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打印机有多强?20万项专利,也挡不住中国打印崛起!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9-29 17:36 1

摘要:这事要捋一捋就明白了,价格可不是凭空掉下来的,而是成本的大头被压下去了:机器降价,耗材降价,配件可替换,国产品牌把曾经密不透风的门缝,一点点撬开了。

对于学生时期的我来说,打印是个肉疼的事,黑白一页一块、彩印四五块。

但不知道啥时候如楼下复印店每张开始按分算,再也不像之前那样。

这事要捋一捋就明白了,价格可不是凭空掉下来的,而是成本的大头被压下去了:机器降价,耗材降价,配件可替换,国产品牌把曾经密不透风的门缝,一点点撬开了。

一台打印机,从成像引擎到主控SoC,从激光扫描单元到机械传动,每个环节都不简单

而且最难的不是工艺,是专利

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几家巨头联手,把二十多万项专利筑成了一道“城墙”,甚至连螺丝位置都有人申请保护

技术封锁、授权限制、人才竞业、供应链把控,一套组合拳打下来,后来者举步维艰

更有甚者,还要要求核心工程师签终身竞业。

早年的市场还流行霸王条款,机器和耗材捆绑,喷墨墨盒用完不许加墨,只准整盒回厂更换;激光硒鼓用尽不能加粉,只能整鼓更换。

厂商并非做不到可维护,而是为了利润。国产品牌当时实力薄弱,用户的用机成本非常高昂。

但另一头消费者可不买单,从2011年前后,民间涌现了改装潮:喷墨改连供,在原装墨盒打孔,外置墨仓,管路连通;激光拆鼓加粉,自行清废粉。

这种方式是省钱了,但风险也不小,漏墨、漏粉、成像不稳、保修作废,体验参差。

可就是在这股民间土法里,国产厂商受到了鼓舞——与其让用户冒险,不如自己把可维护、低成本做出厂。

不过一开始起步确实艰难,小厂在硒鼓上做了两个开口,一个倒废粉,一个加新粉,用户拧开即用,立刻把原装耗材的销量打了下去

但巨头随即反击,改变出粉口形状,只认自家接口;再换粉体配方,不兼容就会报错

你来我往,国产厂商在见招拆招里积累经验,渐渐明白改装不是正道,只有把整机核心做硬,才谈得上突围。

经历十来年啃硬骨头,第一台拥有自主核心的国产激光机P2605N亮相,市场空白被填上,外资品牌的专利授权费被迫下调三成。

随后是A4彩色整机自研,再到攻下更难的A3激光复印机,技术树一层层点亮。

产品能打,价格自然好谈

国产品牌在国内的份额,从早年的十六个百分点,攀到二十七个百分点(2020年),曲线肉眼可见。

代表性的奔图把精力砸在心脏上:成像引擎、主控、协议栈,一项项抠出来

人民大会堂发布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激光打印机就是个标志。

到2023年,奔图海外销量增速连拿七年第一

落到单品,M1一类使用体验也很好:微信十秒直连、三十秒蓝牙配网、作业资源一键调用,家用办公一机覆盖,便宜、稳定、耐造。

华为则换了个赛道切入,把打印当作终端,靠HarmonyOS把体验抬起来:一碰打印、远程云打印,绕开繁琐驱动;聚焦家庭与中小企业,打出低耗材成本机型,把耗材贵的旧模式掰弯。

毕升X1 Pro这一类,强调的是易用与连接,把装驱动—连线—试打化整为零。

最后就是办公品牌巨头得力,它选择把芯片啃下来。

打印头芯片、自研墨盒与墨水,核心部件国产化,四大技术(激光、喷墨、热敏、针式)一网打尽。

喷墨打印头用上5微米MEMS工艺,掰开长期垄断。

在一台L5EWS上,黑白和彩色标称各七千页,黑白单页0.008元,彩色0.027元,纸张之外几乎忽略不计。当单页成本降到分厘级,用户的打印习惯就会变。

整机之外,耗材端的变化更猛。过去外资品牌在中国的耗材盘子接近四百亿元,如今本土玩家陆续补位。

比如莱盛,三十年深挖,做出大容量粉、防潮方案、医用处方版粉盒等细分产品,强调无培训可更换,加防漏粉设计、优化碳粉颗粒,降低维护门槛。

小微企业一换耗材体系,账面成本立减,这是实打实的省。

渠道也在重排,电商平台不只是卖货,还是供需撮合与反向定制的现场。

京东外设办公这两年拉着国产品牌做价格力、以旧换新、包销反向定制,新品一上就把驱动、服务、保修打包。

大促节点的国货之光、国补、以旧换新最高三成多的优惠,叠加进店即配、快修直达,省下的时间和钱都是真金白银。国产厂商在后台看数据、改SKU、调产能,跑得更快。

中国的印刷制造能力本就强,全球有九个国家请我们代印钞票,美国的圣经也大量在国内印刷。可整机与耗材的商业格局,才刚翻开新的一页。

2025年预计全球打印机市场约350亿美元,国产阵营约408.4亿元人民币(约60亿美元),占比约17%。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国、少数能独立生产激光打印机的国家之一,发展空间仍旧不小。

在国内市场政府和央国企的采购收缩背景下,国产机型逆势而上,国货大牌的质量与性价比越来越受终端消费者的青睐。

便宜只是表象;可维护、可控、可迭代,才是我们的底气。当初是被卡脖子,如今我们自研、把主动权牢牢掌握

通过打印这件小事,其实折射的是中国的产业路径:从缝隙里找到入口,在约束中学会迭代,把专利墙一块块啃掉,再把成本、工艺与体验做到极致。

楼下复印店黑白一张几分钱、彩印几毛钱,背后是工程师夜以继日的工作。今天能买到的每一台便宜好用的机器,都是那条路的收获。

未来的关口,不只在造得出,还在造得久。

国际上肯定还会有新壁垒,例如什么绿色法规与回收责任。以后的任务是要把回收、拆解、再利用做成体系,在低碳时代多拿一张门票。

同时国内的供应链也要相互成就:芯片、光器件、马达、控制板、塑胶模具彼此协同,成本曲线才压得下去,品质曲线才抬得上来。

出口端要做长期服务,而非一次性走货,品牌才能站稳。

很多人说只是打印,可一台小机器连着材料、光学、算法、制造、供应链与服务。

越往里走,越能看见细节里的功夫,也能看见产业的耐心。

价格只是结果,不是全部。

来源:厉羽萱

相关推荐