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连玉玲,任教于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12年深耕低年级教育教学工作。曾荣获北京市骨干班主任、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标兵等荣誉。她把每个孩子都比作带着露珠的小种子,而自己既是耕耘者,也是这片土壤的共同生长者。她从环境浸润、关系滋养、习惯赋能三向发力,构建起一座充满生机
在“紫禁杯优秀班主任”报道中
我们了解了班主任们
别具特色的育人故事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
四位紫禁杯优秀班主任
一起看看她们独特的育人方法
构建师生共生场域
赋能双向拔节生长
连玉玲,任教于北京市海淀区实验小学,12年深耕低年级教育教学工作。曾荣获北京市骨干班主任、海淀区优秀四有教师标兵等荣誉。她把每个孩子都比作带着露珠的小种子,而自己既是耕耘者,也是这片土壤的共同生长者。她从环境浸润、关系滋养、习惯赋能三向发力,构建起一座充满生机的幸福成长园地。
“小种子”班级育人体系
润泽土壤
以环境滋养成长的根系
教室环境是“小种子”扎根的土壤,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教育的深意。走进阳光“小种子”班,一年四季都是充满活力,生机盎然的。连玉玲和学生一起种植黄瓜、向日葵等植物,经过他们的精心呵护,植物都已经开花结果,让人心生欢喜。生活在这样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就如同为“小种子”提供了富含营养物质的土壤,让孩子们感到一种来自心底的温暖。
联结共生
以关系筑牢成长的根基
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家校关系就像桥梁一样连接着教育的各个环节,它们相互交织、相互促进,是小种子健康成长的根基——
连玉玲一直努力构建“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这关系就源自老师的微笑,将教育最为灿烂的一面展现,让自己走进学生的心灵,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重。
同伴间的相互扶持与陪伴也十分重要,多样化的趣味活动拉近了学生间的距离、增进了友谊。她通过“互赠夸夸卡”的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彼此的优点,感受同伴间的认可和鼓励,营造一种正向激励的文化氛围。
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前提,也是家校协同育人的起点。她认为教师与家长是一种双向互动、相互学习的关系,并始终秉持公正,和家长相互融合育人方法,共同培育“小种子”。
蓄能拔节
以习惯赋予成长的力量
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充足的养分,而习惯养成教育就如同在给“小种子们”施肥,促进其健康成长。连玉玲结合低年级的《培芽课程》赋能学生顺利度过幼小衔接的转折关键期,为“小种子”奠定了持续生长的基础。基础打实后,她从多层次、多维度、全方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不断赋予“小种子”成长能量,使其茁壮成长。
连玉玲用爱与智慧培育了一颗颗幼苗,而她也在与幼苗的对话中抽枝散叶,让教育初心化作常青藤,在十二载春秋里攀援出教学相长的新维度。在连玉玲的“小种子乐园”里,教育是静待花开的耐心,是向下扎根的踏实,更是向阳而生的信念。当每一颗种子都被看见、被珍视,幸福便在这片沃土上悄然生长,终成葳蕤森林。
借力动车组,驶向美丽新世界
张晓琛,北京铁路实验小学六6班班主任、数学教师。曾荣获海淀区班主任带头人、优秀班主任、优秀中队辅导员等荣誉,所带班级被评为海淀区优秀班集体、获红领巾奖章三星章。在教育的旅程上,她立志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她用耐心陪伴,以爱心滋养,只为学生绽放光芒,奔赴属于自己的远方。
张晓琛所带的班级学生与铁路有情缘,于是她利用“动车组”方式开展班级工作。
科学组建“动车组”,班级管理化整为零
组建原则
她根据班级学生的性格、能力、爱好进行分组,并以小组特点命名,制定口号凝聚团队精神。
