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7日,在2025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期间,山西双碳会客厅启动仪式暨第四届山西碳谷碳索未来大会在山西综改示范区晋中开发区大学城协同创新发展中心隆重举行。大会以“逐绿而行 碳索未来”为主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部署,汇聚政
9月27日,在2025年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期间,山西双碳会客厅启动仪式暨第四届山西碳谷碳索未来大会在山西综改示范区晋中开发区大学城协同创新发展中心隆重举行。大会以“逐绿而行 碳索未来”为主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部署,汇聚政、产、学、研、金、服、用多方力量,共谋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智新(视频致辞),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山西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李贵增,晋中市委副书记、市长刘星,晋中市委常委、副市长张鹏,综改区晋中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崔雪波等领导、院士、专家及来自全国400余位企业代表、行业机构负责人出席大会。
大会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指导,山西安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山西省循环经济促进会、山西省化工学会、山西省专家学者协会联合主办;由山西绿源碳索科技有限公司、绿谷碳中和环保科技园、晋中开发区益企创业服务有限公司、山西碳谷低碳产业技术研究院、碳谷(山西)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共同承办,同时还得到了中部6+N循环经济协会合作联盟、山西双碳能源革命研究院、山西省钢铁行业协会等众多单位的大力支持。
开幕式上,山西安泰控股集团党委书记张德生致欢迎辞。他表示,安泰集团坚持“转型不转行”,通过“变碳为藻”等技术创新,探索高碳产业绿色转型路径,并牵头构建“一院两平台一基地”低碳发展架构,助力打造传统工业绿色转型样本。
晋中市委常委、副市长张鹏在致辞中指出,晋中正加快推动风电、光伏、瓦斯发电、储能等协同发展,打造国家级甲醇经济示范区和“零碳”产业园。此次双碳会客厅落地晋中,将加速低碳技术成果在地转化,让更多“碳科技”开花结果、“碳资产”赋能发展。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在发言中高度肯定山西碳谷碳索未来大会的品牌效应。他指出,循环经济对全国碳减排的贡献率已从2020年的25%提升至30%,并倡议加强区域协作,打造跨区域绿色供应链和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为全国提供协同降碳范例。
在全场嘉宾共同见证下,山西双碳会客厅正式启动。该会客厅将作为连接政策与市场、技术与产业、人才与项目的“转换器”与“连接器”,常态化开展低碳理念普及、技术路演与产融对接。
会议现场,中国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金智新通过视频作主旨报告。金院士通过“STEP范式”阐释了科技、技术、工程与人类文明演进的关系,并分享其团队在“电厂烟气井下封存”“矿井乏风掺烧”等煤电协同降碳领域的创新实践,为能源行业提供“碳闭环”新路径。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发表重要讲话。刘特使回顾了全球气候治理进程,解读了总书记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宣布的2035年新目标,并强调:山西作为能源大省,要“做好煤炭大文章”,推动清洁高效利用,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等非化石能源,以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为关键支撑,走出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绿色转型之路。
