国,有的想投靠宋朝,还有的坚持抵抗,根本拧不成一股绳。

更要命的是 “选错盟友,引火烧身”。当时宋朝看到辽朝快亡了,想趁机收复燕云十六州(当年被石敬瑭割给契丹的土地),于是和金国签订 “海上之盟”,约定一起夹击辽朝:金国打辽的中京,宋朝打辽的燕京。萧德妃知道宋朝军队战斗力弱,想先稳住宋朝,派使者去开封说 “愿意称臣,年年进贡”,可宋朝觉得北辽快完了,根本不答应,还派童贯带着二十万大军北上攻打燕京。结果宋军战斗力比预想的还差,被北辽的残兵打得大败,尸横遍野,最后还是金国大军赶来,才攻破燕京。

金国破城后,萧德妃带着残部想逃往天祚帝所在的西北,可天祚帝记恨她拥立耶律淳,见面就把她杀了,北辽的残余势力也被金国彻底清剿。公元 1123 年,随着最后一批北辽大臣投降金国,这个只存在 1 年多的政权彻底灭亡。说到底,北辽就是辽朝灭亡前的 “临时补丁”—— 没有稳定的地盘,没有统一的人心,还同时得罪了金、宋、天祚帝三方,别说 1 年,就算多撑几个月,也逃不过被吞并的命运。

五胡十六国时期,冉魏是最 “刚烈” 也最 “短命” 的政权之一 —— 公元 350 年,冉闵杀后赵皇帝石鉴,在邺城(今河北临漳)称帝建冉魏,靠一纸 “杀胡令” 召集百万汉人反抗胡人,可短短 2 年后,冉闵就被慕容儁俘虏处死,冉魏也跟着灭亡。这个靠 “民族仇恨” 建立的王朝,为啥连喘息的机会都没有?

冉魏的建立,本就是 “乱世里的偶然”。冉闵是后赵暴君石虎的养孙,石虎在位时,后赵内部就因争夺皇位杀得血流成河 —— 石虎的儿子石邃、石宣、石韬互相残杀,最后石虎立小儿子石世为帝,石世继位才 33 天,就被哥哥石遵杀了,石遵又被弟弟石鉴杀了。短短 1 年多,后赵换了 4 个皇帝,朝堂乱成一团。冉闵本是石遵的部将,石遵曾承诺 “事成后立你为太子”,可登基后却反悔立了自己的儿子,冉闵又气又怕,干脆带兵攻入皇宫,杀了石鉴和石虎的所有子孙,这才在汉人的支持下称帝建冉魏。

冉魏的致命问题,就出在那纸 “杀胡令” 上。为了巩固统治,冉闵下令 “内外赵人,斩一胡首送凤阳门者,文官进位三等,武官悉拜牙门”,也就是鼓励汉人杀胡人。这道命令一下,邺城当天就杀了数万胡人,后来蔓延到整个后赵旧地,累计杀了二十多万人。虽然这道命令暂时团结了汉人,让冉魏有了暂时的兵源,但也彻底激化了民族矛盾 —— 周边的鲜卑、羌、氐等胡人政权,全都把冉魏当成 “眼中钉”,纷纷联合起来想灭了它。当时鲜卑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就打着 “讨伐冉闵、拯救胡族” 的旗号,从辽东出兵南下;羌人建立的后秦,也在西边牵制冉魏兵力,冉魏一下子成了 “全天下胡人的敌人”。

更糟糕的是冉闵的 “军事冒进”。公元 352 年,前燕慕容儁派慕容恪带五万骑兵攻打冉魏,冉闵手下的大臣劝他 “先守邺城,等敌人疲惫再出击”,可冉闵觉得 “我手下都是精锐,怕什么鲜卑人”,带着一万多步兵就出城迎战。慕容恪是当时的名将,知道冉魏军战斗力强,就用 “连环马” 战术把冉魏军包围,冉闵虽然勇猛,左手持双刃矛、右手持钩戟,杀了三百多个燕兵,可最终还是因寡不敌众被俘。

