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藏 “冰箱大王”:车载冰箱卖遍66国,年赚50亿排全球第二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9 17:26 1

摘要:你可能在4S店见过它的产品,却未必知道这牌子2024年靠卖车载冰箱赚了50个亿,全球累计卖了200多万台,在行业里稳稳坐第二把交椅,仅次于瑞典多美达旗下的深圳美固。

在广东中山的家电产业带里,藏着个不显山露水的“隐形冠军”——英得尔。

你可能在4S店见过它的产品,却未必知道这牌子2024年靠卖车载冰箱赚了50个亿,全球累计卖了200多万台,在行业里稳稳坐第二把交椅,仅次于瑞典多美达旗下的深圳美固。

能把这么个“车上的小箱子”做到全球顶尖,背后的老板史杰君可不是普通人。

史杰君

这人是个实打实的学霸,高中直接保送西安交大,后来又啃下了社科院的经济学博士学位,典型的“天之骄子”。

1997年从西安交大毕业,他顺理成章进了当时的港股上市公司科龙电器,就在这儿,他遇上了改变事业轨迹的贵人,意大利车载冰箱品牌indelB的创始人。

2005年,两人一拍即合合资搞了英得尔,专门做移动车载冰箱。

那时候的路子很实在:意大利人握有技术,中国人有制造能力,先从OEM代工做起,给国际品牌贴牌子赚加工费。

刚开始日子还算滋润,靠着海外订单,厂子渐渐有了规模,可没想到2008年一场国际金融危机直接把天捅破了。

英得尔的主要出口市场瞬间崩盘,产量一下子掉了98%,几乎等于停产,公司差点就没撑过去。

史杰君没办法,只能掉头往国内闯,一口气砸钱开了上千家门店,想做自己的品牌零售,结果钱花了不少,生意却毫无起色。

说白了,那时候国内自驾游还没火起来,普通人开车出门顶多带瓶矿泉水,谁会特意装个冰箱?这步棋算是彻底走歪了。

真正的转机要等到2016年。

那几年国内自驾游突然成了潮流,加上新能源汽车开始爆发,大家开车出门的时间越来越长,带点生鲜、饮料的需求越来越旺,车载冰箱一下子从“鸡肋品”变成了“刚需货”。

史杰君嗅到了机会,果断把英得尔的定位改成“高端车载冰箱”,但他没盯着国内市场死磕,当时国内做低价车载冰箱的牌子挤破了头,竞争早成了红海,再怎么卷也赚不到大钱。

反观欧美市场,人家的房车文化、露营文化都成熟得很,对车载冰箱的要求高,愿意花大价钱买好货,溢价空间大得吓人。

2019年,英得尔干脆推出了专门针对海外市场的子品牌“ICECO”,当时还请了彭于晏代言,牌子一下子就立起来了。

他们出海第一站就选了最难啃的北美市场,这里是全球最大的车载冰箱市场,房车用户、越野爱好者一抓一大把,

需求是刚性的,但竞争也最激烈,能在这里站稳脚,基本就等于拿到了全球市场的入场券。

2

英得尔能在北美打开局面,靠的是真刀真枪的技术硬货。

他们早年跟意大利人合作时攒了点底子,后来又砸了上千万建实验室,一门心思攻压缩机制冷技术。

就拿旗舰款VL90ProD来说,90升的大容量,能做到-18℃的深冷冷冻,30分钟就能把饮料冰透,运行时的噪音还不到35分贝,不会吵到车里人。

最关键的是双温区控制,肉和饮料能分开放,还能连手机APP远程操控。

这么个冰箱卖1449美元(差不多一万块人民币),在亚马逊上常年霸着销量前列,用户评分高达4.7分,可见老外是真认这个品质。

后来攻欧洲市场时,英得尔没照搬北美那套,专门搞了本地化改造。

欧洲人喜欢去偏远地方露营,经常没电源,他们就加了太阳能供电功能;

那边山路多车子颠,又做了抗震设计,就这么“对症下药”,在欧洲中高端市场也占了块稳固的地盘。

渠道上,英得尔玩了个“双轮驱动”的巧劲。

一边靠亚马逊冲销量、打名气,利用平台的流量优势快速触达用户;另一边建了独立站ICECO.com,专门做品牌和攒用户。

独立站里全是房车旅行、越野探险的场景内容,精准抓住了25到54岁的男性户外爱好者,这些人占了用户的近70%,其中美国人最多,占了46.4%,澳大利亚、德国的用户也不少。

