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初不被评论家看好的《平凡的世界》,为何感动了一代代读者?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19:54 1

摘要:从诞生的时间背景来看,当时的文坛被先锋小说所主导。先锋小说注重语言实验,将写作的方式凌驾于内容之上,追求强烈的形式感。那些向西方学习,以夸张、戏谑之笔描绘荒诞、骚动场景,充满黑色幽默的短小精悍之作,备受文坛青睐。而路遥坚守现实主义风格,《平凡的世界》以朴实无华

在文学的广袤天地里,有一部作品如同一座独特的山峰,横亘在精英评论家和普通大众的视野之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景,它就是路遥的《平凡的世界》。

从诞生的时间背景来看,当时的文坛被先锋小说所主导。先锋小说注重语言实验,将写作的方式凌驾于内容之上,追求强烈的形式感。那些向西方学习,以夸张、戏谑之笔描绘荒诞、骚动场景,充满黑色幽默的短小精悍之作,备受文坛青睐。而路遥坚守现实主义风格,《平凡的世界》以朴实无华的语言,讲述着平凡人的奋斗故事,与当时的文坛潮流格格不入。就像在一场华丽的时装秀中,众人皆身着奇装异服,而路遥却穿着朴素的粗布衣衫,显得格外另类。

从艺术特色而言,《平凡的世界》作为现实主义的扛鼎之作,语言平淡质朴,缺乏先锋小说那种新奇的味道,且篇幅极为冗长,整整一百万字,始终围绕着一个看似平淡的奋斗故事徐徐展开。这种平静的叙事方式,与当时充满骚动、追求新奇的文坛风气背道而驰,难以赢得学界评论家的青睐。在评论家们追求创新形式和先锋理念的目光中,这部作品就像一个被忽视的角落,无人问津。

然而,命运的齿轮总是在不经意间转动。《平凡的世界》借助广播这一媒介,如同一颗种子,飘向祖国的大江南北,走进了无数平凡人的生活。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这部小说通俗易懂,真切感人。少安、少平在苦难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让他们感同身受,仿佛在书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激励着他们勇敢地与命运抗争,去追求心中的美好生活。大众文化水平有限,不擅长欣赏那些高深莫测的艺术手段,但他们能接纳最接地气的励志故事。他们从书中汲取拼搏的力量,被那不屈的精神深深折服。可以说,是广大人民群众用他们的热爱,将路遥送上了茅盾文学奖的奖台。

从语言风格来看,《平凡的世界》的语言平实自然,如同陕北高原上的黄土地一般质朴厚重。路遥用最简洁、最直白的语言,讲述着平凡人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也没有刻意的雕琢修饰。例如,在描写孙少平在煤矿工作的艰辛时,路遥这样写道:“他在这黑暗的世界里,拼命地挣扎着,每一块肌肉都在酸痛,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燃烧。他的脸上沾满了煤灰,汗水和着煤灰流进嘴里,咸咸的,涩涩的。” 这种朴实的语言,虽然没有先锋小说语言的那种实验性和新奇感,但却充满了生活的质感,能够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孙少平所面临的苦难和他不屈的精神。

在叙事方式上,《平凡的世界》采用传统的线性叙事,按照时间顺序徐徐展开故事,情节发展平稳有序,没有先锋小说那种跳跃性和碎片化的叙事结构。小说从孙少安、孙少平的少年时期开始写起,一步步展现他们的成长、奋斗、挫折与收获,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人物命运的发展轨迹。这种叙事方式虽然显得较为传统,但却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能够让读者更好地沉浸在故事之中,感受人物的情感变化。

《平凡的世界》的篇幅极为宏大,长达一百万字,这与当时文坛偏好的短小精悍的小说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路遥用如此庞大的篇幅,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从农村到城市,从家庭琐事到社会变革,无所不包。然而,在追求新奇和简洁的先锋文学语境下,这样冗长的篇幅却被一些评论家视为累赘,认为它缺乏紧凑感和节奏感,难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

在那个先锋小说盛行的时代,《平凡的世界》就像一个孤独的行者,独自坚守着现实主义的阵地。它没有迎合当时的文坛潮流,也没有得到学界评论家的青睐。在评论家们追求先锋理念和新奇形式的目光中,这部作品被忽视、被冷落,被认为缺乏创新和艺术价值。但正是这种对现实主义的坚守,使得《平凡的世界》在普通大众中找到了知音,它以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成为了一部跨越时代的经典之作 。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被各种信息和事务充斥着,内心时常感到浮躁和迷茫。就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剧版《平凡的世界》宛如一股清泉,缓缓流淌进人们的心田,带来了久违的感动与力量,它的成功改编堪称影视界的一段佳话 。

这部剧的成功,离不开制作团队长达十年的精心打磨。从 2006 年上海一家民营影视公司老总单兰萍冒着抵押房产的风险购得改编权,到 2015 年 2 月首播,这十年间,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团队的心血。筹备阶段,剧本的创作就耗费了五年之久,先后聘请多位业内知名编剧,总稿数超过十几稿。为了让剧本更好地忠于原著,编剧们反复推敲、打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例如,为了找到更贴合原著氛围的开头,剧本前六集就改动了七稿之多 。

制作团队对这部剧投入了深厚的情怀。他们深知,要改编好《平凡的世界》,首先要深入理解原著,体会路遥倾注在文字中的情感。小说展现的是七八十年代的农村场景,团队成员便深入陕北农村,用心去了解农民的生活故事,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从情感上真正与农村建立起联系。编剧温豪杰深入陕北农村生活,体验陕北人的真实生活场景,还到路遥生活过的地方采访他的亲朋好友,深入了解路遥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

