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和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发布2025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2025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百强区及相关榜单发布。
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三年考的节点,珠三角发展成果如何?一组全国百强榜单印证了实力。
近日,中国中小城市发展指数研究课题组和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发布2025年中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指数研究成果,2025年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百强区及相关榜单发布。
百强区中,广东共有17区上榜,珠三角的广州、深圳、佛山、珠海、惠州、江门、肇庆均有强区上榜。最新的赛迪百强县榜单排名中,惠州博罗县、肇庆四会市、惠州惠东县三县上榜,四会更是多项荣誉加身。
广深佛等地的传统强区持续领跑,肇庆多个县市区贡献增量,县域经济与创新领域多点开花……珠三角此次在全国中小城市高质量发展榜单中的表现,不仅是对过往发展成果的肯定,更折射出“百千万工程”推进下,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图景。
传统强区持续领跑 肇庆“黑马”崛起
GDP排名反映了城市的综合实力,而“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榜单排名则揭示了城市化程度的高低。
先看百强区,作为经济大省,今年广东共有17区入围,入榜区的数量增加了2个,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其中,佛山市顺德区、南海区再度包揽榜单前两名,顺德更是创下连续14年稳居榜首的纪录,成为全国市辖区发展的“标杆样板”。
肇庆作为珠三角的“黑马”,也在争先进位:端州区首次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肇庆市高要区再次入选,位列第95位,与2024年排名相比进位3位。
在广东,与“区强”相对的是“县弱”,这与广东撤县设区的城市化进程有着紧密关联。根据2025赛迪百强县名单,相较上一年,今年广东上榜县市中除惠州博罗县、肇庆四会市外,新增惠州惠东县(第100位),仍集中于珠三角。
再看镇域经济表现,从广东上榜千强镇的分布格局看,超九成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其中,东莞所占席位最多,28个镇全部入选,且均位列前300名以内;广州、佛山、中山、肇庆、珠海次之,分别为25、20、13、12、10个。
相较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珠三角各地市的镇域经济发展起步早,专业化、特色化、产业集群型特征显著。从榜单头部竞争力来看,在全国前10强中,广东占据3席,分别为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珠海市香洲区横琴镇、东莞市长安镇,排名与去年一致。
千强镇作为镇域经济发展的佼佼者,为其他镇域发展提供了示范引领。以东莞排名最高的长安镇为例,它位列全国第9,广东省第3。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和智能手机生产基地,这里每平方公里产出11亿元GDP,正加速从“世界工厂”向“智造高地”加速转型。
值得关注的是,在2025年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中,肇庆有12个镇入选,山区县实现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零的突破,入选数量创历年新高。
2024年,全国千强镇中全省数量比去年新增12个,其中肇庆占了3个;今年,全省新增10个,肇庆占了5个。增量背后,是肇庆统筹推动“百千万工程”的有力行动:一方面做强镇域经济,狠抓“四上企业”培育和清拆整治,全面提升镇村面貌;另一方面组织强镇开展“对标千强、全面加强”培训,引导各镇跳出“舒适区”,在全国坐标系中找差距、谋突破,实现厚积薄发。
“百千万工程”提速 因地制宜多点开花
全国百强区、百强县排名稳步提升的背后,反映了珠三角综合实力和投资潜力的“双赢”,也印证了“百千万工程”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已初见成效。这些荣誉背后,是珠三角以营商环境改革为突破、以城市更新为抓手、以产业升级为引擎的全方位实践。
以肇庆为例,端州与高要一江两岸,同为肇庆的中心城区,一同纳入广州都市圈发展规划,同处于肇庆发展增长极与广佛肇发展轴上,2024年共同为全市贡献了超1/3的地区生产总值。不久前,肇庆端州·高要产业协作区依托双龙省级经开区与小湘镇共建产业协作区,推动产业园区扩容提质。
广东县域经济规模总体偏小,这也正是珠三角“百千万工程”的着力点:以县域振兴为核心抓手和切入点,推进强县联镇带村。三个“百强县”的崛起,正好代表着珠三角县域经济的成长路径。
从地理区位上看,博罗县地处深圳都市圈,紧邻广州都市圈,能承接两大都市圈的辐射带动和要素流通,在两大三万亿城市的产业转型升级中拥有更大的机遇窗口。
今年新入“百强”“俱乐部”的惠东县,与博罗县同属惠州市。2024年,惠东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28.5亿元,同比增长3.5%。当前正着力培育九大百亿级产业,通过培强育新、夯基补链,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成型。
肇庆四会市,邻近广佛,是粤港澳大湾区连接广东西南部的枢纽门户,近年来全力打造金属深加工、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电子信息等千亿级百亿级产业集群,努力构建更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中国玉器之乡”,四会还首创“互联网+拍卖+直播”模式,日销破亿,人均社消零总额居“全国百强县”前列。
