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隋大业十二年,李密得知瓦岗军领袖翟让在河南一带势力壮大,便前往投奔。翟让起初也因李密是杨玄感的逃亡部将,听信谗言,将李密关押起来。但李密通过王伯当去求情,并给翟让献上夺取天下的战略,翟让对他的见解很是赞同,便释放了他。
上文说到李密参与杨玄感造反失败被抓后,凭借聪明的头脑成功逃脱,然而他在躲藏之地题反诗,被告发后再次逃跑,今天就继续聊聊他的故事。
隋大业十二年,李密得知瓦岗军领袖翟让在河南一带势力壮大,便前往投奔。翟让起初也因李密是杨玄感的逃亡部将,听信谗言,将李密关押起来。但李密通过王伯当去求情,并给翟让献上夺取天下的战略,翟让对他的见解很是赞同,便释放了他。
李密被释放后,他非常积极,便派人去招降各个小股贼寇,而且都成功了,翟让对他更加敬佩。
李密又劝说翟让趁机攻打荥阳,并以此为根据地,进而争夺天下。翟让采纳了他的建议,率兵攻克金堤关,以及荥阳各县城堡。
很快,隋军的荥阳太守杨庆和通守张须陀率军讨伐瓦岗军,作为张须陀曾经的手下败将翟让准备开溜,但是李密却说张须陀有勇无谋很好对付。于是翟让负责诱敌,李密负责伏击,最终大败隋军,张须陀阵亡了。
鉴于李密的出色表现,翟让就让李密自己统领一支军队,李密治军严格,士兵都很敬畏他。而且李密自己生活朴素,自己得到的金银财宝都分给了部下,所以部下都愿意为他效力。
当时,瓦岗军虽然势力不小,却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只是一味地劫掠商旅。李密便向翟让进言:“如今隋朝气数已尽,天下大乱,我们应该顺应民心,推翻暴政,建立大业,而不是只做些劫掠的勾当。不如攻取兴洛仓,开仓放粮,赈济百姓,这样一来,天下百姓必然会纷纷归附,我们的势力也会迅速壮大。” 翟让采纳了李密的建议,于大业十三年,率领瓦岗军突袭兴洛仓。
兴洛仓是隋朝最大的粮仓之一,瓦岗军攻克兴洛仓后,李密下令打开仓门,让百姓自由取粮。百姓们扶老携幼,纷纷前来,对瓦岗军感恩戴德,争相加入瓦岗军。短短十几天内,瓦岗军的规模就从数万人扩大到数十万人,成为当时最强大的起义军。
此战过后,李密的威望在瓦岗军内部急剧提升,翟让也主动将首领之位让给了李密。李密推辞不过,便在巩县自称 “魏公”,建立政权,设置官属,封翟让为司徒,单雄信为左武侯大将军,徐世勣为右武侯大将军,其余的人封官拜爵各有差别。
在李密的率领下,瓦岗军日益强大,先后有长白山贼寇孟让、巩县县长柴孝和、虎贲郎将裴仁基等人前来投靠。李密于是派遣裴仁基和孟让率领三万多名士兵袭击回洛仓,大规模修筑营寨和壕沟,来逼近东都洛阳。
李密还发布了著名的《讨隋炀帝檄文》,历数隋炀帝的十大罪状,其中 “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 一句,成为千古名句,极大地动摇了隋王朝的统治基础。此时的李密,无疑是隋末最耀眼的枭雄,天下英雄纷纷归附,比如永安周法明、齐郡徐圆朗、淮阳太守赵佗都归顺了他。连李渊在太原起兵时,都曾写信拍他马屁,希望能与瓦岗军联手反隋。(李渊其实也很狡猾,他只不过想借用李密抵挡山东势力,他好趁势夺取关中地区。)
此时,李密的手下柴孝和曾经建议他进军关中地区,夺取这里继而争夺天下,但是李密走了杨玄感的老路,以洛阳还未夺取为理由拒绝了,以至于让李渊趁虚而入夺了长安,最终笑到了最后,这是后话!
随着瓦岗军的壮大,李密与翟让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显现。翟让虽然将首领之位让给了李密,但他的哥哥翟弘、部将王儒信等人却颇为不满,常常在翟让面前抱怨:“你是瓦岗军的创始人,为何要让给李密这个外人?”