在院士主旨报告与特使重要讲话之后,大会进入成果密集、亮点纷呈的“发布盛典”环节。八项重磅成果依次亮相,涵盖区域协同机制、数字赋能平台、县域治理样板、产业创新联合体、前沿技术突破、绿色产品认证与产创融合实践,系统展现了山西在循环经济、数智双碳、技术转化与标准引领等领域的最新探索与扎实成效。
一、启动“中部6+N循环经济协会合作联盟(16省市)绿色伙伴计划”
为推动跨区域产业绿色协同,中部6+N循环经济协会合作联盟正式启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协同发展工程和绿色伙伴计划”。该计划由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上海市、江苏省、重庆市、河北省、山东省、深圳市等16省市循环经济协会共同发起,旨在打破区域壁垒,构建绿色供应链与循环经济产业集群。13位省市代表共同登台启动,现场口号“协同接续、绿赢未来”铿锵有力,标志着区域协同降碳迈出实质性步伐。
二、介绍“山西省源网荷储碳一体化服务平台”
全国首个基于信创AI架构的虚拟电厂综合管理平台——“山西省源网荷储碳一体化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该平台由山西双碳能源革命研究院、软通动力集团、中国能建集团、长治经开区、中能科技发展(山西)有限公司、山西绿源碳索科技有限公司六方共建,集成源、网、荷、储、碳五维协同能力,实现能源聚合、AI预测、碳排核算与碳交易对接一体化。平台启动后,将率先在山西产业园区试点“1+3综合能源服务”,2027年目标建成零碳园区样板,为全国提供可复制的虚拟电厂山西方案。
三、介休市双碳管理平台正式发布
作为县域双碳治理的先行者,介休市“双碳管理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由晋中市生态环境局介休分局主导、山西绿源碳索科技有限公司承建,构建了“天地一体化”碳排放监测体系:部署2个高精度温室气体监测站、10个中精度站、19个微站,并结合无人机遥感与走航监测,实现大气碳浓度动态反演;同步建立林业碳汇核算模型,摸清全市森林碳储量;创新采用“政府引导+市场激励”机制,集成绿色企业认定、低碳技术推广、碳金融支持与行动闭环监测功能,为全国县域双碳治理提供数字化范本。
四、介绍《山西碳中和产业创新联合体三年行动计划》
新成立的“山西碳中和产业创新联合体”由山西安泰控股集团牵头,联合30余家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协会、投资和服务等机构共同组建。首任主席王风斌发布《三年行动计划》,明确“1个智库、3大平台、5类示范项目、10项关键技术突破”的目标:
•智库能力:形成覆盖政策研究、技术路线规划的高端智库,为山西双碳决策提供高质量咨询报告;
•平台建设:建成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金融创新三大平台,逐步提升成员单位创新资源共享率;
•产业赋能:培育5个可复制的碳中和示范项目,带动成员单位上游减排企业减排降碳率显著提升,助力山西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低碳产业壮大。
•技术突破:在煤炭清洁利用、低碳冶金、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领域突破10项“卡脖子”技术;
未来三年,联合体将紧扣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转型实际,以传统产业低碳化、新能源与储能、CCUS、循环经济、数字化低碳五大方向为突破口,推动低浓度瓦斯利用、煤基固废高值化、企业碳管理云平台等示范项目落地见效;通过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绿色金融与标准建设四轮驱动,打通“实验室—中试—产业化”全链条,真正让创新技术从“纸上”落到“地上”,为山西高质量发展注入可量化、可感知、可持续的绿色动能。
五、超低能耗建筑在绿谷碳中和环保科技园的低碳实践
尚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孟新利分享了ISOMAX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在绿谷碳中和环保科技园的低碳实践。该技术核心在于为建筑构建“温障系统”——通过屋顶太阳能集热模块收集能量,利用地下跨季节储热系统实现冷热交换,并依托中央智能控制系统,使建筑内部全年恒温恒湿于22–24℃。位于园区的396平方米中试样板间,采用大面积普通玻璃窗,在未做特殊保温处理的严苛条件下,系统日均耗电仅2.4度,全年可节约电力3.8万度,减排二氧化碳近20吨。该系统无需传统空调与锅炉,50年免维护,真正实现了建筑领域的“零能耗、零运行成本、高舒适度”。
六、山西安泰集团产品EPD发布