车组机制
纪律方面,每日都有纪律委员记录当天情况,方便在小组间开展评比;卫生实行小组轮流值日,实行组长负责制,分工到个人;文体活动,在比赛中为班级获得荣誉就能为本组增加相应积分;学科作业,组长负责检查全组成员是否完成,教师再检查组长。小组内对每个成员的品德修养、身心健康、思维能力与行为习惯这四方面做好每日记录。
有效运行“动车组”,班级管理化零为整
“车头”带动,人人管理
班级的动力源于“车头”,“车头”就是榜样,榜样的力量推动“班车”前行。她经常在班中树立榜样,让学生们对照自己和榜样,通过分析提升自己,使每个学生都努力成为“车头”,逐渐起到了“班车人人管”的效果。
“车厢”助动,精神激励
班干部实行轮流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成为班级管理者,而当选的首要条件就是能否起到榜样引领作用。这样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推动进步。每学期末,她都会开展“我与___的距离”主题班会,让学生在总结中看到这一学期的成长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车尾”推动,民主管理
“车尾”的力量不可小觑。她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推动学生们前进,让每个学生都努力,最后达到共同进步。学生小组讨论班会主题,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深刻理解班会的意义,又能实现民主管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参与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锻炼的过程,从而传递正能量。
及时评价“动车组”,落实班级监督反馈
一周一小结,一月一次大总结,指出优点和不足,评选出最佳小组、最佳组长、组员,用个体优势带动集体的行为养成,用榜样的力量影响更多人的成长。
以往的自然小组变身“动车组合”,提高了学习效率,强化了合作意识,激发了学生参与管理的热情,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竞争,相信他们会乘着北铁实验的通达号列车一路成长,驶向美丽新世界。
小运动撬动大教育
让德育在体育中生根发芽
王乔,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五年级6班班主任、语文教师,曾荣获海淀区优秀班主任等称号。她以体教融合为抓手,将德育贯穿体育全过程,倡导“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自信生活、全面发展”。带班实践中,创新构建育人新模式。所带班级荣获北京市先进班集体、海淀区优秀班集体称号。
王乔坚持以“快乐学习、健康成长、自信生活、全面发展”为育人目标,创新构建了“健康宣讲+体教融合+公益实践”三位一体育人体系。
理念浸润:健康宣讲润物无声
立体化宣讲矩阵
创建“1+3+N”健康宣讲模式:以班会课为主阵地,打造“班委主讲+家长助讲+榜样宣讲”三维体系。学生自主策划《护眼行动》《膳食革命》等12个主题,将健康理念融入日常。特别邀请残奥冠军侯斌开设“云端励志课”,将体育精神具象为可触可感的成长力量。
跨场域传播效应
创新“班级微电台+校园广播站+家庭直播间”传播路径。学生主播团队自主采编的《运动小讲堂》累计播出47期,覆盖全校1000余名师生。制作的《客厅运动会》系列视频,带动200多个家庭开展亲子运动,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整个家庭”的辐射效应。
社团赋能:自主管理淬炼品格
民主化社团建制
遵循“兴趣导向、全员参与”原则,建立民主议事机制。通过“提案征集-班会讨论-投票表决”流程,成立了六大体育社团。独创“双导师制”(教师指导+高手带训),培养出“跳绳小仙女队”等特色团队,班级每个学生掌握了至少2项运动技能。
项目式成长模式
推行“运动项目+品格塑造”双目标管理。篮球社的战术研讨培养辩证思维,田径队的耐力训练锻造坚韧品格,集体舞排练中的协作磨合提升团队意识。在备战北京市集体舞展演期间,学生自主制定训练计划,创编动作分解口诀,将坚韧不拔的体育精神转化为克服困难的实际行动。
公益延伸:责任担当升华价值
社会化实践平台
