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常常将女子的配偶称为“丈夫”,这个词似乎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夫妻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专属称呼。然而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人们会用“丈夫”指代女子的另一半呢?它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本 文 约 4300 字
阅 读 需 要 16 分 钟
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常常将女子的配偶称为“丈夫”,这个词似乎早已深入人心,成为夫妻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专属称呼。然而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人们会用“丈夫”指代女子的另一半呢?它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古代汉语:“成年”=“丈夫”!
在诞生之初,“丈夫”可不是男性伴侣的专属称谓。它包含两个语素——“丈”和“夫”,它们是两个独立的词语。先来看“丈”字。《说文解字》中说:
丈,十尺也。从又(手)持十。
这就是“丈”字的本意——计量单位。“丈”字是会意字,其甲骨文字形是一只手(写作“又”)拿着一个“十”字,象征着周制规定一“丈”等于十“尺”。从这个本意出发,衍生出许多引申义,如动词“丈量”,再如名词“老者”。
《易经·师卦》中就有“贞,丈人吉,无咎”的卦辞,其中的“丈人”指的是德高望重的老者。西汉所著的《大戴礼记》中提到“丈者,长也”,并且特指受人尊敬的年长男子。所以有一个词叫作“老丈”,在古代汉语中,这是很尊敬的称呼。
在一部分中古文献中,“丈”与“杖”互为通假字,或用老人所持的“杖”指代老人,或用“丈”指代手杖。“丈”与“杖”字形相像,词义互通,所以可以互换着使用。这些用法拓宽了“丈”的词义。
而“夫”字的甲骨文字形就更生动了:一个正面直立的“人”,头上插着一根簪子,意味着这个人已经束发,是一个成年人了。所以“夫”字的本义就是“成年男子”。
当人们将“丈”与“夫”组合起来时,它们就成为词语“丈夫”的两个构词元素。对于“丈夫”这个词,《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的:
丈夫也,从大一,一以象簪也。周制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这里的“人”特指男子。也就是说,“丈夫”的本意是“身长八尺的男子”。《孟子》中说“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礼记》中说“丈夫冠而不为殇,妇人笄而不为殇”,所采用的都是这个含义。综合大量古籍材料来看,“丈夫”的使用范围很灵活,根据语境的不同,可以代指父亲、配偶、儿子等多种身份。
并且,《周易·随卦》中有“系小子,失丈夫”的卦辞,从字面意思来看,“小子”指的是年轻男子,“丈夫”指的是血气方刚的成年男子。可见在古代汉语中,“丈夫”带有鲜明的褒扬色彩。
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在周代,“八尺”是多高呢?
答案是:不清楚。对于周代度量衡,至今没有确切的定论,《说文》中提出“周制八寸为尺”的说法,这也是传播最广的说法,但孔颖达、段玉裁等古今学者都对此提出过质疑。因此,对于周代“八尺”的长度至今都没有定论。
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代表了当时成年男性的普遍身高,达到“八尺”意味着男子体格魁伟,给人一种强壮可靠的印象。虽然度量衡单位一直在变化,甚至“丈夫”的词义都已经面目全非,但“堂堂八尺男儿”的说法一直保留了下来,并沿用至今。
那么,“丈夫”的词义是什么时候开始变化的呢?
现代汉语:“成亲”=“丈夫”?
直到清代,“丈夫”的核心词义仍然没有发生变化。清代中晚期的著名学者刘沅为《礼记》作注,说“父,字也,丈夫之美称”,此处的“丈夫”仍然译为“成年男子”。
从“成年男子”到“女子的配偶”,在这种语词变化的背后,藏着从古至今婚姻观念和文化习俗的变迁。如果细究就会发现,尽管“丈夫”一词与婚姻没有直接关联,但在它的词义延伸范围中,其实包含了婚姻关系。
古代男子成年后,需要承担起国家、家族与社会的期望。家庭是其中最重要的责任之一。先秦各国都重视人口资源,敦促成年子民结婚生子。《礼记》规定“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越王勾践为了鼓励生育,颁布法令规定:
女子十七不嫁,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亦罪……生丈夫,二壶酒,一犬;女子二壶酒,一豚。
《仪礼》中规定了著名的婚俗“三书六礼”,以繁琐的礼节、漫长的备婚周期来强调婚姻的严肃性,让年轻人明白自己在婚姻中需要承担的责任。
因此,古代婚姻的缔结与成年往往是同时发生的,甚至早于成年。男子结婚往往意味着已经成年,成年也往往意味着可以结婚,这两个概念本身就是交叉的。近代以来,现代汉语的体系逐渐建立,人们就近取材,将“丈夫”这个词语借过来,指代婚姻中的男方。
久而久之,“丈夫”的本义被淡化,从“成年男子”变成“已婚男子”。现代汉语建立后,许多维持几千年不变的词义被打破,变形衍化,以适应新的语境。
“丈夫”的词义之所以能维持几千年不变,是因为在古代,尤其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及以前,文人们说话都遵循一个大背景——经学语境。
所谓“经学语境”,指的是无论遣词造句,还是讲逻辑道理,人们都喜欢“效祖宗之言”,或是沿用古文的用词,或是引用先秦、秦和西汉的故事,来解释现实中的问题。例如《三国志》中记载,荀彧在官渡之战时这样劝诫曹操:
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闲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
曹操举棋不定,荀彧就举楚汉相争的例子,成功劝阻曹军冒进。这种语言习惯一直延续到唐代以前。人们不断沿用古语,使古代汉语的面貌相对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从先秦古语开始,许多文献就将“丈夫”与“妇人”相对。例如《仪礼》将“丈夫”与“妇人”并举,《韩非子·五蠹》中有“古者丈夫不耕……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的用法,意思是说古代小国寡民,所以哪怕男人不耕作,女人不织布,仅靠采摘和狩猎就能生活。
尽管“丈夫”与婚姻没有关系,但“妇人”这个词生来就与婚姻有关。《礼记》中规定“天子之妃曰‘后’……士曰‘妇人’”,“妇人”特指士的配偶。直到今天我们还会说“他们夫妇二人”,其实就是从“丈夫”和“妇人”中各取一个字,组成新词,代指缔结婚姻关系的双方。
既然古代女子不称“丈夫”,那她们如何称呼自己的另一半呢?
