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说咱俩是不是太巧了?”躺在病房里,王女士看着身旁的老伴苦笑。两个月前,王女士因为腹痛被诊断为直肠癌。医生建议陪她的丈夫也做个体检,没想到,竟然也查出了同样的问题。王女士的第一个念头是:难道癌症也能“传染”?
“你说咱俩是不是太巧了?”躺在病房里,王女士看着身旁的老伴苦笑。两个月前,王女士因为腹痛被诊断为直肠癌。医生建议陪她的丈夫也做个体检,没想到,竟然也查出了同样的问题。王女士的第一个念头是:难道癌症也能“传染”?
但这样的巧合,并非个案。网上不断有“夫妻接连查出癌症”“一家三口先后患癌”的新闻,不少中老年朋友都谈“癌”色变。有人惶恐,认为这是不是某种“宿命”;也有人纳闷,“夫妻癌”“家族癌”为啥现在变多了?到底是偶然,还是生活中有风险因素早已潜伏?
今天,就来聊聊这个让人揪心又必须正视的话题,夫妻癌、家族癌高发的背后,真正的元凶是什么?又该怎样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很多人看到夫妻、公婆、母女先后查出癌症时,会本能担忧癌症是否有传染性。权威医学共识明确指出,癌症本身并不会像感冒一样在人与人之间直接传染。传染病需要传染源、途径和易感人群三要素,而癌症患者既不是传染源,也没有合适的传播途径。
遗传因素,家族癌的基因密码,首先,遗传基因在某些癌症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简单来说,如果家族中有第一代亲属(如父母、兄弟姐妹)患某种癌症,那么后代出现同类癌症的风险会显著增加。
以结直肠癌为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如果不加干预,10-20年内癌变率接近100%。而乳腺癌患者家族中的女性,患癌风险比普通人高约3倍。胃癌、肝癌等也都存在比较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
不过,医学上又细分为两类遗传相关癌症:一种是遗传性肿瘤,如多发性肾母细胞瘤,几乎由基因决定,不受环境影响;另一种是易感性肿瘤,体内基因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共同“点燃”癌变的火种。也就是说,基因提供了木柴,但环境和习惯决定了火是否真的点起来。
长期共享生活习惯与环境,夫妻或家人共同患癌更多的原因是生活习惯和环境高度一致。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指出:大约三分之一的癌症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比如,丈夫长期吸烟,妻子和孩子可能成了被动的“二手烟受害者”;偏爱油炸、热烫、腌制等高危饮食,全家人跟着受“荤腥之害”;日常喜欢剩饭剩菜,或家里有甲醛超标、霉菌隐患,都会让家人集体暴露在致癌风险下。
有研究显示,有一个吸烟者的家庭,配偶患肺癌的风险高出14倍。类似的,还有“夫妻癌”中的消化系统、肝脏、皮肤肿瘤,很多与一日三餐、环境暴露有关。
情绪压力与家庭氛围,你以为性格急脾气只是“吵一架”?其实,家庭中的消极情绪也会助推癌症风险。长期紧张、抑郁、焦虑,能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免疫力,让身体对异常细胞的清除能力下降。家庭氛围和睦、心理舒畅,不仅更幸福,抗癌力也会更强。
某些病毒细菌的传染性,虽然癌症本身不传染,但有些有致癌潜能的病原体却能“传递”。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关联显著,感染者患胃癌风险增至4-6倍,主要经口口、粪口传播,易在亲密家庭成员间交叉传播。
EB病毒与鼻咽癌、部分胃癌相关,唾液是重要传播途径。做好个人卫生、防控相关传染源,是家庭防癌的护城河。
乙肝病毒是肝癌高危因素,75%以上的肝癌由乙肝转化而来,而乙肝能通过血液、母婴、性传播。高危型HPV病毒可导致宫颈癌,主要性传播。
家族性肿瘤风险不可逆,但早发现可以让大难化小!以下四类高发癌症,需格外警惕。
结直肠癌,我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约42.92万人,死亡28.14万人,90%起源于腺瘤性息肉。家族有息肉史或大肠癌史者,应提早从30岁起每年做肠镜。常见早期信号如便血、排便习惯改变、腹部包块,务必警惕。
肺癌,新发肺癌人数高达78.7万人/年。吸烟+遗传是高危组合。早期可能症状隐匿,仅干咳、低热、声嘶、胸闷,有家族史或曾重度吸烟者,需每年低剂量螺旋CT筛查。
胃癌,我国胃癌年新发约68万例,占全球近一半。遗传弥漫型胃癌、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不良饮食习惯为三大危险因子。有家族史者建议40岁起每年做胃镜,并积极根除幽门螺杆菌。早期症状如上腹胀痛、食欲减退、黑便要抓紧就医。
乳腺癌,中国女性每年新发乳腺癌30.4万例以上,且家中有患病女性,风险升高3倍。建议20岁起坚持自检,30岁起每年B超,40岁起1-2年做一次钼靶检查。出现乳腺肿块、乳头溢液等异常应尽早就诊。
遗传因素我们无法选择,但有效干预却能主动争取,家族、夫妻有肿瘤史的人群,定期体检(早于一般人群)、肠胃镜/乳腺筛查绝不懈怠。
全家共同养成戒烟限酒、低油低盐、规律作息、合理运动的健康习惯,少熬夜,避免情绪内耗。
积极接种乙肝、HPV疫苗,日常注意分餐、公筷公勺、卫生洁净、防控幽门螺杆菌感染。
保持家庭和谐、心理健康,任何异常症状要及时就医,“别等身体出‘报警’才慌张”。
科学预防、及时体检,可以让本可能恶化的命运被逆转。不妨现在就和家人互相提醒,把防癌行动落到每一天。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最新版)》
3.《中国肿瘤登记年报(2023)》
4.《“夫妻癌”频发有何原因 医生叮嘱要生活有规律》(浙江新闻客户端)
5.《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肿瘤防治指南》
6.《胃癌防治共识(中华肿瘤杂志)》
来源:鲁老师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