构建“班级-校园-社会”三级志愿服务体系。学生自主设计“晨间问安”“校园安全员”等6个服务岗,累计提供志愿服务526小时。冬奥会期间组建“小小文明使者团”,5名学生志愿者克服困难坚持封闭训练的事迹,成为鲜活的榜样范本。
课程化公益行动
开发“体育+公益”融合课程。组织学生分析社区健身设施使用数据,撰写《全民健身倡议书》;策划“运动捐步”公益活动,将1.2万公里运动里程转化为山区学校体育器材捐赠。这种“运动成就他人”的实践,让责任担当从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
体育不仅是强身之道,更是铸魂之法。王乔将持续深化体教融合创新实践,让每个生命在运动中绽放光彩,为新时代“大教育”注入蓬勃生机。
从个人到集体 让班级“秀起来”
张赠益,北京市育英学校西翠路校区班主任。曾连续三年获得海淀区优秀班主任称号,两次参加北京市班主任基本功展示活动,获得二、三等奖。秉承 “让每一位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的教育理念助力学生们的成长,她所教班级曾获得海淀区第25届艺术节班级朗诵银奖,海淀区优秀中队,海淀区、北京市先进班集体等荣誉。
2018年9月,张赠益迎来了37名一年级新生。家访时,她发现学生们见识广博、爱好广泛。但开学后,这些学生自我意识很强、爱说爱动,导致教学难以正常开展;在年级比赛中,个人项目包揽冠军,集体项目却屡战屡败,“个人秀” 成了班级日常。她意识到,必须建设一个有秩序、有凝聚力的班集体,才能让学生学会共处,实现个人与班级共同发展,让班级也“秀”起来。
为规范班级秩序,张赠益起初与学生约定“不打扰他人学习”,但收效甚微。后来,她引入累计印章换奖品的奖励机制,激励孩子们不断进步。她逐步完善班级约定,聚焦 “学习”“纪律”“卫生” 三大领域,并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计分方式从个人积分转为小组积分,奖励也更加丰富多样。同时,开展寻找最美的“花”活动,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通过家长会与家长沟通教育计划,凝聚家校力量,班级逐渐步入正轨。
班级逐渐有序了,怎样成为一个有凝聚力的集体,向“班级秀”再迈进一步呢?张赠益开展了“夸夸他/她的好”活动,帮助学生发现同伴的闪光点;利用教室展板和线上班会,为学生搭建才艺展示平台,让大家在相互欣赏中增进友谊。她还推行班级岗位制度,让学生自主梳理岗位、竞聘轮换,实现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
三年级时,班级在篮球赛中再现个人强、集体弱的局面。接力传球赛失利后,同学们指责失误的同伴“小全”。张赠益通过班会分析原因,带领学生进行合作训练。在拔河比赛中,“小全”主动分享经验,全班齐心协力,最终逆袭夺冠。张赠益还通过以“拼图的学问”为主题的一系列班会,让学生深刻理解团队合作的意义。
心凝聚还不够,还要共成长。为让集体“秀起来”,张赠益设计了六年 “班级发展课程”,兼顾集体与个体发展。
面对学生提出的奇思妙想,她总是鼓励探索。“小刘”同学开展《沙包材质与游戏关系》研究,遇到困难时,她积极指导、帮助完成研究。受此影响,班级掀起了科学研究热潮。六年来,学生们在金鹏科技论坛中大放异彩,班级共有14篇研究小论文获得北京市、海淀区的奖项。
经过六年的浸润,曾经热衷“我行我秀”的学生们如今以班级之名绽放光芒,用团结与协作书写着精彩篇章。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
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
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老师们用日复一日的
用心、爱心、耐心
成就学生们的成长
爱可抵岁月漫长
相信她们将继续绽放教育之光
下期,还有更多不一样的育人故事
等你来揭晓
我们下期见~
素材来源:德育科 各相关学校
编辑:黄依依
投稿邮箱:hdjywx@126.com
海淀教育内的文章,大部分是海淀教育记者的原创以及征集资料的整合,除海淀教育授权外,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相关责任。本公号荣获2017年度、2018年度“首都教育新闻宣传策划创新力奖”和“首都教育新媒体传播影响力”大奖,2020年度“首都教育融媒体建设先锋奖”和“首都教育新媒体最具影响力”大奖!
来源:海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