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刘威副研究员课题组在国际心理学与行为科学领域的重要期刊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中发表研究论文。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分别为学校已毕业本科生李家莘和陈政玥,郝鑫副教授与刘威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近日,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刘威副研究员课题组在国际心理学与行为科学领域的重要期刊Behavior Research Methods中发表研究论文。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和第二作者分别为学校已毕业本科生李家莘和陈政玥,郝鑫副教授与刘威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
刘威,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涵盖学习与记忆、应激与记忆的交互作用、教育神经科学。曾受邀担任十余种SCI/SSCI期刊审稿人,主持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
此次研究提出了一种利用眼动追踪与机器学习方法,实现自然刺激感知过程中实时检测记忆编码过程中事件分割的新型计算方法学,并在不同类型的自然刺激数据中得到重复验证。
在日常信息加工过程中,人们会不自觉地将连续的经验分割为离散的“事件”,这一现象被称为事件分割。传统的测量方式多依赖主观报告或神经影像学手段,但这些方法往往存在实时性差、成本高昂等局限。本研究通过收集健康青年在观看商业电影与在线网课时的眼动数据,分析瞳孔大小与眼动速度在事件边界附近的动态变化,并结合跨被试相关性分析(ISC)与隐马尔可夫模型(HMM)进行建模。
研究发现,眼动特征能够敏感地反映事件边界,并且隐马尔可夫模型参数也能有效识别这些边界,其结果与人工标注高度一致。同时,该方法还能够预测学习效果,为事件分割研究提供了高效、可推广的工具框架。随着低成本眼动设备的普及,该方法将应用于教育、媒体认知、临床诊断等领域。
这项研究中,本科生以核心作者身份参与并发表国际期刊论文,充分体现了心理学院和课题组对青年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高度重视。近年来,该课题组多名毕业生进入清华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等高校继续深造,进一步印证了学院科研培养体系的有效性。
学生科研能力的成长,离不开华中师大心理学院长期搭建的优质平台。心理学院自2005年成立以来快速发展,已发展为全国心理学教育的领军机构。学院依托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教育部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不仅为教师开展前沿研究提供了支撑,更让学生能近距离接触学科前沿,在真实科研场景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
核磁实验
除了优质的科研平台,学院充足的硬件设施也为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提供了坚实保障。1633平方米的教学科研实验室每年承担的实验教学超过27000人时次,可同时容纳150名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脑成像中心更拥有价值超过3500万元的先进设备,充分满足学生开展大脑结构与功能等高水平研究的技术需求。
虚拟仿真实验室
在优质平台与硬件设施奠定的基础上,学院进一步聚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系统性提升,以项目实践为核心抓手推动学生深度参与科研创新。学院年均指导本科生立项的创新创业项目近20项,并通过课题指导、资源对接等方式,引导学生将学术理论与实际问题结合。
在项目支撑下,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升。近几年,学生在全国高校心理学专业创新创业论坛上揽获国家级一、二、三等奖,荣获全国第二届大学生心理辅导课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获第三届大学生心理辅导课教学创新展示会特等奖等荣誉。
此次刘威副研究员课题组研究成果的发表,不仅展示了华中师范大学在心理学与行为科学领域的前沿探索实力,也彰显了学校在本科生科研培养体系方面的显著成效。未来,学校将继续强化科研育人优势,为心理学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注入更多动力。
素材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官网/官微、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官微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本科招生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