慕容儁在蓟城(今北京)亲自审问冉闵,骂他 “你本是石虎的养孙,凭什么称帝?” 冉闵反驳 “天下大乱,胡人称帝都可以,我汉人为何不能?” 慕容儁被怼得哑口无言,最后把冉闵押到龙城(今辽宁朝阳)处死。冉闵一死,冉魏群龙无首,邺城很快被前燕攻破,存在仅 2 年的冉魏就此灭亡。冉魏的短命证明:靠 “仇恨” 凝聚的政权,就像堆起来的柴火,能烧得很旺,但一旦遇到更强的风,瞬间就会熄灭 —— 没有稳定的政策、没有可靠的盟友,只靠一腔热血,根本撑不起一个王朝。

五胡十六国时期的大夏,是个靠 “暴力” 堆起来的王朝 —— 开国皇帝赫连勃勃把都城起名 “统万城”,意思是 “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这个看似野心勃勃的政权,只存续了 24 年就被吐谷浑灭了,连 “统万城” 最后都成了废墟。公元 407 年,赫连勃勃背叛他的 “恩人” 后秦皇帝姚兴,在高平(今宁夏固原)自立为 “大夏天王”,后来迁都统万城(今陕西靖边),正式建立大夏。赫连勃勃本是匈奴铁弗部人,早年投奔姚兴,姚兴很器重他,给了他兵权和地盘,可赫连勃勃是个 “喂不熟的狼”,看到后秦国力衰退,就趁机夺权,还杀了姚兴派来的使者,彻底和后秦撕破脸。

大夏的统治,从头到尾都靠 “暴力” 维持。赫连勃勃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 “暴君”,他制定的法律极其残酷:大臣们要是敢提意见,不管对错先砍舌头;工匠修建统万城时,他会派人用锥子扎城墙,要是能扎进去一寸,就把工匠处死,尸体砌进城墙里;打仗时要是士兵后退,就砍断他们的双腿,要是将领打败仗,就把将领全家处死。统万城虽然修得坚固无比,用 “蒸土筑城”,硬度堪比石头,可城里的百姓和士兵,天天活在恐惧里,根本没有归属感。赫连勃勃还不喜欢发展生产,大夏的粮食、布匹全靠掠夺周边的东晋、后秦、西秦 —— 他经常带兵攻打邻国的城池,抢完粮食就杀尽百姓,把城池烧毁,导致大夏的地盘虽大,却没有一块能稳定产粮的地方,全靠 “抢” 过日子。

大夏的灭亡,早就埋在 “继承人之争” 里。赫连勃勃晚年,因为宠爱小儿子赫连伦,想废了太子赫连璝,立赫连伦为继承人。赫连璝得知后,带着三万大军攻打赫连伦,赫连伦战死;赫连伦的弟弟赫连昌又带兵杀了赫连璝,最后赫连勃勃只能立赫连昌为太子。公元 425 年,赫连勃勃病死,赫连昌继位,可经过这场 “兄弟相残”,大夏的兵力已经损耗了一半,国力大不如前。而此时,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正想统一北方,大夏成了他的首要目标。公元 426 年,拓跋焘亲率大军攻打统万城,赫连昌根本不是对手,只能弃城逃跑,躲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公元 428 年,北魏军队在上邽俘虏赫连昌,赫连昌的弟弟赫连定逃到平凉(今甘肃平凉),自立为帝,继续抵抗北魏。

赫连定比他哥哥还糊涂,他不想着怎么稳住地盘,反而去攻打西秦,想抢西秦的粮食。公元 431 年,赫连定虽然灭了西秦,可自己的军队也损失惨重,还没来得及撤退,就被吐谷浑(当时生活在青海的政权)的军队包围。吐谷浑可汗慕容慕璝早就想和北魏搞好关系,看到赫连定成了 “丧家之犬”,就趁机出兵,把赫连定俘虏,然后送给北魏。北魏太武帝下令处死赫连定,大夏的残余势力也被彻底清剿,存在 24 年的大夏就此灭亡。大夏的短命,说到底是 “暴力统治的必然结果”—— 靠杀戮维持权威,百姓不会真心归附;靠掠夺过日子,没有稳定的经济基础;靠兄弟相残选继承人,国力只会内耗。就算统万城再坚固,也挡不住人心离散、强敌环伺,最后只能落得 “城毁国亡” 的下场。

来源:自说自话聊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