李密知道翟让这些亲信的不满后,担心他们会发动兵变,夺取自己的权力,于是李密决定先下手为强。大业十三年,李密在瓦岗军的大营中设宴,邀请翟让、翟弘等人赴宴。席间,李密故意拿出一把珍贵的弓,让翟让欣赏。翟让接过弓,正准备拉弓试射时,李密预先埋伏好的士兵突然冲出,将翟让、翟弘等人斩杀。徐世勣此时是李密的部下,他也被乱兵砍伤,李密立即制止了,徐世勣活了下来,单雄信等人叩头请求饶命,李密都释放并安慰他们。
翟让被杀的消息传开后,瓦岗军内部一片哗然。虽然李密很快控制了局势,安抚了翟让的旧部,但瓦岗军的凝聚力已大不如前。李密也因诛杀翟让,落下了 “忘恩负义” 的骂名,失去了部分将士的信任。这次内讧,成为瓦岗军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隋大业十四年,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杀死隋炀帝,随后率领十万大军北上,欲攻占洛阳。此时的洛阳城内,隋恭帝杨侗(隋炀帝的孙子)在位,越王侗派使者前往瓦岗军,封李密为太尉、尚书令,让他率军讨伐宇文化及,李密接受了任命。
李密认为这是扩大自己势力的好机会,便率军迎战宇文化及。在童山之战中,瓦岗军与宇文化及的军队展开了惨烈的厮杀。李密率军奋勇杀敌,却不幸被流矢射中,险些丧命,瓦岗军采取防守形势。宇文化及大军缺粮,很多部下叛变,最终宇文化及只能率残部逃往河北。
然而,童山之战虽然胜利,瓦岗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兵力损失过半,粮草也消耗殆尽。更糟糕的是,洛阳城内的王世充趁机发动政变,控制了洛阳政权,随后率领精锐部队前来攻打瓦岗军。此时的瓦岗军已疲惫不堪,又缺乏粮草,战斗力急剧下降。
武德元年,李密率领瓦岗军在偃师与王世充的军队展开决战,瓦岗军这次战败了,士兵纷纷溃逃。李密试图组织反击,却已无力回天。
李密走投无路,便决定前往长安,投奔李渊。
李密投奔唐朝后,唐高祖李渊表面上对他颇为优待,封他为光禄卿、邢国公,但对他的礼遇却越来越微薄。但李密内心深处觉得,他曾是统领数十万大军的 “魏公”,如今却成了唐朝的一个普通官员,这种落差让他难以接受。更让李密不满的是,唐朝一些掌权的官员还来向他索要财物。
武德元年十二月,李密以 “前往山东招抚旧部” 为由,向李渊请求离开长安。李渊同意了他的请求,派王伯当等人跟随他一同前往。途中,李渊又下令召李密返回,李密非常害怕,暗中谋划叛乱。
于是他率军直奔桃林县,攻占了县城,随后向南进军,试图投靠在襄阳割据的旧部张善相。唐朝的右翊卫将军史万宝得知李密叛唐后,立即派将领盛彦师率军追击。
李密率领的军队在熊耳山遭到盛彦师的伏击。唐军将士奋勇杀敌,李密的军队寡不敌众,很快便被击溃。李密在混乱中被唐军斩杀,年仅三十七岁。
李密死后,他的的首级送往长安。后来,徐世勣向李渊请求收敛李密的尸骨,李渊同意了他的请求。徐世勣将李密的尸骨安葬在黎阳山西南,瓦岗军的旧部纷纷前来吊唁,哭声震天。(当初,李密被王世充击败,本来想去投靠镇守黎阳的徐世勣,但其他部下反对说徐世勣当初差点被杀了,投靠他很危险,事后看来真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徐世勣还是挺忠心的,难怪时候唐朝三代皇帝都非常信任他,他也最终位列人臣巅峰!)
李密出身关陇贵族,却能顺应时代潮流,投身反隋大业;他凭借高超的谋略,将瓦岗军从一支劫掠商旅的草莽队伍,发展成为反隋大军的中坚力量,他的才能在隋末群雄中还是很突出的。特别是,他攻占兴洛仓、开仓放粮的举措,赢得了百姓的支持,也为后世树立了 “劫富济贫” 的典范。
然而,李密的失败也并非偶然。他性格中的缺陷:猜忌多疑、忘恩负义,导致了瓦岗军的内讧,失去了瓦岗将士的信任;他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不能听从部下建议及时夺取关中战略要地,后在击败宇文化及后,也没有及时休整军队,反而急于与王世充决战,最终导致惨败;他在投奔唐朝后,又不能放下身段,反而急于叛唐,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的下场,令人无限唏嘘!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新唐书》、《旧唐书》
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侵删。
来源:文史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