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入馅,月饼“惊”变:广东蟑螂月饼要成真?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19:23 1

摘要:中秋未至,一款“蟋蟀月饼”先火出圈——某食品企业将养殖蟋蟀烘干打粉,混入五仁、果仁、黑芝麻中制成月饼,引得网友直呼“广东蟑螂月饼不远了”!从传统豆沙到螺蛳粉馅,再到如今的“昆虫盛宴”,月饼界的创新越来越“敢玩”,这场“黑暗料理”狂欢,是猎奇还是未来?

“中秋吃虫,你敢吗?”

中秋未至,一款“蟋蟀月饼”先火出圈——某食品企业将养殖蟋蟀烘干打粉,混入五仁、果仁、黑芝麻中制成月饼,引得网友直呼“广东蟑螂月饼不远了”!从传统豆沙到螺蛳粉馅,再到如今的“昆虫盛宴”,月饼界的创新越来越“敢玩”,这场“黑暗料理”狂欢,是猎奇还是未来?

一、蟋蟀月饼:从“虫”到“馅”的逆袭

这款引发热议的蟋蟀月饼,原料并非野外的“抓虫即食”,而是采用专业养殖的食用蟋蟀。

企业负责人介绍,蟋蟀需经过清洗、烘干、研磨成粉,再与五仁、果仁等传统馅料混合,既保留了昆虫的高蛋白特性,又通过坚果的香气中和了“虫味”。

有试吃者形容:“口感酥脆,像加了肉松的五仁月饼,但后味有一丝淡淡的‘土腥味’。”

尽管企业强调“安全无害”,但网友的接受度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昆虫是优质蛋白,环保又健康,值得尝试!”反对者则吐槽:“中秋本就是团圆节,吃虫总感觉怪怪的。”

更有网友玩梗:“广东人连福建人都吃,蟑螂月饼还远吗?”一时间,“蟋蟀月饼”成了社交平台的流量密码。

二、月饼“内卷”:从甜咸之争到“万物皆可馅”

蟋蟀月饼的走红,折射出月饼市场的“内卷”现状。曾几何时,月饼的争议还停留在“甜党vs咸党”;如今,螺蛳粉月饼、韭菜鸡蛋月饼、辣条月饼轮番登场,甚至有商家推出“月饼盲盒”,随机塞入榴莲、香菜等奇葩馅料。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非传统月饼”销量同比增长120%,其中“昆虫馅”占比虽不足5%,但搜索量暴涨300%。

“月饼早已不是单纯的节令食品,而是社交货币。”食品行业分析师李明指出,“年轻人追求新奇体验,品牌需要制造话题,两者一拍即合。”

蟋蟀月饼的爆火,本质是商家对“猎奇经济”的精准捕捉——用争议性产品引发讨论,再通过试吃、测评扩大传播,最终带动销量。

三、吃虫时代:是噱头还是未来?

蟋蟀月饼的争议,背后是更宏大的“昆虫饮食”命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曾发布报告,称昆虫是“未来蛋白质的重要来源”,具有养殖占地小、碳排放低、营养价值高等优势。目前,全球已有超过20亿人将昆虫纳入日常饮食,欧洲多国也批准了蟋蟀粉作为食品原料。

但在国内,昆虫食品仍停留在“小众猎奇”阶段。某昆虫食品品牌创始人透露:“消费者对虫子的心理障碍远大于口感障碍,我们只能从宠物饲料、蛋白棒等非直接食用场景切入。”

蟋蟀月饼的尝试,或许正是打破这一壁垒的突破口——用传统节日的仪式感,降低大众对昆虫的抵触。

四、中秋的“变”与“不变”:创新可以,但别丢了魂

从豆沙、蛋黄到蟋蟀、螺蛳粉,月饼的“变”是市场多元化的必然;但中秋的“不变”,始终是团圆与温情。蟋蟀月饼可以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却难成为主流选择;它可以吸引年轻人拍照打卡,却难替代妈妈亲手做的枣泥月饼。

“创新要有底线,不能为了博眼球而丢掉文化内核。”民俗学者王教授提醒,“月饼的本质是传递心意,无论馅料如何变化,这份温情不能变味。”

或许,未来的中秋桌上,会有蟋蟀月饼与五仁月饼“和平共处”——前者代表时代的猎奇,后者守护传统的温度。

当蟋蟀粉混入五仁馅,当网友调侃“蟑螂月饼”,这场月饼界的狂欢,终将回归一个朴素的命题: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中秋?答案或许藏在每一块月饼里——无论是虫是馅,只要裹着团圆的心意,便是最好的味道。

来源:小小心愿难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