他们还特别会玩新媒体,在YouTube、Facebook、TikTok上建了一堆账号,跟户外KOL合作拍测评视频,教大家怎么在露营时用车载冰箱存食材、冻饮料,单条视频播放量能过百万。

数据显示,他们73.4%的社交流量都来自YouTube,剩下的大多来自Facebook和Instagram。

这种靠内容拉人的法子,比硬打广告省钱多了,还能让用户真心认可品牌,比单纯卖货管用多了。

英得尔能这么折腾,离不开中山的产业底子给撑着。

中山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家电重镇,家电产业产值超2000亿,产业链全得吓人。

英得尔做一台车载冰箱,从核心的压缩机、智能温控模块,到外面的塑料壳子,90%以上的零件都能在“一小时经济圈”里配齐。

比如要做个45升的新款冰箱,本地供应商24小时就能把样品做出来,效率高不说,成本还能压得很低。这种产业集群的优势,不是随便哪个地方都能复制的。

中山市政府的“工改”政策也帮了大忙。

所谓“工改”就是把老旧工业园升级改造,英得尔借着这个机会,新建了7万平方米的厂房,装了全自动化生产线,产能从每年100万台提到了150万台,以后还想扩到300万台。

要是没这场地和政策支持,想接那么多海外订单都接不过来,这跟TCL靠“工改”扩产空调的路子一模一样,都是政策红利撞上了企业发展需求。

3

现在的英得尔,早就不是当年的代工小厂了。

奔驰、捷豹路虎、比亚迪、理想、蔚来这些国内外30多家车企,都找他们供货做原厂配件,前装市场的收入占比从2020年的15%涨到了2024年的35%。

2023年的数据显示,他们的市场份额有14.4%,稳稳坐住了全球第二的位置,北美市场的营收占比更是高达87%,算是把一个市场做透了。

其实国内像英得尔这样的“小电”出海品牌还有不少,大家各有各的路数。

佛山的艾凯控股(品牌叫“冰虎”)走性价比路线,自己研发200多款产品,靠大规模生产压低成本,已经卖了400多万台;

宁波的佳源电子更精,专做定制化,老外要什么颜色、尺寸,甚至冰箱的曲线弧度,他们都能快速搞定,专攻细分市场。

还有美的、海尔这些家电巨头,直接收购国外本土品牌,用自己的全球渠道铺货,来势汹汹。

但出海哪有一帆风顺的?最大的麻烦是“技术性贸易壁垒”。

不同国家的规矩差得远,比如欧盟最新的FGas法规,对冰箱里的制冷剂要求更严了,以前GWP值1500以下能用,现在直接降到750。

英得尔只能赶紧跟供应商合作换环保冷媒,成本虽然涨了8%,但好歹保住了欧洲市场,要是反应慢一步,说不定就被挡在门外了。

另外就是竞争太激烈,不光要跟多美达这样的老牌外企斗,还要防着国内同行和家电巨头抢市场,一不小心就会陷入价格战,利润立马变薄。

所以英得尔才拼命抓前装市场,跟车企绑定,这相当于拿到了长期饭票,比单纯做零售稳得多。

不过总的来说,车载冰箱这行的前景越来越亮。

新能源汽车普及后,车企都愿意预装车载冰箱,前装市场马上要爆发,预计到2033年全球市场规模能到1400亿,前装占比能超50%。

英得尔也在跟理想、蔚来这些新势力车企合作,搞集成式的车载冰箱,计划2025年前装收入占一半。

他们还在往东南亚、中东扩张,在印尼建了组装厂,针对热带天气做耐高温机型,2024年东南亚销售额就涨了120%,增速吓人。

4

英得尔的故事,其实就是中国品牌出海的一个缩影:

早年靠代工赚辛苦钱,攒下制造和技术底子;遇到危机后及时调头,找准高端市场的缺口;用精准的渠道和内容营销打透海外用户;背后还有产业集群和政策托底。

这哪是什么“小产品”,分明是踩准了趋势、熬住了技术、找对了路子的“大事业”。

现在的中国制造业,早就不是靠低价抢市场的年代了。

像英得尔这样,把一个细分品类做深做透,靠技术和品牌赚溢价,才是真正的出路。

要是能在智能化(比如AI自动控温)、低碳化(比如环保材料)这些新方向上再往前冲一冲,说不定哪天就能从全球第二变成第一,真正让“中国品牌”在海外站稳脚跟。

来源:知识分子李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