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17日晚上8时许,乐山市夹江县,2台收割机在运粮车灯光的辅助照明下,在种粮大户经营的田地里抢收水稻。农机轰鸣声中,四川邦力达乐天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鹏飞一边紧盯作业进展,一边用手机催促粮车加快转运。
李菲菲 川观新闻记者 郝飞
9月17日晚上8时许,乐山市夹江县,2台收割机在运粮车灯光的辅助照明下,在种粮大户经营的田地里抢收水稻。农机轰鸣声中,四川邦力达乐天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邓鹏飞一边紧盯作业进展,一边用手机催促粮车加快转运。
今年,华西秋雨较常年偏早到达,同时降雨强度较同期偏强,连续降雨也使得秋收工作增加了难度。为抢抓农时,自8月底秋收启动以来,邓鹏飞时不时就会经历这样的“夜间抢收”场景。
邓鹏飞所在公司的16台收割机,正持续转战于夹江周边两百多户种粮大户的田间,最高峰时日收割面积超600亩。然而,面对10月初前必须完成的5万亩总任务,目前刚刚突破2000亩的进度,让整个团队倍感压力。
邓鹏飞的急迫,源于众多种植户的现实需求——他们盼着水稻收割后能尽快腾出田地,及时种上中药材。近年来,夹江县立足本地实际,积极推广“水稻+泽泻”“水稻+川芎”等稻药轮作模式,助力稻药循环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近日,记者跟随邓鹏飞走进田间,了解他们如何“挑灯夜战”,全力以赴保障秋收进度。
收割机正在作业。 摄影 郝飞
向秋雨抢时
开启“夜间抢收”模式
“只要开始飘雨,我们的田间作业就全部要暂停。”站在田坎上,邓鹏飞指着正在作业的收割机说。雨水不仅会让收割机履带陷入泥沼,更会导致稻谷与秸秆粘连,杂质增多,这也是今年秋收启动虽早、进度却不快的主要原因。
为尽可能抢回被天气耽误的时间,邓鹏飞和团队主动调整节奏,把作业延伸到夜晚。“雨一停,只要条件允许我们就立即下田。”他补充说,雨停后地表积水和作物表面的水汽会逐渐消散,正是连夜抢收的宝贵窗口期。
收割机在夜间抢收粮食 受访者供图
不过,“夜战”并不轻松——容易出现光线不足、湿气导致机械下陷风险增加、人员疲劳带来的判断力下降,以及夜间突发故障维修不便等。为此,邓鹏飞准备了一套“夜间预案”。
首先是补充应急照明车。邓鹏飞想出了就地取材的照明办法:运粮车和协调人员的车辆就停在田埂旁,一旦需要,便一齐打开车灯作为临时光源,为收割作业提供有力的灯光支援。
在收割机下地作业前,检修人员还会对农机进行检查。邓鹏飞说,如果遭遇一些突发情况,大家随身带着一些常用工具,一般都能现场排查检修,处理好之后便能继续收割。
夜晚的作业通常从8点多开始,赶在2点前收工,避免露水生成后造成稻谷与秸秆粘连。晚上作业的效率是否会受到影响?邓鹏飞解释,收割机的行驶速度与小轿车相比要慢得多,只要灯光、车辆不出岔子,就不会影响驾驶速度。
在每次结束收割后,邓鹏飞都需要根据当日田块的收割进度,并根据各个种粮大户的需求,协调农机明日的作业区域、时间,让农机和农机手能尽量减少路上奔波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收割水稻上。
夜间作业的收割机正在往粮车卸稻谷 受访者供图
用机器提效
水稻收割四小时内送至烘干厂
采访当天,该公司的16台收割机全部在外作业。“每天大概能收400吨稻谷。”邓鹏飞说,这些在四小时之内,就会被送至公司的烘干厂房。
目前,烘干厂房的日均烘干能力为500吨。但由于还需服务周边多家种粮大户,烘干设备常常满负荷运转,收割后的稻谷往往需排队等待烘干。对于已收割的潮湿稻谷而言,若不能及时处理,极易出现发霉或变质,影响品质与收益。
因此,邓鹏飞的日常协调工作中又增加了关键一环——实时跟踪烘干进度,统筹安排不同农户的烘干顺序。他说,要尽量让每批收割的水稻在第一时间得到烘干,这样不仅稻谷品质更有保障,储存稳定性也会显著提升。
收割机正在作业。摄影 郝飞
对于已经完成收获的田块,邓鹏飞还要及时协调旋耕机进行深翻作业,将水稻秸秆与根茬均匀翻埋至土壤中。这一做法不仅能有效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地力,也为后续作物创造了良好的生长条件。
“下一季主要种植中药材和油菜。”邓鹏飞介绍,从整地、播种到田间管理,整个种植流程都依托现代化农机高效推进。特别是在秧苗移栽环节,智能化插秧机的应用大幅提升了效率,“一台机器每小时可完成4至5亩的插秧作业,精准度高,成活率也更高。”
除了机械化支持,邓鹏飞所在企业还为合作种粮大户提供贯穿作物生长全周期的免费技术指导。“一旦出现病虫害或长势不佳的情况,我们都会及时响应,协助对接农科院专家‘上门问诊’,帮助农户精准解决问题,确保作物健康生长。”邓鹏飞说,待夹江县的收割与备耕工作告一段落,他还将统筹调度公司的农机设备,前往崇州、新津等地开展跨区域协作,进一步提升农机使用效率,支持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
来源: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