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张效诚和吴敏霞这对神仙眷侣,当年网友们看到他们谈恋爱,那叫一个震惊。2016年里约奥运会一公开,大家伙都觉得这事太不可思议了。
张效诚和吴敏霞这对神仙眷侣,当年网友们看到他们谈恋爱,那叫一个震惊。2016年里约奥运会一公开,大家伙都觉得这事太不可思议了。
转眼到2025年,这两人结婚八年了,一家四口其乐融融,吴敏霞四十岁了还保持得跟年轻时候似的,身材颜值在线,老公孩子围着转,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
当初的质疑,现在全变成了羡慕。
2008年,北京奥运会。那时候吴敏霞23岁,已经是第二次参加奥运了,她在水立方拿下女子双人三米板金牌,那成绩稳得一批。
场外头,张效诚25岁,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就进了国家体育总局,负责奥运英语播报。他坐在演播室里,看着屏幕上吴敏霞的比赛画面,就这么对她动心了。
说是一见钟情吧,也挺准的。
他后来在访谈里提过,吴敏霞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那种专注劲,外头闹哄哄的,她眼里只有跳板和水池。
两人当时候压根没见过面,他也知道自己条件一般,毕业后工资也不高,家里条件也普普通通,就这么开始了两年的单相思模式。
他不打扰,就自己关注她的比赛动态,剪辑视频看,偶尔在朋友圈转个她的新闻。
2010年,吴敏霞的跳水生涯碰上点坎。那年青岛世锦赛,她因为膝盖旧伤,在选拔赛上第三跳失误,直接被判零分。
这事在圈里闹得挺大,她作为两次奥运冠军,压力大。就在她情绪最低谷的时候,收到一条陌生短信,就四个字“你还好吗”。
发信人就是张效诚,他憋了两年,终于找着机会了。
两人就这么隔着手机聊起来,从比赛压力说到日常生活,她发泄完,他给点鼓励。慢慢地,加了微信,交换了照片。
吴敏霞也没多想,就觉得这人靠谱,没多久,他们决定见一面。2010年11月,张效诚从北京飞到上海,订了外滩边上的餐厅,想给点浪漫。
他带了盒茶叶当礼物,手里钱不多,但也算用心了。
吴敏霞来了,点菜超简单,就两个菜一小吃,还坚持坐地铁,说是替他省着点。张效诚后来感慨,这姑娘心细,考虑得周到。
从那以后,俩人正式恋爱了,但低调得不行,六年里几乎没人知道。
这六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对俩人来说都是考验。张效诚那时候工作刚稳定,父母在西安老家老念叨让他相亲,他一口不提吴敏霞的事,就自己扛着。
吴敏霞继续备战,2012年伦敦奥运她卫冕成功,拿下第三金,但赛后她决定再拼一把里约。
此时张效诚30岁了,家里催婚催得紧,但他二话不说支持,说等四年不算啥。两人见面机会少,她训练比赛多,他就在北京体育局协调,偶尔开车去训练馆外头等,递水。
2013年的喀山世锦赛,吴敏霞拿下双人金牌,那时候张效诚已经开始调整工作,放弃了去电视台的机会,就为了离她近点,能多帮把手。
吴敏霞退役前两年,俩人感情稳,但外界风言风语不少,尤其是她师姐们像伏明霞、郭晶晶都嫁进豪门,大家伙都觉得吴敏霞也该找个有钱的。
结果她偏不,2016年里约奥运,她30岁,最后一届,拿了单人三米板铜牌。赛后采访直播,她随口提了句有男朋友支持。
网友分成两派,一派说门不当户不对,一派说真爱无价。
吴敏霞父母一开始也纠结,她是家里宝贝,全上海都知道的奥运冠军,找对象起码得门当户对吧,最好还是上海本地人。张效诚陕西人,家境一般,他们再三合计。
吴敏霞劝说,说张效诚人靠谱,这些年支持她那么多,从没抱怨过。
她强调他潜力大,一路考到北京,工作稳定,最重要的是俩人互相懂。父母最后点头同意了,这事也证明她眼光准。
2017年5月17日,两人领了结婚证,十月办了两场婚礼,一场在陕西富平老家,一场在上海。
张效诚婚后直接从北京调到上海,还开了家体育相关的公司,专做青少年培训。他把公司67%的股权转到吴敏霞名下,这举动在2025年还被网友挖出来夸,说是真把家底交给媳妇管了。
结婚头两年,吴敏霞适应生活挺快。退役后,吴敏霞在2018年7月宣布怀孕,12月女儿出生。
张效诚学着带娃,月子餐自己做,半夜哄孩子,吴敏霞产后恢复得不错。
2019年,她开始参与公益,推广跳水运动,还客串过节目。2021年,她又怀二胎,2022年2月子出生,一家四口齐了。张效诚工作忙,但回家就全职奶爸模式,带俩孩子上幼园,教女游泳。
吴敏霞偶尔回上海跳水队客座指导,教年轻选手基本功。她说退役后最开心的是时间自由,能多陪家人。
两个孩子遗传了爸妈的好基因,女儿像爸,子儿像妈,2025年5月结婚八周年那天,吴敏霞发全家福,照片里一家子笑眯眯的,网友直呼太甜了。
吴敏霞四十岁了,2025年4月还有人说她住上海带泳池的豪宅,生活低调但有品质。她没去追什么商业帝国,就在家附近带队训练,偶尔上节目分享经历。
张效诚和吴敏霞这八年,从质疑到羡慕,变化大,但本质没变:互相扶持,过好小日子。一家四口的照片,幸福感隔屏可见。
参考资料:
1、吴敏霞张效诚的喜事 是梦洁的喜事 红网 2017-10-13
2、吴敏霞结婚吴敏霞男友是谁?张效诚个人资料照片身份背景介绍 人民网江西频道 2017-05/12
来源:南京说故事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