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拼科技拼人力?美军高官笃定中国会输,让50万陆军和解放军肉搏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9 19:50 1

摘要:现代战争不拼科技拼人力?美军高官大言不惭,笃定50万陆军有实力跟解放军“肉搏”。

现代战争不拼科技拼人力?美军高官大言不惭,笃定50万陆军有实力跟解放军“肉搏”。

美国陆军部长丹尼尔・德里斯科尔在一档播客节目中,说了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

什么话?

他说,中国在人工智能这类技术领域走在前面,承认中国在经济转化效率、创新能力、专利数量上,确实有两把刷子,但在战场上,技术随时可能失效,到时候士兵的战术素养才是关键。

言外之意就是,武器装备再先进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因为没了技术支撑,美国大兵靠 “肉搏” 也能赢解放军。

这话可有意思了,之前难道不是美国成天叫唤 “最大技术威胁” ,要跟中国拼技术吗?怎么突然转了风向,开始吹 “人力制胜” 的调子了?

这是随口说说,还是藏着别的心思?

中国国防部长董军此前在北京香山论坛上说得很清楚:中国军队是和平之师,军力壮大是为了增加制约战争的力量,不是要跟谁对抗。

两相对照,德里斯科尔的话,更像在刻意营造 “美军有退路” 的假象。

但看看美军近期的实际行动,会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先看装备调整。

今年 5 月,美国陆军刚宣布取消 “灰鹰” 无人机项目,理由是这装备已经是 “昨天的武器”,跟不上战场需求了。

可取消旧装备的同时,美军又启动了 “人机混合小队” 计划,明确 2026 年前要把自主机器人、无人机群全塞进作战单元,让装备、传感器和人员能实时互通。

一边扔旧技术,一边急着搞新技术整合。

这叫不重视技术?

预算分配中的猫腻更明显。

德里斯科尔主导砍了 480 亿美元非必要开支,这些钱没浪费,全砸进了反无人机系统、量子计算、神经链接这些前沿领域。

不仅如此,还专门设了 7.5 亿美元基金,拉中小企业一起搞军事技术研发。

如果真像他说的 “不拼科技”,何必在技术上砸这么多真金白银?

再就是人才储备。

美军 9 月刚组了个 “人才审查小组”,明确 10 月起要优先留着无人机操作、自主作战系统维护这些技术兵。

要是 “人力” 真比技术重要,何苦花心思筛技术型人才?

这些事摆在一起,明眼人都能看出来,美军心里认定的还是 “技术主导战场”。

这跟所谓 “拼人力” 的表态放在一起,明显是矛盾的。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恐怕还得从美军的现实困境和战略算计里找答案。

最新数据显示,美军适龄青年里,只有 23% 符合入伍标准;肥胖率超过 40%,再加上毒品问题,兵源质量一直在掉;

2022 到 2024 年,美国陆军征兵缺口累计达 20%;

就算 2025 年靠放宽学历标准勉强完成目标,士兵训练合格率还比上一年降了 5%。

在这种情况下,强调 “士兵素质优势”,目的很明显,就是给自己人打气。

而且这样既能向国会多要陆军预算,平衡海空两军的资源倾斜,又能掩盖征兵难带来的军心波动。

毕竟没人愿意相信自己待的军队 “既缺人又缺质量”。

今年 3 月,美国防部签过一份秘密备忘录,明确将中国定为 “唯一的步调威胁”,还计划减少欧洲驻军,让欧洲盟友多扛点对俄防卫的担子,好把资源集中到亚太。

欧洲对美军技术的依赖度可不低,而美国宣扬 “人力制胜”,就是想弱化这种技术焦虑,让盟友觉得 “就算技术有差距,美军还有人力优势”,好稳住同盟体系。

更重要的是,美国军方想制造 “技术没用” 的错觉,误导中国放缓军事技术研发的节奏。

谁叫美军自己在技术上有短板呢?今年高超音速导弹试验连摔 3 次,反无人机系统成本是中国的 20 倍。

这些短板,也需要靠 “迷惑话” 来转移注意力。

但实际上,德里斯科尔的 “肉搏论”,在现代战争里根本站不住脚。

看看乌克兰战场就知道。

就算不是最顶尖的技术,低成本无人机蜂群照样能掀翻坦克集群。

士兵和技术装备的配合效率,直接决定谁能攥住战场主动权。

美军自己也吃过亏,在红海遭胡塞武装无人机袭扰时,就算士兵数量不少,没技术防护照样手足无措。

这还不能说明问题?

再看中国这边的军事发展。

前不久阅兵展示的 ZTZ-100 坦克、载弹 2 吨的攻击 - 11 隐身无人机,还有延迟≤0.5 秒的 “天算” 指挥系统。

这些装备都在说一件事,解放军陆军早就完成 “信息化 + 智能化” 转型,合成旅里普遍配着无人机蜂群,早不是 “靠人堆” 的作战模式了。

这种情况下,还说 “靠肉搏能赢”,明显太脱离现实了。

更关键的是,现代战争从来不是单一装备或单一要素的较量,而是技术体系的对抗。

德里斯科尔说 “技术可能失效”,可中美现在的军事技术体系,不都有多重备份吗?

就算某类装备暂时出问题,指挥、通信、防御系统照样能转。

到时候比的,难道不是体系完整度和技术储备厚度?怎么会落到 “肉搏” 的地步?

美国前驻华大使伯恩斯近期有个表态,或许更实在。

他说, “美国不应低估中国的科技、军事与经济实力,中国领导层的长期战略眼光,让美国在战略布局上难竞争”。

对比德里斯科尔的话,这种客观认知似乎更有说服力。

说到底,德里斯科尔的这番迷惑发言,就是美军在多重压力下的产物。

技术上被中国追着跑,兵源数量质量双下滑,战略布局又要顾头顾尾。

想靠 “吹人力优势” 掩盖技术短板,靠 “说迷惑话” 替代实际突破。

这不仅让人不信,更暴露了对现代战争的认知早就落后了。

毕竟在技术主导战场的时代,任何脱离体系和技术的单一优势论,最终都只能是自欺欺人的空谈。

来源:贺文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