在“2025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中,肇庆四会市成为广东唯一入选的县(市),且是全省唯一同时上榜赛迪、国信两大百强县市榜单的县市,还单独入选“2025年度全国新型城市化质量百强县市”,印证其产城融合的发展成效。
“千年古城”端州已集聚肇庆约50%的规模以上现代服务业企业,风华高科、星湖科技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总部在此布局,成为粤西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新支点”;广宁县立足“竹子之乡”优势,发力现代农业、康养旅游等五大产业,锚定大湾区实现山区绿色转型;高要区坚持“制造业当家”双轮驱动,其企业金晟新能成为肇庆首家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独角兽企业……肇庆“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各领域多点开花。
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和推动下,珠三角各地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发展思路,打造乡村特色产业,激发镇域经济活力,镇域工业实力不断增强,发展基础更加坚实牢固。
以枢纽为基,向产业蓄能,建品质城市,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不断攀登进阶,这恰恰是珠三角接连上榜全国榜单的动力所在。
新质生产力引领 区域抱团“聚势”
无论是百强区、百强县还是千强镇的评选,GDP都只是衡量因素之一,是否有强大的内生动力、能否稳步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区域竞争关注的重点。
赛迪顾问城市经济研究中心曾提出“城区超越增长理论”,总结了城区实现超越增长的五大动力要素:即战略目标再定位、优势禀赋再挖掘、创新能力再塑造、产业体系再迭代、营商环境再跃升。
城区要想实现经济的高质量“超越增长”,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必由之路。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展开,珠三角城市正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现代化产业生态——
深圳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致力于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广州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同时着力建设“数字经济引领型城市”和“海洋特色”城市,体现其作为综合性门户城市在平衡发展与功能拓展上的战略思路。佛山提出传统、新兴、未来产业“三箭齐发”,旨在打造“10+N”千亿级产业集群;东莞则重点突出“人工智能+”行动和“耐心资本”,着眼于以技术赋能制造业,并通过强化源头创新夯实发展根基。
营商环境和市场要素的改革也在向“深水区”迈进:不久前,国务院批复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成为试点中覆盖城市最广、开放程度最高、协同任务最重的区域。
乘着改革的“东风”,珠三角城市致力于让全球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像水流一样汇聚于此,这里创新成果、产品、服务,源源不断地输向全国、全世界,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
都市圈为城市发展和县域经济提供了强大的产业支撑和市场空间。依托资源禀赋探索特色路径,县域经济要主动地去融入城市、中心城市、都市圈的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对接和协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
例如,深中通道开通后,中山各镇街正积极推进“深圳研发+中山制造”合作模式,发展“产业飞地”“反向飞地”,希望能更好借力一桥之隔的深圳,赋能自身家电、五金、灯饰、家具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与大西南接壤的重要节点城市,肇庆也“不甘落后”:作为珠三角最美的生态绿洲,绿色既是肇庆“山湖城江”的颜色,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加快建设大湾区康养休闲旅游度假胜地,高水平打造肇庆(怀集)绿色农副产品集散基地……肇庆变绿水青山为金山银山,在对湾区城市的功能补缺中发挥独特优势。
广东理工学院讲师王小春提出:肇庆新区、高新区要借势广州都市圈,承接广佛汽车零部件企业,提升新能源车配套率,改造老旧企业;同时,抓住深莞电子信息企业扩产需求,通过行业论坛、创投基金等多方渠道,强化“深圳研发、肇庆生产”合作模式,在新区产业园引入电子、半导体及精密仪器制造业,夯实制造家底,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
百强区、百强县,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广阔乡村。“小地方”要持续获得大流量,有很多工作要做,对珠三角而言,这张榜单上的“大获全胜”,也许只是个开始。
未来,珠三角各县市区将在“百千万工程”的引领下,以产业优化、环境重塑、空间重构为抓手,破解城乡发展的种种桎梏,形成强区带动、县域崛起的良性互动,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书写更具启示性的篇章。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