在拍摄过程中,演员们也全身心地投入。尽管他们大多是 70 后、80 后,与剧中人物所处的时代有一定距离,但他们通过深入研读小说,用心去理解人物的性格和情感,对人物细腻的感情把握得精准而深刻。饰演孙少安的王雷,为了演好这个角色,每天都和陕北老乡聊天,学说陕北话,了解陕北本土文化,力求让自己的表演更加真实自然,不被观众看出破绽。饰演田晓霞的李小萌,拍戏时甚至连做梦都在说陕北话,可见她对角色的投入程度 。

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制作团队还进行了贴合时代背景和电视剧艺术形式创作规律的再创造。他们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和丰富,使人物更加立体、丰满。比如,在剧中加重了田福军这个角色的戏份,展现了他在国家政策变革中的作用和内心的挣扎,让观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到那个时代的社会变革 。

在剧情方面,制作团队对小说中的情节进行了精心的取舍和改编,使其更加紧凑、连贯,符合电视剧的叙事节奏。他们保留了小说中的核心情节和主题,同时对一些次要情节进行了删减或合并,避免了剧情的拖沓。例如,在小说中,孙少安办砖窑的过程经历了许多波折,在剧中则进行了适当的简化和浓缩,突出了孙少安的奋斗精神和坚韧品质 。

在画面呈现上,制作团队力求还原七八十年代的陕北风貌。他们在陕北实地取景,重建了戏中场景,重修了铁路、水坝,搭建了被洪水淹没的城市一角。从黄土高原的沟壑纵横到农民们的衣着打扮,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真实,让观众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剧中对孙少安结婚那场戏的拍摄,运用了三个非常复杂的长镜头,生动地展现了当地的民俗风情,让观众感受到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

部分评论家与普通大众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往往聚焦于不同维度,这构成了口碑分化的核心:

部分精英评论家认为,《平凡的世界》对改革开放初期农村青年的奋斗描写,存在 “过度理想化” 倾向。例如,孙少平从揽工汉到煤矿工人的成长轨迹,虽展现了底层的坚韧,却弱化了时代转型期的残酷性 —— 如城乡差距带来的结构性困境、阶层固化对个体奋斗的压制等深层矛盾,被简化为 “努力就能改变命运” 的线性叙事。这种 “温情化” 处理,被认为削弱了文学应有的社会批判性,甚至被诟病为 “励志鸡汤式的现实主义”。

对普通大众而言,作品的价值恰恰在于这种 “理想化” 带来的精神力量。孙少平对知识的渴望(如在煤油灯下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孙少安办砖厂时的屡败屡战,精准契合了大众对 “平凡人逆袭” 的情感期待。尤其是在社会快速变革期,许多读者能从角色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 无论是异乡打拼的艰辛,还是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这种 “代入感” 让作品超越了文学本身,成为一种精神寄托,因此收获 “接地气”“有力量” 的评价。

评论家更关注作品的文学技巧与艺术创新性。他们认为,《平凡的世界》采用的传统现实主义写法(如全知全能的叙事视角、线性的时间线索)略显 “陈旧”,缺乏现代文学的实验性 —— 如没有采用意识流、碎片化叙事等更复杂的手法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语言风格也被指 “质朴有余,凝练不足”,部分段落的抒情(如对黄土地的反复咏叹)略显直白,甚至有 “说教感”,削弱了文学的含蓄美与多义性。

普通大众的阅读需求更侧重 “故事的完整性” 与 “人物的鲜明性”。《平凡的世界》以孙少安、孙少平兄弟的命运为主线,串联起农村家庭、爱情、事业等多个维度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如少安砖厂破产、少平师傅遇难),人物形象鲜活(如泼辣能干的田晓霞、固执传统的田福堂),这种 “强情节”“重人物” 的叙事方式,符合大众的阅读习惯。读者更在意 “故事好不好看”“人物可不可爱”,而非叙事手法的创新性,因此对作品的 “易读性” 给予高度认可。

《平凡的世界》犹如一座巍峨的精神丰碑,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熠熠光辉。它所蕴含的精神价值,早已超越了时代的局限,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深深地烙印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中 。

这部作品生动地展现了普通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孙少安,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村汉子,面对家庭的贫困和生活的重压,从未有过丝毫的退缩与抱怨。他凭借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过人的智慧,在黄土地上艰苦创业,从开办小型砖厂到逐步发展壮大,其间历经无数次的挫折与失败,但他始终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每一次跌倒,他都能迅速爬起,拍拍身上的尘土,继续向着目标前行。他的奋斗历程,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和家庭的幸福,更是为了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他的担当和奉献,让我们看到了平凡人身上所蕴含的巨大力量 。

孙少平同样如此,他不甘于平凡的生活,怀揣着对外面世界的憧憬和对知识的渴望,毅然离开家乡,踏上了充满艰辛的打工之路。在城市里,他从事着最繁重、最危险的体力劳动,住过阴暗潮湿的工棚,吃过难以下咽的饭菜,身体和精神都遭受着巨大的折磨。但他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坚持读书学习,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艰难的环境中,他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追求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只要心中有梦想,并为之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

书中还深刻地体现了人性的美好与善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之间的关系却无比淳朴和真挚。孙少平和孙少安兄弟之间深厚的手足之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始终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孙少安与贺秀莲之间相濡以沫的爱情,贺秀莲默默支持孙少安的事业,与他共同承担生活的压力,不离不弃;田润叶对孙少安的深情,即使在面对家庭和社会的重重压力时,她也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感情;还有孙少平与田晓霞之间超越世俗的爱情,田晓霞欣赏孙少平的才华和精神追求,孙少平则从田晓霞那里获得了理解和支持,他们的爱情纯真而美好,令人感动。这些美好的情感,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人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力量 。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