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科普,不能让农民听不懂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19:02 1

摘要:周末回农村老家,听到村里的广播向村民播报农业科普信息。笔者用心听了一会儿,听得十分模糊,不知所云。农村广播应当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村民能听懂、易接受。建议由村里文化程度较高的村干部把那些涉农法规条文“翻译”一下,对村民进行播报讲解。(9月29日 《人民日报》)

□郭宝哲(南通理工学院)

周末回农村老家,听到村里的广播向村民播报农业科普信息。笔者用心听了一会儿,听得十分模糊,不知所云。农村广播应当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村民能听懂、易接受。建议由村里文化程度较高的村干部把那些涉农法规条文“翻译”一下,对村民进行播报讲解。(9月29日 《人民日报》)

这则新闻戳中了农村科普工作的痛点:不少科普内容满是专业术语、书面表达,看似“干货满满”,实则成了农民听不懂的“天书”。农村科普的核心是“惠农”,若连“让农民听懂”这一基础都做不到,再先进的技术、再实用的知识,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让科普语言“接地气”,用农民听得懂的话讲清道理,才是农村科普的应有之义。

农村科普“听不懂”的问题,根源在于供需两端的“错位”。一方面,不少科普内容的生产者缺乏对农村实际的了解,习惯用学术报告式的语言进行宣传,这些表述在专业领域无可厚非,但对常年与土地打交道、习惯“大白话”交流的农民而言,自然“听不到心里去”。

另一方面,部分科普渠道和形式也未能贴合农村实际。村广播、宣传栏是农村科普的主要阵地,但有些广播内容照本宣科,语速快、术语多,村民稍不留意就错过关键信息;宣传栏里的科普海报满是文字、缺乏图示,老年人看不清、年轻人没耐心看。更有甚者,将城市里的科普模式直接“照搬”到农村。这种“自说自话”的科普,不仅无法发挥作用,还可能让农民对科普产生“距离感”,觉得“这些东西跟咱没关系”。

农村科普“听不懂”,损失的远不止是几则信息的浪费。当农民屡屡听不懂科普内容,会逐渐失去对科普的信任,即便后续有真正实用的知识,也可能“听不进去、不愿相信”,形成恶性循环。

让农村科普“听得懂”,关键在于学会“翻译”,把专业知识翻译成“农家话”,把书面条文转化为“身边事”。这就需要科普工作者多“接地气”:走进田间地头,和农民聊聊天,了解他们习惯的表达方式;邀请“土专家”“田秀才”参与科普。村广播、宣传栏也应优化形式:广播可以采用“问答式”“故事化”的播报,比如以“老张问玉米锈病咋治,咱这样告诉他”开头;宣传栏多用漫画、流程图,配上方言注解,让老人孩子都能看明白。

农村科普不是“秀知识”,而是“办实事”。它不需要华丽的辞藻,也不用高深的理论,只需要弯下腰、沉下心,用农民听得懂的语言,把技术讲透、把政策说清。唯有让科普内容“沾着泥土、带着温度”,才能真正走进农民心里,成为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金钥匙”。毕竟,能让农民听懂的科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科普。

本文为红辣椒评论原创文章,仅系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红网立场。转载请附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来源:红网·红视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