山西安泰集团旗下“H型钢”与“盘条”两款产品正式获得钢铁行业EPD(环境产品声明)平台认证,成为山西省首批发布EPD的钢铁产品。EPD平台秘书长张海峰指出,该声明依据国际ISO标准,经第三方权威验证,可作为绿色建筑、汽车制造等下游行业碳足迹核算的核心数据,是产品进入国际绿色供应链的“通行证”。此举标志着山西钢铁产业迈向绿色低碳转型新阶段。
七、低浓度瓦斯提质提浓综合利用关键技术推介
太原理工大学杨江峰教授系统介绍了由怀柔实验室山西研究院副院长、太原理工大学教授李晋平团队研发的“低浓度瓦斯富集提质技术”:通过自主研发的疏水性硅铝基人工沸石分子筛,精准吸附甲烷、筛除氮气,成功将2%–8%超低浓度瓦斯提浓至可利用水平,并创新“带水压缩+安全调控”工艺,跨越5%–15%爆炸区间,实现本质安全。该技术已在山西多地示范应用,为全国煤矿甲烷控排与资源化利用提供“山西方案”。
八、山西碳谷产创融合典型案例和重点推广实用技术发布与授牌仪式
大会集中发布了九项“山西碳谷重点推广实用技术”,充分展现企业在双碳实践中的创新活力与技术实力:
•微藻生物固碳技术(山西安泰恩懿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利用工业烟道气中的二氧化碳定向培养微藻,实现高效固碳与高值化利用;
•低浓度瓦斯富集提质利用技术(山西绿源创科技)——攻克2%–8%超低浓度瓦斯安全提浓难题,推动甲烷资源化与控排协同;
• 工业粉料冷固处理技术(山西碳图科技)——通过冷固成型工艺将铁矿粉、煤粉等制成高冶金性能复合球团,助力钢铁行业降碳降本;
• 工业尾气膜法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山东汇海膜材料科技)——采用自主研发的聚酰亚胺中空纤维膜,实现低能耗、无污染的CO₂高效分离;
•冲渣水专用药剂(山西绿源碳索科技)——针对高炉浓盐水冲渣系统结垢、腐蚀难题,实现筛板长效防堵与系统稳定运行;
•ISOMAX超低能耗建筑技术(瑞尔曼低碳科技)——通过太阳能集热与地下跨季节储热协同,实现建筑全年恒温恒湿、近零能耗;
• 100%沥青路面旧料生物基冷拌再生技术(山西喜跃发道路建设养护集团)——可在-20℃低温环境下实现废旧沥青100%高值循环利用;
•有机固废与低阶煤协同成型热解一体化分质技术(山西领君科技技术)——同步产出燃气、生物炭与燃料油,实现“零碳、无废、高值化”;
•煤基固废中锂铝战略资源高值利用关键技术(山西路桥再生资源开发)——煤基固废中锂铝战略资源高值利用关键技术,从煤矸石、粉煤灰中高效提取锂、铝等战略资源,拓展固废利用新路径。
上述技术覆盖生物固碳、甲烷控排、冶金降碳、碳捕集、循环经济、绿色建造等多个关键赛道,经严格遴选,具有先进性、成熟度与推广价值,将为山西省乃至全国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大会同步对四项“产创融合典型案例”进行授牌,彰显技术落地与产业协同的示范效应:
•绿谷碳中和环保科技园的零碳实践(山西绿碳环保科技)——系统集成零碳能源、零碳建筑、零碳管理等九大板块,年减碳近2万吨,为工业园区绿色转型提供实证路径;
•新能源矿卡货箱项目(中航兰田装备制造)——通过结构拓扑优化与轻量化设计,为徐工、太重等主机厂配套无人化、电动化运输装备,助力矿山绿色升级;
• 采煤机再制造与智能化项目(山西麦特智能机械制造)——基于激光熔覆与智能控制系统,使废旧设备性能恢复甚至优于新品,延长使用寿命30%以上,显著降低碳排放;
•超长距离连续运输系统解决方案——双擎动力机车(太原矿机电气)——首创钢轮/齿轨双模驱动,实现平巷高速、坡道爬升无转载连续运输,破解煤矿辅运“短、慢、险、转”行业痛点。
四项案例涵盖园区集成、装备升级、再制造与智能运输,体现了“政产学研金服用”深度融合的山西实践,为传统产业绿色化、智能化、低碳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
本次大会践行绿色办会理念,采用再生材料制作资料袋,提供碳中和文具与认证饮用水。经测算,会议碳排放总量为7.9吨二氧化碳当量,通过捐赠8吨福建海上风电项目CCER完成抵消,由山西省绿色交易中心颁发“碳中和证书”,实现会议全程碳中和。
逐绿而行,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碳索未来,征途漫漫,未来可期。本届大会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山西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迈出坚实一步。山西双碳会客厅将持续开放运营,诚邀各方携手,共绘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来源:绿谷碳中和科技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