先秦语言古朴简洁,并没有特定的男性配偶称谓,人们往往用普适性的称谓来称呼他们。最简单的称呼就是“人”,只有短短四字的《涂山女歌》(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之一)说“候人兮猗”,意思就是“我等你回家”。
到周代时,女子们使用“君子”“吉士”等美称。《诗经》中有大量相关文献,例如《草虫》中说“未见君子”,《殷其靁》中说“振振君子”。但并不是每一个女子都夸赞配偶。如果感情不美满,女子们会毫不客气地说“之人”“尔”“女”(通“汝”),意思是“你这家伙”,带着浓浓的抱怨意味。
“君子”这种称呼贯穿整个古代,尤其是紧随其后的秦汉。汉代女子称配偶为“君”,例如《白头吟》中称“闻君有两意”。也有称呼官职的叫法,例如称“府君”“使君”。这些称呼有一个共同特点:表现出古代女子对配偶名誉、品行、社会地位的看重。
到唐代时,语言文化都向近世转变,再加上西域文化的传入,出现了口语化的“郎”。但“郎”仍然不是配偶的专属称谓,而是对年轻男子的通称。与此同时,唐代已经出现了“夫妻”的说法,例如唐代女诗人李冶《八至》中说“至亲至疏夫妻”,元稹《遣悲怀》中也说“贫贱夫妻百事哀”。
直到宋代时,才出现了现代人熟悉的“官人”。至于明清之际,戏曲小说繁荣,语言极度发达,“相公”“老爷”“主君”等各种叫法更是满天飞。从这些称呼可以看出,女子对配偶的定位不再基于社会、国家,而是基于“小家”,承认男子身为一家之主的权威。
值得一提的是,“相公”在唐代专指宰相,在宋代也被用来称呼官员,到明清时却成了配偶的称呼,实在是很有趣的变化。
近代以来,女子开始用“先生”称呼配偶,夫妻双方用“爱人”称呼对方,体现出男女平等意识。这些称呼平淡而温馨,一直沿用至今。
借形前后:「大丈夫」≠“大丈夫”?
除了“丈夫”以外,“大丈夫”同样是古代汉语中的常见词。例如在《三国演义》中,刘备为劝诸葛亮出山,使上了“激将法”:
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
再如《孟子》中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周易》中说“随丈夫小子以从王享者,大丈夫乎”。相比于“丈夫”,“大丈夫”的褒扬意味更浓,甚至可以和“君子”画等号。
有趣的是,在邻邦的通用语言——日语中,也有一个常用词语,长得和“丈夫”一模一样。日语词汇「丈夫」,核心含义是“坚固,结实”。它还有一位“近亲”——「大丈夫」(だいじょうぶ),发音近似于“呆胶布”,意思是“没关系,没事的”。
众所周知,汉语是日语的重要源头之一。日语文字系统脱胎于汉字系统,分为日文汉字、假名等多种不同的书写方式。根据《隋书》《北史》等史籍记载,日语诞生之初只有语音,没有文字,人民“唯刻木结绳”,汉字随佛经传入后“始有文字”。
日语里的「丈夫」和「大丈夫」与古代汉语中的“丈夫”和“大丈夫”有没有关系呢?
查询《广辞苑》《大辞泉》等日本辞书会发现,「大丈夫」的核心词义与中文的“大丈夫”没有直接关联。但在数码《大辞泉》中,「大丈夫」的关联小注中有一条『りっぱな男子。ますらお。偉丈夫。「豪放な大丈夫」』,大致意思是“漂亮、雄伟、豪迈的男子”,这和“成年男子”有一定的关联。
也就是说,日语词「大丈夫」和汉语词“大丈夫”在词源上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仅仅在字形和衍生义上有关联。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就要说到汉字“六书”造字法中的一项——假借。它不仅存在于汉字造字中,其实也广泛存在于世界各族文字中。人类的语言文字有一个共同特点:语音往往先诞生,然后才产生文字。当新的读音产生时,为了减少造字成本,人们有时会从已有的字形中选一个,用来对应这个新的读音。
这种做法在古代汉语中很常见。例如“西”字的甲骨文字形是一个鸟巢,本意为鸟儿归巢。后来因为读音与[ɕi]相近,人们就将它的字形“借”过来,表示“西方”的意思。而“西”字的本意“鸟儿归巢”脱落出来,演变为了“栖”字。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字形还是原来的字形,但读音、字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语「大丈夫」或许也是这样产生的。它借用了汉字“大丈夫”的字形,赋予它“呆胶布”的读音、“没问题”的词义以及相对应的假名写法,形成一个新的词汇。
从“成年男子”到“男性配偶”,“丈夫”的词义变化不仅是语词流变,也蕴含着文化与观念的变迁。这一演变历程反映出中国人对婚姻、家庭和社会责任的不断思考,是语言文化与社会历史相互交织的生动体现。
来源: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