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9月28日的阳光掠过济南世纪英华实验学校训练场的绿茵场,高一新生们的军训已走到第五天——算上第七天的汇演日,这是离训练结束仅剩两天的倒数第三天。曾经盼着“倒计时快点走”的少年们,不知从何时起,开始悄悄把训练的每一个细节刻进眼里:被汗水浸出盐渍的校服袖口、操场
当9月28日的阳光掠过济南世纪英华实验学校训练场的绿茵场,高一新生们的军训已走到第五天——算上第七天的汇演日,这是离训练结束仅剩两天的倒数第三天。曾经盼着“倒计时快点走”的少年们,不知从何时起,开始悄悄把训练的每一个细节刻进眼里:被汗水浸出盐渍的校服袖口、操场边磨得发亮的石阶、教官喊口令时微微扬起的下巴,连训练间隙的蝉鸣,都好像比往日多了几分舍不得。
从“盼结束”到“多练遍”:训练里的留恋藏不住
清晨6点的集结,少了往日的匆忙,多了几分“慢下来”的认真。有男生对着操场边的栏杆整理衣领,反复确认帽徽是否摆正,“以前教官催着才整理,现在总觉得每一次列队都该整齐点”;女生们列队时比往日贴得更近,有人发现身边同学的鞋带松了,干脆弯腰帮她系紧,“以后想帮你系鞋带,都没理由了”。
早餐后的正步训练,成了“主动加练”的主场。教官刚喊“这遍过关”,前排几个男生却举手:“教官,我们想再走一遍!刚才排尾同学脚步有点飘,一起顺顺节奏。”平时总怕“加练”的他们,此刻却把正步踢得格外用力,脚掌落地的“啪”声里,藏着不愿轻易结束的认真。休息时,一名女生蹲在操场边,用手指描着地上训练时踩出的浅痕:“这些印子等军训结束就没了,现在多看两眼,也算留个纪念。”
晨光里的持枪训练:把“练习”当成“珍藏”
上午8点,阳光刚褪去晨露的微凉,训练场东侧的持枪训练区已排起整齐的队伍。与前几日不同,这天分发训练用枪时,少年们的动作格外轻:有人接过枪先轻轻拂去枪身的浮尘,有人把枪托贴在肩窝时特意调整了角度,生怕蹭到校服上已泛白的肩线——那是前几天反复训练磨出的痕迹,此刻倒成了“与枪熟悉”的凭证。
教官先站在队伍前方,详细讲解握枪姿势要领:“右手握住握把,虎口要贴紧握把后侧的弧线,食指自然搭在扳机护圈外,不要用力抠;左手扶在护木前端,掌心贴实,指尖并拢向下,双臂要自然弯曲,既不能绷得太紧导致僵硬,也不能松垮让枪身晃动。”说着,他走到一名女生身边,轻轻掰了掰她的虎口:“这里再贴紧点,像握水杯时扣住杯柄那样,才能握得稳。”女生立刻调整姿势,还转头问身边的同学:“你看我现在握得对吗?别等下又忘了要领。”
握枪姿势练熟后,立枪姿势训练随即展开。“立枪时,枪身要垂直于地面,枪托底部贴紧右脚外侧,距离脚尖约10厘米,右手握握把保持枪身稳定,左手自然下垂贴于裤缝,肩膀要放平,眼神向前看。”教官边示范边强调,“这个姿势看着简单,但想站得稳、枪不晃,得找准重心——你们可以感受下,枪的重量要落在右脚,身体稍微前倾一点,就不容易歪。”一名女生尝试时总忍不住低头看枪身,教官笑着拍了拍她的肩膀:“别低头,相信自己的手感,这可是咱们最后一次一起练立枪了,得把姿势刻在脑子里。”
讲解结束后,少年们分组训练,往日总盼着“快点休息”的队伍,此刻却主动放慢了节奏。有人握枪时总忘了虎口贴紧,身边的同学就悄悄用手指点一点他的手背提醒;有人立枪时枪身倾斜,便对着操场边的栏杆反复比对角度,直到枪身与栏杆的竖线对齐才停下。一名女生立枪站久了,右脚有些发麻,却没像往常那样举手示意,反而悄悄调整站姿继续坚持——直到身边的同学发现她脚在轻轻挪动,轻声问“没事吧”,她才摇摇头笑:“没事,多站一会儿,以后想这么练都没机会了。”休息间隙,更有人捧着训练枪不肯放下,手指反复摩挲着握把上被大家握出的细微纹路,还接老师们的手机对着自己“握枪+立枪”的姿势拍照:“拍下来存着,以后翻相册,就知道当初我们练得多认真。”
从“陌生人”到“舍不得”:间隙里的暖意攒成回忆
午休后的训练间隙,树荫下多了些“分享时刻”。有同学从包里掏出家里带来的润喉糖,分给总喊口令的教官和嗓子沙哑的队友,“教官你快含一颗,不然明天嗓子该更哑了”;有人把班主任抓拍的训练照片传到群里,大家围着手机笑作一团:“你看你踢正步时头发都飞起来了,像只小火箭”“教官这个皱眉的样子,和上次训我们时一模一样”,笑着笑着,有人突然安静下来:“以后再也没人这么管着我们,也没人一起在太阳底下流汗了。”
夕阳西下时,原本该解散的队伍没立刻散开。男生女生们则围在教官身边,听他讲军营里的故事、
当暮色笼罩训练场,少年们背着背包往教室走,脚步比往日慢了些。有人故意绕到训练场边的树下,摘了片带着阳光味道的叶子夹进笔记本;有人和身边的同学并肩走着,反复念叨:“只剩两天了,真快啊。”他们知道,那些被汗水浸透的日子、一起喊过的口号、互相扶持的瞬间,都在悄悄变成舍不得丢的回忆——而这份藏在心底的不舍,正让接下来的每一次训练、每一句叮嘱,都变得格外珍贵。
来源:馨蕊教育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